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放飞学生写作潜能的隐形翅膀

时间:2022-05-30 11:04:18

格物致知:放飞学生写作潜能的隐形翅膀

有人说,学生的生活过于简单,缺乏生活的阅历,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就难怪他们的作文是吊着辫子的前清遗老――陈旧、呆板。但笔者认为,学生缺乏的不是生活,而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格物致知”作文训练的过程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格物致知”是学生写作潜能隐形的翅膀,“格物致知”作文训练能让学生写作潜能的“芽”破土而出。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呢?

一、何为“格物致知”

旅美作家刘墉在《处处有文章》中说:

从每样东西上都能见到天地间的“理”。即使在溪谷里随便捡起一块小石头,也能推想“它”过去的遭遇。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这许多“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去指导自己的人生。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学生说他们没有灵感,碰到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岂知只要懂得“格物致知”,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事物的个性特征,悟出一番道理去观照社会,观照人生,综合分析,自然可以写出许多有见地、有思想的文章来。而且学生有了这个寄托感情的载体(“格物致知”之“物”)之后,下笔成文自然如有神助了。

二、“格物致知”作文训练

1.由“物”到“知”,用“知”指导人生。

学生写作下笔无言,皆因漠视生活体验,对这个世界缺乏观察与思考。没有体验,没有观察与思考,何来感悟呢?没有感悟,硬生生写出的应付文章,自然淡如白开水了。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体验,打开学生的眼界,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看到世间万物、人生百态,了解到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写作的素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只要学生肯用心,多观察,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格物致知”, 观照社会,思考人生,俯拾都是妙文佳句。而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作文一般的学生写出有内容有思想的文章来。

(1)一课一物,细致观察,由外在特征得出内在品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格物致知”作文训练的初始,是在作文指导课上给学生每人一样物体,让学生动用五种感官去细致观察它的所有外在特征,再引导学生由外在特征去归纳它的内在品格,得出一种认识、一番道理后,最后引导学生用这些知识和道理去观照人类自身。

笔者曾带了很多刚落下没多久的落叶发给学生观察。学生刚开始观察得并不细致,笔者就要求他们必须运用“眼”“耳”“口”“鼻”“手”五种感官去细致观察,并得出每种观察的结论。于是就有了:“眼”看到的颜色为枯黄色,说明叶子已无生命。叶柄脱落处光滑,说明叶子自动脱落。抓叶子时“耳”听到的沙沙声似乎在哭,又似乎在笑。“口”尝到的“苦”与“涩”说明叶子把养分都留给了树干。“鼻”闻到的清香说明叶子到死也要保持自身的品格与节操。“手”摸叶子的干枯硬朗之感说明叶子生命虽无,骨气犹存。

因此,要想使观察的收获更大,感受更深,就要尽可能多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用“眼”仔细看看,用“耳”仔细听听,用“口”仔细尝尝,用“鼻”仔细闻闻,用“手”仔细体验,用“脑”仔细想想。

有了这些观察的结果,再引导学生从中得出一种认知、一番道理就不成问题了,再引申到人的身上,一篇有感而发的美文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可见,在“格物致知”作文训练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亦得到极大的提高。

(2)走出教室,观照社会,思考人生,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

课堂上的“格物致知”作文训练,养成了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之后,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激励学生走出教室,用心去真真切切观察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去感受这个社会的人生百态,记录下自己每一点每一滴的感触,并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并从中得出一些哲理来反观自己的人生。有了这个前提,学生自然有了表达的欲望,妙文佳句顺手拈来,下笔成文也自然是一气呵成。

如笔者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放假的时间或走街串巷,或走进大自然,动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观察遇到的所有事物,去感受这个世界,然后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样来“格物致知”,写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而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五花八门,姑且不论文章卷面、语言如何,绝大多数都是有见地、有内涵的文章,比进行“格物致知”作文训练之前好得太多了。

2.由“知”到“物”,用“物”使说理形象生动。

(1)加强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准作文题目,得出最佳立意角度。

如何能让“格物致知”作文训练与高考作文更好地契合起来?有了前面训练的基础,我们只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准作文题目,得出最佳立意角度,就能结合“格物致知”进行作文了。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华盛顿邮报》做了次有趣的实验,请著名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卖艺。在43分钟里,贝尔拉了6首名曲。期间1097人经过,只有7人驻足聆听;27人给了钱,但多数是边走边扔给他的。而贝尔的演奏会,票价上百美元,并且总是座无虚席。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学生全面分析材料,可以得出两个最佳的立意角度:①乔舒亚・贝尔的角度:环境的巨大作用,环境决定价值,价值不是由环境所决定的,环境改变价值。②地铁站的人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驻足也是一种智慧,学会倾听。

审题完毕后,再引导学生联系“格物致知”来进行写作。如第①个角度,有学生用“江南为橘,江北为枳”的典故,用“同一只玻璃花瓶在路边摊和在专卖店出售,价格截然不同”等来进行“格物致知”。第②个角度,有学生用“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感受海棠花开的芳香”,用“原来夜来香白天也很香”等来进行“格物致知”。这次的作文训练,优秀作文比平时多出了一倍多。

(2)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给我们的主题一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其实,所有的“格物致知”里,由“物”得出“知(道理)”后,用“知(道理)”来指导我们的人生时,几乎都会暗含一个比喻在里面。就是在行文过程中,会把这个抽象的“知(道理)”比喻成先前“格物致知”里的“物”,因此文章说理形象生动。

而在“格物致知”与高考作文题结合起来的训练中,有不少学生又恢复到训练之前的状态,因为他们无法找到适合的“事物”去“格物致知”,去体现作文题里的“道理”。针对这些学生,怎么办呢?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善于比喻的习惯。针对他们简化“格物致知”。让他们给自己的作文主题或话题作一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无形中又使得作文语言形象生动,多姿多彩。

以下列举几个学生习作中的比喻:

“幸福就是母亲为我别在头上的发夹,有了它的修饰,有了它的点缀,心里总是温暖的。”

“欲望就如脚底的沙子,偶尔抖抖鞋子里的沙子,路途中才不会觉得如此疲惫。”

“相对于茫茫宇宙,人的生命,不过是一次射击罢了。生命的长度,不过是枪口到靶的距离;生命的时间,不过是出枪到命中的刹那。把准心对准目标,短暂的一生便有了意义。”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改变那些贫血呆板的作文,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每个学生都具备写作的潜质。作文教学,就是要把这一潜质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格物致知”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从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沙一石去得到知识与道理,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学生有了抒情说理的对象,自然就改变了一到写作文就两眼茫茫、四野空空、无从下笔的状况。每一次带领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格物致知”,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得到一次锻炼,潜能的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如同放飞了学生作文方面隐形的翅膀,无风也能起飞。

(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525000)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下一篇:数字时代胶片影像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