《短促的幸福生活》情节结构及艺术效果浅析

时间:2022-06-01 09:48:58

《短促的幸福生活》情节结构及艺术效果浅析

摘 要:《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作品,他通过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使整个作品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严谨的因果线型结构设计使情节紧凑,巧妙的序列分布安排让悬念迭出,整篇作品呈现出简约集中、节奏感强的特点。

关键词:海明威;《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情节结构;艺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78-01

海明威的大部分小说采用了线性结构,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以下简称《短促的幸福生活》)则是按此结构组织作品的一个典范,被西方评论界公认为其短篇小说中最出色的一篇。这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有力而独创一格”的文体大师运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巧妙地设置情节结构,使整篇作品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情节构成:因果关系序列链状相接

《短促的幸福生活》主要讲述了美国富商弗朗西斯・麦康伯和貌美的妻子玛格丽特以及雇佣猎人威尔逊在非洲打猎时发生的故事。整个作品的情节呈现出非常清晰的线性结构,鲜明的因果关系:

第一天晨:麦康伯猎狮时临阵脱逃,这是情节展开的初始原因;

第一天午、夜:目睹经过的妻子玛格丽特因此更加鄙视丈夫,不仅在午餐时嘲讽麦康伯,而且在夜里公然与猎人威尔逊私通――此为白天猎狮一事导致的结果;

第二天:妻子的鄙夷与出轨成为激起麦康伯愤怒与勇气的原因,结果是麦康伯在猎杀野牛的过程中变得勇敢威武。麦康伯由懦弱到英勇的转变令妻子玛格丽特感到惊讶和恐慌,因为害怕失去往日对丈夫的控制和经济依赖,面对麦康伯的这一转变,她举起了猎枪,瞄准了野牛,却打死了丈夫。

整个过程可概括为这样几部分:

《短促的幸福生活》的情节是以因果关系序列链状相接构成的。情节是指事件的语义系列或形式系列,是故事结构中人物与情节的支撑点,可分为功能、序列和情节三个层次。其中,序列是由功能组成的完整的叙事的句子,通常具有逻辑和时间关系,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基本序列由三个功能组合而成,即起因、过程、结果,这三项具有关联的功能就构成了一个基本序列,这三种功能的组合也是情节的基础性框架。基本序列以不同方式组合可产生复杂序列,其常见形式包括链状、嵌入和并列三种形式。

在《短促的幸福生活》这篇作品中,故事发生的五个阶段(从A到E)分别为下一阶段的开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构成一个链状序列,在功能上,A为B、C的发生原因,B、C是A的结果,同时B、C又是D的发生原因,而D在作为B、C结果的同时,又导致了E的出现。这是一种典型的链状序列形式,即一个序列的结尾同时又是下一个序列的开头,并且这一序列的最后一个功能又成为下一个序列的第一个功能。

二、情节类型:典型的因果线型结构

宏观上,《短促的幸福生活》的情节类型属于典型的因果线型结构,是由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链状序列构成的。线型又称故事型,具体分为单线、复线以及环形三种类型。其中单线是指只有单一线索的情节类型, 多以一个单一连贯的故事为主,辅之以相关次要的事件,通常情节紧凑,人物有限,结构简单。《短促的幸福生活》所有情节都围绕打猎这一中心事件展开,作品的构成要素并不复杂。

所谓因果线型结构,包含两重要义,一是指其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二是指这种结构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关联为叙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它关注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种结构以时间线索上的顺序发展为主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展开情节,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即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所说的“连接式”。

《短促的幸福生活》在情节结构上具有典型的因果线型结构特征。首先,在故事时间上,情节以麦康伯夫妇以及雇佣猎人威尔逊在非洲打猎经历的两天一夜展开,如图1所示,整个时间进程可以划分为T1、T2、T3三个阶段,其中T2又可分为中午和夜晚两部分,整个故事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打猎这一中心事件逐步展开。

而在叙述动力方面,前面已经分析过,整个作品的情节是由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链状序列构成的。在两天一夜的打猎过程中,麦康伯性格的发展变化是情节暗含的主线。在整个打猎过程中,麦康伯的性格经历着从胆小怯懦到羞耻惭愧,再到愤怒憎恶,最终英勇无畏的转变。从因到果,由果转因,再从因到最终结果,正如图1所示,从A到E,这其中的每一个序列之间都存在着鲜明的因果关系,序列之间的因果关联构成推动情节发展的叙述动力,促使情节有序地向前发展。

三、情节的组织原则:承续原则

情节组织原则是序列组合为情节的规律,包括承续原则和理念原则,其中承续原则是指对序列的形式排列,包含有时间连接、因果连接和空间连接,《短促的幸福生活》遵循的是承续原则。时间连接是指序列按时间轴方向组合,有顺时和并时两种方式。《短促的幸福生活》的情节序列是按故事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属顺时组合;因果连接,指序列按因果关系连接、动态发展的连接方式,本作品中的各个序列正是以此相连,前因引发后果,后果源于前因,使情节有序推进。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短促的幸福生活》在情节结构上具有典型的因果线型结构特征,遵循情节组织的承续原则,但在叙事文本中,所呈现的时间状态并不完全与之对应,因果序列在文本层面存在倒置的现象。

作为叙事作品,小说具有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两套时间系统。作品的“故事时间”是所述事件发生所需的实际时间,遵循从开始到结束的自然时序。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即文本中的“话语时间”有时会出现“逆时序”,如倒叙、预叙等。法国叙事学家托多罗夫将话语时间违逆故事时间的现象称为“时间畸变”。在《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其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是不一致的,作者在话语时间的安排上采用了倒叙等手法。这种时间上的“畸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因果序列在文本层面排列上的变化:麦康伯猎狮时逃跑(A)是全部情节得以发生的初始原因,午餐时的话不投机(B)、夜晚的痛苦回忆和妻子的越轨(C)是初始原因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促使麦康伯在次日变得英勇和最终毙命的原因,B、C在全部情节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但是在文章开篇,作者首先写了打猎首日在营地午餐时场景,以及当晚麦康伯的回忆和妻子的不忠,即先交代A引发的结果,再转向叙述往事,阐述B、C发生的原因。

四、良好的艺术效果

《短促的幸福生活》采用了因果式线性结构模式,使小说在有限篇幅里,完整、有序地叙述了一个颇具波折的故事,起到了很好地艺术效果。文中若干具有因果关系的序列紧密相连,链状相接,叙述指向清晰,叙述动力明确,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目睹了麦康伯夫妇短暂非洲打猎之行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认识了麦康伯、玛格丽特、威尔逊三人的不同言行和性格特点。这种情节结构上从因到果的逻辑顺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进程顺序是同向的,两者的契合对读者而言能够在阅读时形成良好的心理适应性,有序、有效地吸引读者对情节进程的关注,强化了文本的叙述张力。在叙事文本层面,作者将处于情节中段的内容前置,先隐约地交代一个结果,再回顾阐释原因,最后再让读者看到由此引发的最终结果。这种悬念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使之带着疑惑将阅读进行下去,在后文寻找答案,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因果式线性结构是叙事作品最常见、最传统的情节结构方式,它使作品在整体上紧凑有序、简约清晰,遵循着现实生活逻辑发展的要求,带给读者顺畅连贯的阅读体验。悬念的提出、序列的倒置等叙述技巧的运用、叙事信息的深藏与显露、铺垫与照应的巧妙驾驭,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整个作品的可读性,强化这种叙述结构的美学意义,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读者阅读时的心理需求。海明威高明地将因果式线性结构的优势充分发挥,并运用多种叙事技巧,使《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朱旬萍.《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叙事艺术评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6):90.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9.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下一篇: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