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对命运的深层思考

时间:2022-05-31 03:52:30

《罗拉快跑》对命运的深层思考

[摘要]由汤姆・提克威执导的电影《罗拉快跑》于1998年上映以来,在电影界产生了巨大反响,曾经获得当年的斑比奖、2000年的独立精神奖等多个奖项。在影片中,导演大胆尝试全新的三段式结构安排电影情节,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影片不仅仅在讲述荒诞的故事,更把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融入情节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艺术手法勾起人们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深入探究,而笔者将从“孤独的奔跑者”罗拉切入,重点分析该作品殊的电影符号,从而揭示出影片的多元主题。

[关键词]命运;多元主题;语言符号;《罗拉快跑》

一、引言

作为后现代电影创作的经典之作,《罗拉快跑》是一部由汤姆・提克威执导、佛兰卡・波坦特领衔主演的德国大片,一上映就大放异彩,赢得业界的广泛好评。影片一反传统的电影模式,不遵循单一的线性结构,而是采用平行并列的三段式向观众呈现一个具有多元文化主题的艺术世界,提出了人类长久以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无法控制命运却又时时面临多重选择并且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矛盾。

二、孤独的奔跑者――罗拉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罗拉的男友曼尼在执行黑帮老大交给的任务时丢失了10万马克后向她求救,假如罗拉20分钟内不能解决问题,曼尼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电影没有按照常规的故事叙述方式,而是通过三种假设完成了故事的剪辑和链接,整部影片概括起来就是三段同样经历却不同结果的“罗拉式营救”。罗拉在故事中是孤独存在的,在不可知的道路上她三次独自奔跑:第一次抢劫后不幸中枪,孤独地倒下了;第二次拿着抢来的10万马克,面对的却是向曼尼身上撞去的救护车;罗拉从奔跑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孤独的,前两次的失败经验并没有打倒罗拉,而是激发了她挑战极限的欲望,最后一次中甚至连父亲都没有见到谈何抢钱,但是最后她还是在赌场赢得了10万马克。自始至终罗拉都是独立地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孤独自立的女性却具有坚忍的性格,这似乎是导演的精笔刻画,想要通过孤独的奔跑者形象彰显女性的独特魅力,这其中隐隐约约地透露着导演的女权主义思想。

三、《罗拉快跑》中对命运的研读

影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导演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爱情层面,而是更多地关注影片背后深刻的哲学内涵,情节里三次出现罗拉奔跑营救男友曼尼的场景,三次的营救过程中路线、经过的人物基本相同,可是因为细微的差异导致结局完全不同,接下来笔者将结合《罗拉快跑》,透彻清晰地呈现影片中的命运之谜。

(一)命运的偶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偶然的,任何事物都是偶然性的必然存在,偶然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偶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一切未知的偶然事件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同样也使得命运变得扑朔迷离。影片打破一般的线性时间叙述模式,采用三段式的非线性叙事模式,三段式即:用三段的结构将影片拆分重新拼接排列,三次一样的经历中却充满了许多命运的偶然因素。《罗拉快跑》中三段都表现为罗拉奔跑营救曼尼,第一次:罗拉没有成功地说服父亲借钱给她,最后和曼尼一起抢劫超市,在逃出来后罗拉却偶然地被年轻警察失手击毙。第二次:罗拉抢劫银行,顺利拿到10万马克奔跑去找曼尼,看似一切问题已经解决,让大家始料未及的是之前偶然经过罗拉身边的救护车竟然朝着曼尼横冲了过去。第三次:罗拉没碰见父亲也没办法借钱,最后只好孤注一掷地去赌场,最后赢得了10万马克,兴奋的罗拉跑去找曼尼的时候,竟然意外发现曼尼已经找到了之前捡到他包裹的乞丐并且顺利地把钱交给了黑帮老大,最后两人成了富翁幸福地在一起了。三次都是同样的经历,却造成了不一样的结局。其中充满了无法预知的偶然性,命运里,偶然性的捉弄让我们无可奈何却又必须接受。一件事情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会遇见许许多多的偶然事件,这些偶然造就了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影片中这样的命运观随处可见,对于命运偶然性的观念也在电影的叙述中清晰可见。

(二)命运的蝴蝶效应

说到命运的“蝴蝶效应”,就必须要解释什么是“蝴蝶效应”。它最早说的是南美洲亚马逊河边的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一些地区的龙卷风。后来普遍说的是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偏差会引起极大的差异。《罗拉快跑》更是完美地解释了所谓的“蝴蝶效应”,在罗拉的三次奔跑之中,都碰上了相同的人,这里只举例保姆和邻居家。罗拉第一次不小心撞到了保姆,保姆心情太差导致她后来绑架儿童,从此牢狱生活彻底地毁灭了她。在第三次的营救过程中罗拉没有撞到保姆,保姆在好奇罗拉的过程中耽误了一些时间,以至于让她有机会碰上慈善机构,从此成为一个慈善大使。罗拉两次不同的微小动作造成了保姆截然相反的人生命运,电影中还有罗拉的邻居在罗拉三次营救行动中都出现了,尤其是第二次中罗拉被邻居绊了一下,之后一瘸一拐的姿势可以预见到罗拉的营救速度一定受到了阻碍。在第三次的营救过程中,罗拉跳过了邻居和狗,顺利地冲出了家门,最后结果证明她也确实赶上了时间,影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同样的人却因为不同的偶然因素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境遇,这其中包含的就是电影的另外一个 “蝴蝶效应”的主题。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的一分子,一个小小的改变就很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结果的巨大反差。

(三)命运的无限可能性

纵观整部电影,其中讲述的罗拉的故事实际上是虚构的、不真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荒诞的。因为同样一段经历我们不可能有重新走三次的机会,那么导演这样把故事荒诞戏剧化的目的何在呢?透过故事情节的安排,我们发现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三次,但是每次都有细微的变化,直到最后一次女主人公把结局逆转,这如同现实生活中玩游戏一般,在通关以前,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是什么,直到我们经过多次把游戏顺利玩通关了我们才能知道原来结局可以这样或那样。罗拉的人生就几乎接近游戏人生,游戏就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是笔者想说人生不是游戏,怎么能够重新走?我们只有一次机会经历成长,既然生命旅程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就应该竭尽所能地发掘自我身上的无限可能性,这样才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这或许就是影片想要通过罗拉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吧。

四、电影殊符号的运用对多元主题的揭示

电影中的符号学主要是研究电影如何用带有象征意味的符号传情达意,如何通过有意味的符号传达出具体内容等。其中率先把符号学与电影分析相结合的理论家是克里斯汀,他认为电影的“语言”与口语不同,它主要是象征性的,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符号来传输信息。

电影《罗拉快跑》当中,导演就运用了很多象征性的符号语言来暗示电影主题,这些特殊的语言符号也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可大致分为颜色、物体、音效,这三个方面逐一揭示了电影隐含的多元主题。

(一)颜色

从黑白画面到彩色画面,可以说是我们迎来的一个崭新的电影时代变革。电影的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是沉默的语言,它作为电影摄影艺术重要元素之一,已经形成一个综合的、特殊的语言系统。这样的特殊语言在导演的手上发挥着重要的表意、象征作用,起到了烘托气氛、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作用。

《罗拉快跑》中使用最频繁的就是红色,红色在电影中代表着激情、热闹、生命力等。故事的女主角罗拉一出现,蓬松爆炸式的红头发就吸引了大家的关注。除了头发,她房间的设计更是充斥着大量的红色元素,例如,橱柜、玩具、电话机、钟表上秒针等都是鲜艳的红色,这些专属于罗拉的红色私人用品可以透露出主人公热情奔放、青春大胆的性格特点。电影一开始就用红色告诉我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为后来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接着影片中还多次出现时钟,我们会注意到时钟也是红色的,罗拉奔跑经过的墙壁上的指示还有途经的救护车也是红色的,这些红色的使用都十分准确到位,恰当地体现出当时罗拉内心的慌乱和焦急。红色不仅仅提示了主人公的性格,更影射了影片的浅层主题――爱情。故事的前两段中,罗拉被枪击和曼尼被车撞的两个瞬间,从他们瞳孔进入到回忆阶段的画面处理也选取了大红色,这时候的大红色是温暖而幸福的,从而使电影的爱情主题得到彰显,颜色这时候把抽象的主题外化了,使得主题更加深刻具体。

(二)物象

物象的利用也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达技巧,精确到位地利用物象不仅可以提升细节的感召力,而且还提升了主题想象的空间。

刚与曼尼结束通话的罗拉准备去救男友时,画面中就出现了一只缓慢爬行的乌龟,这必然是导演的苦心之作。在这里就要介绍一下乌龟的意象含义了:芝诺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他提出了“芝诺悖论”――指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追乌龟”,古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阿喀琉斯,他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乌龟在前面100米,他在后头追,可是却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竞赛中要求追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喀琉斯追到100的时候,乌龟又向前行进了新的距离,这时候就又产生了新的起点,导致阿喀琉斯总是无法追上乌龟。显然在影片中,当罗拉准备奔跑去营救曼尼的时候,导演设计乌龟出现并给了几秒的长镜头显然是有深意的,这时候的乌龟象征着已经安排好的命运,即使罗拉再怎么努力也逃不出命运的束缚,然而主人公并没有放弃,坚持与时间、命运做斗争。赞颂了人类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可贵精神。

另外一个物象就是时钟,时钟在影片中反复多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一开始是罗拉屋子里放着的红色时钟,接着在曼尼准备抢劫的超市里也挂着时钟,罗拉父亲的银行门口,碰到的老奶奶手上戴着的手表。可以说时钟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时钟和乌龟象征的寓意基本一样,都是象征着可贵的时间,同时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奋斗和与时间赛跑绝不屈从于命运安排的主题意蕴。

影片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罗拉的三次尖叫,第一次:男友曼尼因为失误,丢失了10万马克,一直絮絮叨叨的他激怒了罗拉,罗拉尖声怒吼,此时的罗拉内心是焦躁的。第二次:罗拉目睹了父亲的婚外情之后,父亲不仅没有解释还恶劣地拒绝借钱给罗拉,罗拉愤怒至极,大声尖叫表达此时此刻的愤怒。第三次:罗拉在赌场,内心极度渴望获得胜利从而赢得10万马克。三次尖叫导演都做了夸张的艺术处理,目的是为了突出罗拉的性格特点――倔强、叛逆。正因为这样的性格才能在紧急情况下解决问题,影片中曼尼在丢失了10万马克的情况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寻求罗拉帮助,而罗拉则在仅仅20分钟的时间内筹集到了资金解救男友。除此之外,曼尼向罗拉打电话求救的时候用的是眼盲的中年妇女给的电话卡,可以看出当曼尼处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是看似无能的女性给予他最宝贵的帮助,可见影片中另外一个重要主题――女权主义得到极度彰显。其次,电影中的背景音乐选用也凸显了女权主义至上的思想,其中多次运用跟移镜头的方式,配上大量的主观音乐,不同程度地呈现罗拉在桥洞下、隧道中独自奔跑的画面,在凸显罗拉孤独身影的同时,也含蓄地赞扬了以她为代表的女性追求无限自由的女权精神。

五、结语

作为一部具有多重主题意蕴的后现代名作,《罗拉快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通过对影片命运问题的多重解读,让我们不断地去审视和思考关于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启示我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面对磨难时要坦然接受并且不屈不挠地与厄运抗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黄华新,陈宗明,主编.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 皇甫一川.为命运奔跑――德国影片《快跑,劳拉》[J].当代电影,2000(06).

[3] 杨雪峰.以美学的视角浅析《罗拉快跑》[J].电影文学,2009(23).

[4] 黄莉.与时间赛跑挑战命运的后现代影像――试析《罗拉快跑》的镜头语言[J].电影评介,2008(03).

[5] 黎芷伶.宿命与抗争的三重变奏――《罗拉快跑》的三种哲学追问[J].电影评介,2008(01).

[作者简介] 乔丹(1981―),女,河北承德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教学。杨颖(1978―),女,河北承德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教育。

上一篇:78岁老大爷因外遇离婚结婚51年才发现合不来 下一篇:影片《心灵捕手》中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