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胃肠道息肉防癌变

时间:2022-06-01 06:02:10

胃肠道黏膜上长出的结节(赘生物),大多是胃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其大小、数目、部位各不相同,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息肉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成为一种常见病。胃肠道息肉可无任何症状,容易被忽略,也可因部位的不同出现吞咽不利、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部分息肉甚至会癌变,其中以结肠与胃的息肉癌变率较高。积极治疗胃肠道息肉是防止消化道肿瘤的重要举措,已被大量临床病例所肯定。

检查、根除不痛苦

发现胃肠道息肉的方法,首推胃(肠)镜检查,可以全面了解息肉的情况,建议40岁以上的朋友,不论有无症状,最好主动去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此项检查在我国已经很普遍,积累了丰富经验,不会给您带来很大痛苦,现在还有无痛内镜检查可供选择。

无论息肉在何部位、何种类型,也无论息肉大小,都要设法根除,以绝后患,这是世界各国医生的共识。虽然并非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但大量资料证明,根除息肉是有效、且可行的防癌方法之一。

根除息肉的方法很多,多在内镜下通过高频电凝电切、激光、微波、射频、注射、套扎等方法进行,也可手术治疗,这些方法大都十分安全。至于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征求消化科专家意见,争取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病理检查不可少

准备切除息肉的患者应主动向医生提出做病理检查。首次镜检发现息肉应送活检,根治术如果能留取全息肉标本更应送检,因为有时癌变隐藏在息肉深处,镜检时送的标本比较表浅而难以发现。内镜下的判断只能作为参考,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能最终确定息肉的良、恶性。

不忽视伴随症状和遗传倾向

有些种类的息肉常伴有胃肠道外的异常,如神经系统、皮肤异常、软组织肿瘤等,也可同时有乳腺、肺、卵巢肿瘤,牙齿发育异常,嘴唇出现紫纹或色素沉着等,应该加以注意。

某些胃肠道息肉,如家族性胃肠道息肉病、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等,不但有遗传倾向,而且癌变率较高,这类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不论有无症状都应主动去医院检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复查不可省

复发是息肉的特性,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根治过,也不论良、恶性,皆有复发的可能,必须进行新一轮治疗,所以复查就十分重要。

病理诊断属于良性者,半年做胃(肠)镜复查一次,如无问题,2~5年再复查一次。病理诊断属于恶性者,于根治后3个月、6个月、1年各复查一次,如无复发,5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复发者按新发病及时处理。

病理诊断介于良、恶性之间者,按恶性对待。这些复查时间的安排是国际医学界总结了共同经验制定的,应严格遵循,患者、医者均可受益。

上一篇:孩子降火,试试三豆汤+西瓜皮汤 下一篇:孤芳自赏的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