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与椎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相关性的研究

时间:2022-05-31 12:04:19

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与椎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与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再狭窄者68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活性。结果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为499±1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1±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再狭窄

作者单位:54500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约占80%。脑血管狭窄是诱发该疾病最重要的病因,而椎动脉的狭窄在脑血管狭窄中比例很高。据报道[1],约20%的后循环脑卒中是由其狭窄引起。由于椎动脉的解剖形态学已经发生药物不能扭转的显著变化,加上很多部位的椎动脉狭窄外科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所以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就成了不错的选择。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不低,可达10%~43%。然而,再狭窄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指出[2],动脉内膜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各环节失衡是其主要原因。而内皮祖细胞已被证实能参与缺血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血管修复时内膜的增厚[3]。但其与椎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复查脑血管造影的椎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狭窄患者需满足如下条件:①既往在本院行椎体动脉支架植入术。②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支架植入部位血管狭窄>50%;采用NASCET测量标准评价狭窄程度:狭窄率%=(狭窄远端动脉直径一最狭窄处直径)/狭窄远端动脉直径×100%[4]。共纳入68例患者,男39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53±819)岁;另将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59例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4例,女25例,平均年龄(6168±84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支架植入时间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及观察指标

于上午8时左右取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约6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总的单个核细胞,再接种到包被有入纤维连接蛋白的24孔培养板,7 d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最微镜测定贴壁细胞摄取DiIacLDL及结合FITCUEAI的能力,双染色阳性的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同时用MTT比色法鉴定内皮祖细胞的增长能力,用划痕试验鉴定其迁移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活性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为(499±1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1±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再狭窄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再狭窄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与狭窄程度成明显的负相关(γ=087,P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常病情重、进展快,且致残致死率高,预后差,而从病理生理角度上来看,椎动脉的狭窄在促进疾病进展上扮演着重要作用。自从Storey等人于1996年首次尝试应用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后,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椎动脉狭窄的治疗。尽管目前该类手术的成功率高、并发症也逐渐减少,但是术后血管再发狭窄的比例也居高不下。一项基于363例行支架植入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指出,动脉管径45 mm的动脉术后再狭窄率为12%[5]。而对于引起再狭窄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无同一的认识。

目前普遍认为,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发生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在于手术过程中损伤血管后,导致血栓形成、内皮细胞愈合不良及内膜过度增生[2]。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再次狭窄的初始因素,愈合不良是潜在因素。然而,血管内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极其重要,有研究认为,内皮祖细胞对血管受损部位的修复和再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我们的研究指出,再狭窄组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狭窄的程度呈负相关,同时其增长和迁移能力较对照组也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作者推测,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与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内皮祖细胞的活性下降后,导致抵达受损部位的内皮祖细胞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血管内皮修复对其的正常需求,加上活性的不足,使得修复过程中内皮增生不够或者过度增生,引发血管发生再次狭窄。这和雷成力等人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次狭窄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

综述所述,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在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次狭窄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Chukanova EI, Arakelian RK Efficacy of vestibo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Zh Nevrol Psikhiatr Im S S Korsakova,2012,112(4):5356.

[2]赵慧玭,李慎茂,张广平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病因及防治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12):10001003.

[3]Jujo K, Ii M, Losordo DW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neovascularization of infarcted myocardium J Mol Cell Cardiol,2008,45(4):530544.

[4]贾志豪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3461349.

[5]Lederman RJ, Mendelsohn FO, Santos R, et al Primary renal artery sten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after 363 procedures Am Heart J,2001,142:314323.

[6]雷力成,霍勇,李建平,等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活性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8):33943398.

上一篇:老年性乳腺癌的特点及个体治疗 下一篇:老年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钢板内固定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