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防范别让你的域名被“劫持”了!

时间:2022-05-31 11:54:06

在一连串的抢注事件和域名争议发生之后,如何防患于未然成为该关心的问题之首。

天涯社区改个名字不要紧,“域名劫持”这个老词汇一下子以新的形式和姿态铺满了互联网。

2005年11月9日,在事先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天涯网突然将域名“”改成了“”,并立即启用新域名来访问。6年,一个被超过500万的注册用户熟知并喜爱的社区域名,怎么就这样轻易地改掉了?

天涯方面给出的官方说明是因为原域名被负责管理天涯域名的离职员工“劫持”,他们已经向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提交了仲裁申请。

天涯改域名其实是因为天涯网站根本就不是“”的注册人和所有者。一个2002年离职的员工向他们提出了不菲的物质条件来交换此域名。显然他们不想答应,才改了域名。令人吃惊的是,天涯1999年上线,到这名员工离职,再到今天,时间这么长,天涯竟然没有控制自己的域名。

“域名劫持”并不是天涯创造的新名词,它的本意是“把原本准备访问某网站的用户,劫持到仿冒的网站上”,例如用户准备访问某家知名品牌的网上商店,黑客就可以通过域名欺骗的手段,把其带到假的网上商店,同时收集用户的ID信息和密码等。域名给商家带来麻烦的新闻更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今年,戴尔、麦当劳、上海家化、Google等企业的CN域名都纷纷遭到抢注,Google甚至为其CN域名付出了百万赎金。

2005年9月12日,香港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园,但网络上“迪斯尼.cn”的中文域名,却指向一家汽车销售公司的主页。迪斯尼中文域名的管理公司分析,迪斯尼争回“迪斯尼.cn”需付出较大财力和人力,即使争回,已造成的品牌损失也将难以挽回。同样是9月,可怜的Google在雄心勃勃进军中国市场的同时,遭遇到其所有CN域名被抢注的烦恼。

如果说是劫持,这些例子中的所有域名都是被抢劫的。其中暴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域名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些商家的强烈重视。按照“先注先得”的国际惯例,投资者以极小的成本抢注企业域名,可博取巨大的收益,必然对企业的域名伺机而动。投资者以有心攻企业之不备,令企业防不胜防,损失惨重。在一连串的抢注事件和域名争议发生之后,如何防患于未然成为该关心的问题之首。

目前,为了避免企业无形资产的损失,一些域名注册商已经行动起来,就抢注行为向企业示警,比如一些企业经常能接到“你公司的CN域名已经有人申请,你是否考虑提前申请?”的警示提醒。通过及时的提醒或督促,从而使得企业用户及时地保护自己的CN域名。然而有些企业认为这种善意的提醒是骚扰,没意识到,一旦域名被抢注,企业就需要付出大量的诉讼费,还要搭上人力和时间,最后有可能还要以数以万计的费用赎回域名。

天涯社区,就是因为存在侥幸甚至轻视心理,认为反正是自己员工注册了域名就能高枕无忧地享有这个域名的使用权,等发现自己是在干柴上睡觉,已经晚了。

在商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域名不仅仅是一个网络地址,还牵涉到许多至关重要的商业机会,特别是根据商家商号或者产品商标来命名的域名,其商业价值将更大。1995年,一个美国休斯敦商人以750美元的价格注册了一个“”的域名,3年以后他以18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公司,1999年底,这家公司又以75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价值增长了近43倍。然而可惜的是,这样的注册很多时候就是钻了法律的空档。因为商标权保护并不能自然延伸到域名领域。由于投资者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对峙非常明显,而且受伤的总是企业。注册商作为第三方力量的介入,以其专业的技能,善意敲响警钟,或可扭转一边倒的局面。当然,前提是企业不要拒绝这种帮助,听从注册商的示警,弥补域名保护的漏洞,挽回潜在的损失。

当然,光靠从技术上和“民间示警”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目前,在有关域名抢注争议方面的司法实践,各国主要是依据商标法或者关于商业标志保护方面的法律。因此,还没有形成有关域名方面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对防止域名抢注的现象保护十分不力。中国出台过《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禁止转让或买卖域名,有了这一条,就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域名被恶意抢注的情况发生。但在域名申请的实际工作中域名被恶意抢注的现象还是存在。如果国家还不能有更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即便是有天涯社区的前车之鉴,也不过是一声叹息和等待下一声叹息。

域名是个值钱的东西。有了好的品牌,企业要记得从技术和法律上找武器来保护它,保证这个域名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本文作者为某报资深记者)

上一篇:合格的企业CEO是众人拾柴“烧”出来的 下一篇:流氓软件,为何如此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