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例腺性膀胱炎临床治疗分析

时间:2022-05-31 11:45:48

77例腺性膀胱炎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线性膀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7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了两种不相同的治疗方法。为对照组的38例患者实行尿道镜下的电切气化手术治疗,切除深度为黏膜浅肌层及下层,切除的范围大于肉眼可见的病变两厘米。将导管取出后,置留双J管。将从患者体内切除的病变组织送往检查科,进行病理检查。(2)观察组的39例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在实行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手术后的灌注化疗,实行电切气化手术治疗之后,在一周内放置导管,以灌注化疗的药物,化疗药物为丝裂霉素,剂量为20mg,每周为患者灌注一次,灌注6次后,将灌注频率改为一个月一次,灌注治疗的时间为半年至一年。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值大于0.05;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复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值小于0.05。结论:电切气化手术联合术后行膀胱腔内的灌注化疗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治疗线性膀胱炎及防止其复发。

关键词:线性膀胱炎;临床治疗;膀胱癌

【中图分类号】R6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92-02

腺性膀胱炎指的是泌尿系统出现了结石、梗阻、感染等慢性的膀胱刺激,进而导致膀胱黏膜的腺上皮发生化生良性病变[1]。上皮移行组成了健康膀胱粘膜,但由于受到梗阻、炎症等其他理化因素的刺激,局部范围的粘膜组织将会逐渐转化为腺上皮,进而引起继发性腺性膀胱炎[2]。本院在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共收治77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这77例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与膀胱镜的检查确诊为腺性膀胱炎,将这77例患者分为两组,即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单纯的离子电切手术治疗、离子电切手术与手术之后灌注膀胱联合治疗,现将7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在本院共治疗77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其中有40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0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5.8岁;在77例患者中,病程最长的为4年,最短的为1个月。7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下:尿频患者70例,尿急、尿痛并伴随尿频的患者为21例,肉眼可见血尿的患者为7例,68例为镜下血尿,2例出现腰部酸胀,会阴坠胀及下腹坠胀的有24例,17例患者的膀胱颈出现了肥厚、抬高及纤维化现象。对77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测后发现:白细胞呈阳性的有25例,而红细胞呈阳性的患者为52例。77例患者的膀胱镜检测结果如下:30例患者的病变位置在膀胱的三角区,23例在膀胱颈口,20例位于膀胱的三角区及膀胱颈,散在或弥漫分布的有3例;分布在其他部位仅为1例。病灶的改变情况为:42例水肿滤泡样改变,31例患者增生绒毛样改变,27例患者合并结晶粟粒样改变,18例患者合并出血斑点状改变。把7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均实行电切气化手术治疗,此外,观察组在手术之后辅以膀胱腔内的灌注化疗。

2方法

将7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之后,分别采取了两种不相同的治疗方法。(1)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如下。为对照组的39例患者实行尿道镜下的电切气化手术治疗,在患者的硬膜下行阻滞性麻醉,随后实施电切;应控制切除功率,使其低于150W;切除深度为黏膜浅肌层及下层,切除的范围应大于肉眼可见的病变两厘米。对于合并膀胱颈纤维化、肥厚及抬高的患者,一并切除膀胱颈。而对于尿道肉阜的患者则行常规手术。在施行手术的过程中,如遇输尿管口或输尿管口周围已发生病变的患者,应一并切除输尿管口的病变部位,并将输尿导管置入,以作为标记;将导管取出后,置留双J管。将从患者体内切除的病变组织送往检查科,进行病理检查。(2)观察组的38例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在实行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手术后的灌注化疗,即实行尿道镜下的电切气化手术联合术后行膀胱腔内的灌注化疗的治疗方法。在为38例患者实行电切气化手术治疗之后,在一周内放置导管,以灌注化疗的药物,化疗药物为丝裂霉素,剂量为20mg,每周为患者灌注一次,灌注6次后,将灌注频率改为一个月一次,灌注治疗的时间为半年至一年,视具体情况而定,将有关数据记录下来,进行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的疗效评估标准如下。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尿频、尿急及尿痛等症状已全部消失,膀胱颈无狭窄,其泌尿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已经恢复正常为痊愈;如患者的尿频、尿急及尿痛等症状已经基本消失,膀胱颈无狭窄,其泌尿系统的功能已经获得明好转,说明治疗为显效;患者的尿频、尿急及尿痛等症状只是部分消失,膀胱颈无狭窄,其泌尿系统的功能已获得部分好转,则说明治疗有效;在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没有出现明显改善或者疾病复发,则治疗无效。

本次研究的统计方法为:将记录的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测采用卡方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3结果

实行尿道镜下的电切气化手术联合术后行膀胱腔内的灌注化疗的观察组患者39例,已全部治愈,痊愈36例,显效2例,有效1例,没有患者出现无效的情况,总有效率为100%。在手术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膀胱穿孔现象,手术之后也没有患者出现尿失禁,膀胱颈无狭窄。在手术之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12个月,随访中并未发现复况。实行尿道镜下的电切气化手术的对照组患者38例,手术治愈37例,其中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手术过程中,没有发生膀胱穿孔现象,手术之后也没有患者出现尿失禁,膀胱颈无狭窄。在手术之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12个月,疾病复发的患者有9例,复发率为24.3%。经过卡方检验后,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值大于0.05,由此可以认为,两组患者术后初始的治愈率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复发率经检验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值小于0.05,可认为观察组的复发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4讨论

关于腺性膀胱炎发病的机制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导致膀胱尿路的上皮发生病变的原因与下尿路的梗阻、长期受到有害化学因子的刺激、结石及反复持久发作的尿路感染有关[3]。腺性膀胱炎患者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出现血尿,这里的血尿包括全程肉眼、镜下及终末血尿;尿频、尿急及尿痛;排尿困难;患者的肾功能出现减退等。经过膀胱镜的检查之后,发现腺性膀胱炎患者的病变位置多在膀胱颈部、输尿管的开口部位、膀胱底部、颈部、三角区及颈部[4]。在膀胱镜下可呈现出样或菜花样病变,主要的表现是大小不一的多发或单发形态,除了病变的部位,周围的粘膜依旧正常;此外,也可呈现出滤泡样与水肿样改变,主要的表现有形似葡萄状的水泡黏膜水肿;患者的黏膜粗糙,不光滑,存在小丘样的隆起。腺性膀胱炎的主要诊断方法为专科的膀胱镜检测与病理活检,腺性膀胱炎多发于中年女性或青年女性,容易被误诊,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有效降低误诊率[5]。而腺性膀胱炎的实质为癌症发生病变之前的临床表现,有将近4%的患者在发生腺性膀胱炎之后的几年便发展成膀胱癌。所以,应及早发现此病,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有单纯的膀胱腔内行灌注治疗、单纯膀胱的电切治疗、剥脱膀胱粘膜、膀胱的注射疗法、全切除膀胱术及部分切除膀胱术。对于腺性膀胱炎患者的确诊,所依靠的技术为膀胱镜检测与病理活检,而对于腺性膀胱炎的治疗,临床首选方案为电切镜下电切的气化术,此手术可以将患者发生病变的粘膜切除,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在手术治疗之后,为患者提供膀胱灌注药物治疗。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7.4%,两组初始的治愈率不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点说明电切气化手术联合术后行膀胱腔内的灌注化疗的疗效与单纯膀胱的电切治疗的疗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antuck等人通过对克隆抗体mAbDasl的检测,发现了克隆抗体在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当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证实了膀胱癌癌前的病变为腺性膀胱炎,但是单纯膀胱的电切治疗后加用抗癌药物进行灌注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定期复查腺性膀胱炎,并长期随访患者,尽早实行膀胱镜的检查与膀胱组织的活检,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观察组的复发率为0,而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4.3%,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复发率经检验后,发现P值小于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了腺性膀胱炎容易复发,而电切气化手术联合术后行膀胱腔内的灌注化疗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另外,要定期为患者进行复查,在治疗后的一年当中,应每隔三个月就要做一次膀胱镜的复查。之后,每个半年就要复查1次,这样的定期复查,可持续两年至三年,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组织的病变,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进,李琦.腺性膀胱炎临床治疗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9,13(23):4219-4220

[2]余洪亮.腺性膀胱炎60例的临床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17):55-56

[3]郭雪涛,王秀英,宋一兵,范莉.62例腺性膀胱炎临床治疗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37(7);533-534

[4]黄永明,蒲光平,严坤.35例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33):71

[5]徐则乔,徐卓群,仇学文.腺性膀胱炎30例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6(6):26-27

上一篇:老年人下肢手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27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