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就业探讨

时间:2022-05-31 07:20:46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就业探讨

摘要: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把提升海洋经济和发展文化产业至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传承创新,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等规划,这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辽宁省滨海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艺术业四大海洋文化子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就业拉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深化对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局面的认识,进而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推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就业实现。

关键词: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问题提出

21世纪,海洋经济和文化经济注定成为国际大国竞相角逐的新经济增长点。在此环境下,海洋文化产业强势兴起,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海洋文化产业以涉海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为核心,以取得经济效益兼社会价值为目的,具备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功能,是按照产业化模式进行经营和运作的新兴第三产业。通过对众多学者研究的比较,按照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涉海休闲体育产业和海洋文艺产业四大类对海洋文化产业进行划分。

自08年国家着眼于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以来,仅占国土面积13.4%的沿海省市,支撑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张开城教授曾表明,在2010年,国内海洋文化产业产值就已经突破3255.33亿,在“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产业增速可能达到12%甚至更高,“十二五”接近尾声时,海洋文化产业总产值有望增长3倍,达到1万亿。而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部地区唯一临海省份,其海洋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早在2010年辽宁省海洋经济产值已经突破3000亿。并且辽宁省海洋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极大。

然而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却愈发严重,据估计2013年我国就业劳动大军将达到历史峰值。就业和失业也是辽宁省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据相关数据统计,2001年到2010年,全国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而辽宁省每年高出全国平均失业水平1个百分点,达到5.12%。[1]这说明辽宁省的就业局势依然紧张、就业问题亟待解决。而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极具就业吸纳能力和产业联动性的第三产业,在提升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扩大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通过发挥其社会功能有效的缓解辽宁省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实现就业效果分析

海洋文化产业是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功能的产业,所以其就业拉动效能与文化产业想当。据有关学者研究指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每提高1%,将扩大超过四百万人的就业。而这四百万人当然主要集中于沿海省份,所以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在充分发挥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功能的基础上,成为辽宁省扩大就业规模、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并积极推动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优化战略的实施。所以对辽宁省沿海地带滨海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艺术业实现就业效果的分析,将有利于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成熟。

1.滨海旅游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滨海旅游业是以海岸景观、海岛资源为依托、以滨海文化和涉海民俗传统为资源而开展的旅游经营和服务活动。国际旅游组织曾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和就业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每有1元的新收入,可以带动相关行业8元的间接收入;旅游业每有一个就业岗位出现,相应会产生5个间接的就业机会。据国际统计,即使在经济危机严重的2009年,其经济产值仍占据全球经济生产总值近十分之一,全球旅游业就业人数仍超过了两亿,占总就业人数的8.2%,据进一步估计,2020年滨海旅游业将带来超过3亿的新增就业机会。[2]而国内学者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我国旅游业每有8万美元新投资,41个就业机会便会随之诞生。

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发挥了较好的经济带动作用,但是就业拉动效果有待提升。据有关数据统计,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总收入3030.6亿,其中旅游业直接收入1583.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8%,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率高达27.18%。[3]然而,滨海旅游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并未得到较好发挥,截至2011年,辽宁省沿海六市旅游业呈现的总就业规模为1112.97万人,占沿海经济带总就业人口的11.32%,其中仅18.19万人为直接就业人口。[4]然而,沿海城市中大连市的旅游业发展十分突出。其旅游从业总人口达到437.2万人,占大连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占沿海经济带旅游业总人口的39.28%。大连作为辽宁省地市中最大的城市,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不仅成功地实现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闲置劳动力的转移,还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大连的经济振兴。相比之下,盘锦、葫芦岛、锦州、营口的旅游业从业规模小、就业吸纳效果微弱,其滨海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下岗职工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大多数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单一的人员仍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5]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2.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涉海节庆会展业是一个利用特色传统节日、举办展览,从而带动观光、消费的创新性产业。一方面,海洋节庆会展业能够直接建立城市品牌,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投资;另一方面,节庆、会展的举办,能够汇集最新的理念和创意,进而推动广告、通讯等其他延伸产业的发展。据有关专家证实,节庆会展业的经济拉动乘数为9,即1元的会展业收入可以带动9倍的社会其他产业收入。在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其他产业进步的同时,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发展自然成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战略的主要渠道。

节庆会展业已经逐渐得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视,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丹东作为边境城市,每年举办“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不仅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的,还较好的安置了当地不具备专业技能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锦州的会展业则以人文特点著称,重点培育了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和中国北方文博信息产品交易会两大会展活动,迅速催生了一批古玩商业者;大连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中节庆会展业发展最成熟的城市,2008-2011年间,大连全市专业展馆累计举办展会402个,年均增长2.1%;展会参展商37.6万人次,年均增长6%;全市展会接待参展观众2426.6万人次,年均增长6.9%。[6]由于大连展会参展商和参展观众的逐年增加,消费者流动量大幅提升,大连市的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得到了极大地拉动,其行业规模逐渐扩大、就业水平不断提高。

3.涉海休闲体育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涉海休闲体育业是以滨海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体育运动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竞技、冒险活动的平台,并以无污染、可持续为特征,是沿海地带的新经济增长点。根据相关专家证实,休闲体育业每新增1个从业人员,可引起社会5个新增就业岗位,对沿海地区就业压力的缓解和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大作用。

然而辽宁省涉海休闲体育业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虽然地处北温带,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作为涉海休闲体育业当中收益最快、效率最高的休闲渔业,并未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和民众的重视。除长海县外,多数地区的渔业资源主要用于发展生态效应差、科技含量低的传统渔业。而长海县作为辽宁省发展涉海休闲体育业的典范,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举办钓鱼赛、渔业观光等丰富的钓鱼节活动。在发展休闲渔业、拉动旅游、酒店和餐饮行业发展的同时,借机举办商业洽谈,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水平的提高。

4.涉海艺术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涉海艺术业是以海洋民俗传统为背景、以民间艺术工艺为基础,通过产业化的经营,生产出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经济效益的海洋艺术产品,它包括文学、影视、新闻业以及涉海工艺品业。其中涉海工艺品业,是指具有当地风俗和文化特征的,主要依靠手工制作的精美艺术品生产行业,因其对从业者的文化水平要求并不高,通常经过较短时期的培训,实现涉海工艺品业的创业和就业并不困难。而涉海文学影视业,主要是指文艺公演、文学著作等产业的发展,作为城市宣传的手段,对于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辽宁省在涉海艺术业方面的发展,仅限于低端同质化的工艺品业的生产,并且多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产品雷同、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区域性特色。导致其就业吸纳能力有限,经济和社会效果低下。而辽宁省始终未见涉海文学影视上的发展和进步,相关部门还没有意识到文学艺术对于城市品牌宣传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辽宁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辽宁省针对自身的海洋文化资源分布现状和就业拉动的实现效果,政府和企业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促进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发挥其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性、缓解省内的就业压力。

1.确立产业发展宏观指导纲要

海洋文化产业对于缓解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就业问题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政府理应站在宏观调控的角度,确立相应的产业发展指导纲要: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其次,在进行宏观引导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引导企业合理竞争;最后,政府要把旅游文化产业与餐饮业、酒店业、交通业等产业发展相结合,科学规划,通过集群效应发挥劳动力聚集效应、最大限度的扩大就业空间。

2.深入开发海洋文化资源

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加大对海洋人文资源的经济附加值转化,尤其是盘锦、锦州、营口等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辽宁沿海各区域有着各自的海洋文化和民俗传统,这都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能有效的避免沿海地区间的恶性竞争,进而充分调动具备不同文化背景和乡俗传统的辽宁省沿海本地劳动力的就业。

3.鼓励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切实的发挥出海洋文化产业在辽宁省的经济和社会潜力,必须要鼓励创新、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海洋文化产业多级科研网络。首先,要鼓励以大连海洋大学为首的各高校海洋研究院所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其次,要将理论研究与海洋文化创新、海洋科技开发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最后,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海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就业结构,为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后盾。

4.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要深入推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培养既深入了解海洋文化、又精通第三产业经营、管理的多样化人才,尽快建立海洋文化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对从业中的劳动力进行培训,摆脱传统海洋产业僵化意识,进行科技宣传和理论更新;其次,要因地制宜培养当地闲置劳动力,如建立新型农民、渔民培训工程;再次,要通过不断完善创业的条件和氛围,积极吸引高校人才来到辽宁省沿海地区进行海洋文化创业,这不仅有利于解决辽宁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为海洋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陈德钦.辽宁省就业问题与对策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3(3).

[2]Gary.WTTC预测:2010年旅游业增长缓慢 未来前景光明[N].环球时讯,2010-03-14.

[3]鲁小波,陈晓颖,郭迪.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的社会经济作用分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3(2).

[4]辽宁省2012年统计年鉴.

[5]孟鸿玲.关于营口市就业形势的调查报告[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0).

[6]大连市统计局.大连:旅游业稳步发展 会展业稳中有进[EB/OL].http:///infopub25/PubTemplet/%7B538116AD-AF2A-4978-B786-5A2A1621E91C%7D.asp?infoid=3812&style={538116AD-AF2A-4978-B786-5A2A1621E91C}&secstyle={0DBC9A61-991D-43DA-99C7-78A12DF1EA30}

作者简介:张陶钧(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短线反复 中线无碍 下一篇: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