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IT业“老字号”――宏暮

时间:2022-05-31 05:41:22

台湾的IT业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球第四大信息硬件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中算的上“老字号”的电脑公司并不算多,而拥有32年历史的宏就是其中翘楚者。宏(Acer)是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品牌,主要从事自主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液晶显示器、服务器及数字家庭等产品的研发、设计、行销与服务,目前全球员工总数5300人,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宏品牌质高价优、易用可靠、值得信赖的形象已经广布全球并深植到消费者心中。

一、公寓楼内集体创业

谈到宏的创业,首先想到的就是施振荣。他被誉为台湾IT业的“教父”,没有他,就没有台湾的IT业,他缔造了一个电脑王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出一个台湾年轻人逐梦的完整过程。台北计算机协会主席Frank Huang曾经表示:“没有施振荣,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台湾IT产业。”可见施振荣对于台湾IT业,乃至世界IT所做出的贡献。

有时候逆境中往往存在着希望。施振荣“被迫”创业的经历恰好验证了这一道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毕业于交大电子工程研究所的施振荣就业于台湾荣泰公司。开始的时候,施振荣在这家公司的经历还是比较愉快的。尤其是在荣泰处于顺境的时候,老板非常器重施振荣,给他技术股,甚至还给了他一个董事席位,当时的施振荣只是想当好一个工程师,并未萌生创业的念头。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不久后,荣泰陷入困境,老板对于施振荣的态度也慢慢有了变化,甚至怀疑施振荣胳膊肘往外,吃回扣。为人一向正直的施振荣感到受到了莫大的屈辱,一气之下离开了荣泰公司。

没有了工作,面临着生计的考验。无奈之下,施振荣开始考虑自己创业,1976年的台湾还不是像现在那样是全球第四大信息硬件产品的生产地,而当时是全球最大的制鞋王国、玩具制造王国。这时候施振荣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独立个性显露出来,他确信微处理器在当时的台湾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于是施振荣和他原荣泰同事,任职研发部门的黄少华、林加和,再加上邰中和施振荣的太太叶紫华凑足100万新台币,租了一个110多平方米的公寓,仓促地开始了“集体创业”的历程。1976年诞生的宏,距离比尔盖茨创办微软还不到1年。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施振荣曾表示过“创业并非我原来的志愿”,但机遇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有着电子工程硕士的高学历背景,而且在环宇、荣泰等电子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商场经验的施振荣实现了成功创业。

当然,像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宏在创业初期也是十分艰难的。宏创业者有一个“约法三章”,这“三章”包括“万一公司撑不下去,就先由少数人留守,其他人到外面找工作,让公司可以继续经营。在这个阶段,其余伙伴的薪水打八折,我(施振荣)的薪水打对折,我太太有两年未支薪,以便降低费用,让公司撑得久些”;“创业初期由我来做主,但必要的时候,如果我的领导能力或财力不足,就要找其他人来领导公司”;“虽然我和我太太拥有一半的股权,但若是我的决策遭到半数伙伴反对,就可将其”。从这些约定中可以看出,宏创业者的理性,他们并没有一味地预测未来有多么美好,而是以“约法三章”的形式对于前途的未雨绸缪,因为实实在在的说,那时候不论是盖茨或施振荣,都还不能确切知道,即将在面前展开的,是怎么样一个大时代。或许正是在这种“瞻前后顾”的理念下,宏才能走的如此之远。

二、时世造英雄

1980年代初期IBM发表了全球第1台个人电脑,从此,世界迈入PC时代。宏与IBM、微软等世界IT巨头一起迎来了IT快速发展的时代。宏1981年在新竹设立的第一座厂房,宏在创业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小教授一号”便是在此诞生,定位为掌上型计算机学习机的“小教授一号”,不但是宏自创品牌产品外销的起点,更是奠定日后宏开始朝向个人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基础。一年之后,宏又推出台湾第一部8位计算机“小教授二号”。宏对于个人电脑的研发速度可谓惊人。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小教授一号”电脑开始在海外推广时,收到一封新加坡进口商的回函,信上写着:“台湾不是生产电脑的地方,我没有兴趣”。正是因为对“Made in Taiwan”的排斥,才迫使宏产生了“全球品牌,结合地缘”的经营理念。到了1986年,宏甚至领先当时的全球PC巨人IBM,率先成功开发这台32位元PC,“Acer”这4个英文字母开始真正在全球科技产业崭露头角。不久后,宏股票在1988年上市(当时为宏计算机)。Acer于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总部位于上海,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七家分公司和香港公司、220名员工,负责Acer品牌在国内和香港地区的行销与服务。到了1995年,宏在美国零售PC市场推出Aspire家用计算机,独特的炫丽外型与亲近功能在美国掀起风潮,是宏甚至所有台湾PC业者难得一见的全球级“Killer”产品,叫好又叫座,刚推出时,售价比其它国际大厂的产品多出约100美元,依然受到消费者喜爱。宏正式向国际大跨步布局。

在加快整机研发、销售的同时,宏还在考虑PC关键零组件的发展,1989年宏决定投入DRAM产业,与德仪分别出资74%和26%(总资本新台币31亿元)设立德半导体。德在1990年代相当成功,但后来随着提供技术的德仪的竞争力丧失且弃守DRAM产业,德的营运状况每下愈况,无奈之下,宏在1999年将30%持股卖给台积电,正式退出DRAM产业。当然,宏对于提升台湾在PC关键零组件相关产业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宏的带动下,台湾新竹工业区很快诞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PC零组件科技公司,他们也成为后来台湾IT业的支柱。

从80年代初,一直到世纪末,在全球IT业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造就了一大批如宏这样的IT企业,包括施振荣在内的IT业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前仆后继、突围而出,取得产业关键地位。正所谓时世造英雄,众多科技新贵白手起家的故事,就像一部立志电影,对于后来者有极富教育意义的启迪作用。

三、以剧变应万变

有句俗语叫做“以不变应万变”,但在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来说,不变却意味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宏这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磨难。每次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宏都会“以剧变来应万变”的策略,迎难而上,不仅化险为夷,而且在变化中更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危机来自1988年宏股票上市,当时股价从47元飙涨到100多元,表面看起来是风光无限,但背后却存在着转投资事业绩效不彰、员工吃大锅的现象,宏经营早已险象环生。1991年,宏面临成立来首度亏损,大赔6亿元,甚至外商银行也采抽银根动作。重创之下,宏重新调整组织架构先是大举裁员、出售资产,为宏止血,同时订下营业额倍增目标,提出新产销模式,由服务业转型为制造业,并由台湾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宏在全世界各地设点装配电脑,解决库存问题,终于此变革管理使得宏营业额自1992年的新台币300亿元,于1996年一举上2000亿元。

第一次危机过后,宏赚了很多钱,对外扩展的步伐也开始加大,转投资DRAM厂德半导体,因为DRAM并非宏核心事业,加上外在环境因素,造成德面临经营危机,也使得宏连带受累,连续二年合计亏损近100亿元,美国品牌零售通路也面临关闭。无奈之下,也使得宏连带受累,宏邀请台积电入股并进而并购。从此德由DRAM业走上代工业,“二度毁炉”之后,成为台湾投资DRAM业获利公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1世纪到来前,从投资德失败阴影下走出来的宏分为宏电、明基、宏科、宏智、宏网等5个次集团,但这5个集团又出现权责不清、互相牵制的情况,危机再度出现,施振荣决定由各集团独立运作,除了明基一脉维持独立外,其他次集团全部打散,重新分成“研制服务”、“品牌营运”两大单位,制造、代工正式切离。负责品牌业务的宏已跻身为全球性品牌,并在欧洲笔记型电脑市场取下龙头宝座,这是当时当机立断决定让品牌与代工业务分家的好处。

回首宏出现危机、化解危机的过程,就如一道“成长曲线”,宏就是这样在曲折中前进。危机虽可预防,却是无可避免,既然无法避免,就只能去勇敢面对。宏力求在第一时间处理危机,在变革中求发展。另外,宏靠的还有对于品牌业务的专注与不放弃,长时间的累积造就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四、迈入事业巅峰,掌门人急流勇退

宏的成长史,几乎等于一部台湾PC产业发展史。台湾电脑业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为全球电脑代工基地,宏集团是最好的见证之一。随着根基日益稳固,再加上不断创新,宏的事业越做越大,在亚洲、美国、欧洲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4年,宏在西欧勇夺笔记本电脑销售冠军,这时候的宏已经发展成拥有近四万名员工的一个国际化IT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宏是全球前10大品牌PC企业唯一在总部没有“lobby”(大厅)的公司,总部1楼除了电梯外,只设立了1座产品展示中心(原本是家银行),不熟悉宏的人走进这座大楼,一定很难想象一家营业额将达4000亿元且能和戴尔、惠普等国际PC大厂相提并论的企业就置身其中。

2004年10月8日,创办并执掌宏集团二十八年之久的施振荣,在台湾开始举办以“施振荣・退休献礼”为主题的巡回演讲,并以此为始拉开了他的挥别宏正式退休的答谢性“感恩之旅”的序幕。这位IT教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IT企业家终于按计划在60岁时退休,卸下全球高科技产业任时最久的CEO头衔,把大位交给同样来自鹿港小镇的王振堂,以及来自意大利的洋将蒋凡可・兰奇。这两位宏的第二代接班人都很有自己的个性,王振堂是一个不信“施振荣教”的人,在施振荣当家的时候,他常常会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为施振荣所赏识。王振堂不希望同仁给他的报告超过五页,最好是言简意赅的一页就好,甚至连媒体专访他的采访大纲,都被他要求越简单越好,简单务实的行事作风可见一斑。而兰奇在欧洲的营运策略和手法都是欧洲团队本身一点一滴创造出来,和以前宏花大钱在美国无功而返的做法非常不同,在宏这一品牌打入欧洲市场的过程中贡献卓著,足见兰奇的过人能力。这“一中一洋”统帅是施振荣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委以重任,标显出宏在全球PC市场攻城掠地的精髓。

五、鲸吞Gateway,与联想争季军

2007年,宏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电脑厂商Gateway全部股权,成为继联想之后又一家收购美国品牌的中国PC企业。施振荣有一句名言:不打输不起的仗。此番收购Gateway的宏已经在欧洲市场取得了成功,宏希望可以通过收购Gateway公司加快它在美国市场的发展步伐。宏收购Gateway后有三大“好处”:其一,Gateway在美国6%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弥补宏在北美市场的知名度;其二,将宏的产品和品牌传递给美国用户,从而扎根美国市场。其三,在美国市场上Gateway有着较高的品牌价值,宏能够将其定位于相对的中高端,与定位于中低端的宏形成互补,为日后运营双品牌战略最扎实的市场基础。

宏与联想的季军之争由来已久,宏曾一度超越联想,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三,但不久后联想重新站稳了第三的位置。在收购了Gateway公司之后,宏公司再次超过联想集团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脑销售商。此外,宏还以约458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欧洲第三大PC厂商Packard Bell,从而使联想争购PB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是它与全球前两大电脑销售商即惠普和戴尔之间的距离仍然较大。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北京奥运将再次给联想提供提升机会,但宏有望借助收购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联想与宏在全球PC市场的季军争夺战将更加激烈。

六、多品牌策略打拼未来

业内人士分析,PC已从过去高科技技术形象转变,正在进一步“商品化”,不再高高在上,处理器或内存规格差异已不大,在PC逐渐成为大宗商品化后,也开始适合“多品牌”生存。一些大的品牌厂商正在向多品牌发展。

一路通过收购让旗下PC品牌从一个扩增到四个的宏品牌定位策略,四大品牌Acer、Gateway、Packard Bell及eMachines全将保留,并各司不同战场。除了功能面的市场分割,宏还会在地理区域上作出分割。以同样都被设定将走时尚路线的Gateway与Packard Bell来说,后者将只会在欧洲市场销售,至于Gateway,则在已有基础的美洲以外,将扩展到亚太市场,而旗舰品牌Acer以及走低价路线的eMachines,营销范围将遍及全球。王振堂表示未来集团旗下各品牌将会有完整独立的产品规划,由不同品牌经理人操盘,让消费者在渠道上完全感受不到是来自同一个厂商。宏将从2009年成为奥运会重要赞助商,预计销售额将超过200亿美元,到2012年时年销售额将增长到300亿美元到400亿美元之间。

对于这样一个32年的“老字号”IT企业,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并非一篇短短的文章所能概述的。从一个仅有11人籍籍无名的小公司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宏30多年来的起起伏伏的发展史,几乎就是近代台湾计算机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缩影。施振荣等老一代IT人的创业史也给我们今天年轻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用MP3欣赏AAC音乐 下一篇:妙用WinRAR清理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