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工作与当代社会要求的有机结合

时间:2022-05-31 10:13:28

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工作与当代社会要求的有机结合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工作,对学生发展和专业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和思想素质要求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研究如何将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工作与当代社会要求进行有机结合,重点探讨如何从思想教育方面培养时代需要人才。

[关键词]思想教育 学生素质 时代要求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38-02

前言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在发展变化。职业院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工作,对学生发展和专业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课堂灌注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探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工作与当代社会要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适合未来职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除了看重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还十分看重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一方面给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压力,另一方面又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工作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与社会及职业需求相结合。

一、当代社会对人才思想素质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合作意识,能在工作岗位上与同事和睦相处,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进行共同创造,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当前,我国已迈入21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思想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不断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因此,适应时代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思想教育作为培养人思想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适应当代社会要求的思想教育方法

(一)提高自我认识,增强自我激励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负担的加重,加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进而增强自我激励,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障碍、心理问题都与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关,“你认为你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也就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心理暗示。高职学生思想压力大、心理问题增多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自己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不少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或是与别人比较而产生的负担,主要是对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缺点和不足缺乏了解所致。或是对自己估计过高,产生自负;或是对自己估计过低,产生自卑,这两方面都是思想素质不够高、心理素质不健康的表现。

正确认识自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接纳自我。既要承认自己的优点,又要接纳自己的缺点。有的学生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责备自己,怨恨自己,厌弃自己,想创造一个虚构的理想的自我代替现实的我,结果使自己的心理受到伤害。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的太高或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实现,导致付出与成就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因此,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注意扬长避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地克服与改正,并增强自我激励,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我,取得学业和未来事业上的成功。

(二)善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丰富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由于当今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只有交流、沟通才能有合作,才能有发展。著名学者翟鸿所说,“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就会有交易”,这就要求当代学生要学会交流,善于沟通,很好地处理当今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未来社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校期间就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良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当代学生在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时,要以诚相待,凡事都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别人的成绩,不嫉妒,不争功,遇事多思考、多交流、多沟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教师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在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想些什么,只有观察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同时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最反感的事是教师不尊重自己,不公正对待学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避免因对优等生一味表扬,对落后学生也一味批评,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相信落后学生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给落后学生同样多的表扬、鼓励、指导和帮助。

(三)注重个性培养,拥有创新精神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影响着个体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影响着个体处理事情的方法。但同时,正是这种个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创新与发展。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肩负着培养建设祖国人才的重任。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正是处于思维活跃的人生阶段,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要着眼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发挥个人的最大潜力,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环境。

当代高职人才思想素质教育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高职人才的思想素质培养中,应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还要通过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环境中增强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全面发展。

(四)主张德育先导,塑造全面人格

人才不光是要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好,同时也要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意识。这样对人才的理解才够全面。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当代高职人才素质培育应以德育为先导。当代高职人才的素质培养应针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实际状况,从培养人的基本道德出发,在各方面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要针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过于单一陈旧的情况,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使德育为先导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德育手段,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要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认清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从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入手,以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手段,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促进当代高职人才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当代高职人才的素质培养中,既要针对一定的职业领域,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群能力,又要适应职业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培养其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与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地位,是振兴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三、结语

当代社会的人才培养既要坚持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又要坚持品德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靠现有的思想教育师资力量,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使人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在工作实践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这就首先要求学校和教师要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先要完成自我的思想转变和理论提高,实施“示范教学”,这是满足当前需要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策略。在高职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面向未来职业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赖雄麟,李海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社会需要还是个人需要[J].理论月刊,2010(3):8-10.

[2]刘婷婷,崔香芬,刘红生.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初探――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18-20.

[3]南岳,刘畅.美国思想教育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3-34.

[4]周志群.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及改进途径[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8-30.

[5]石薛桥,王振荣.基于整体性原则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探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2):29-30.

[6]刘社欣,颜伟红.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教育模式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33.

上一篇: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学生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