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肠道传染病发病形式分析

时间:2022-05-30 07:49:51

市区肠道传染病发病形式分析

1总体发病趋势及职业分布特点

2005~2011年西宁市累计报告肠道传染病14511例,各年份肠道传染病发病有明显差异,与有关报道相似[2]。西宁市2008、2009年明显低于其他年份,这可能与西宁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整个环境的改变有关。2008年是西宁市创卫的攻坚阶段,2009年是关键阶段,在这两年中西宁市下大力气全面整治街道、住宅小区、厕所、餐饮业等公共场所内外环境卫生,使各项卫生得到了改善,从而控制了肠道传染病的传播。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7411例),这与张莉等报道的《2004~2009年重庆市北碚区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2]以及林琳等报道的《2005~2010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肠道传染病疫情分析》一致[3]。散居儿童为未进入幼儿园的儿童或学龄前儿童,该人群年龄小,抵抗力差,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较差,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此外家长对该年龄段的儿童较为关注,生病后就诊率较高也是该人群肠道传染病高发的一个原因。

2年龄分布特点

西宁市肠道传染病以0~10岁儿童为主,这与陈多状等报道的《安徽寿县2005~2010年肠道传染病流性特征分析》[4]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小年龄组儿童免疫力较差,加之此阶段儿童良好卫生习惯还没有形成,使肠道传染病的粪-口传播途径容易实现。其次,为10~20岁组,这可能与此年龄段人群与群居生活有关。此年龄段多为学生或打工者,一般多人在一起居住生活,一旦有传染病容易造成传播流行;此外,这些人群在外面餐馆就餐的较多,食用不洁食物也是造成发病高的原因。在年龄发病率构成中,有随年龄增高发病率逐步下降趋势,以80岁以上者最低,这与刘慧等报道的《济宁市2004~2008年肠道传染病疫情分析》[5]相似。

3病种分布特点

主要为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数为7321例,占总发病数的50.45%,其次为细菌性痢疾,发病5074例,占总发病数的34.97%,与张莉等《2004~2009年重庆市北碚区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相似[2]。伤寒及副伤寒发病数最低,未监测到霍乱。细菌性痢疾发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伤寒及副伤寒发病在2009年前发病较为平稳,而自2009年后发病水平有所上升;戊肝发病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西宁地区自实行改水改厕后使得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粪-口传播途径被有效阻断;二是近几年西宁地区各医疗单位的诊疗水平逐步提高,使得伤寒、戊肝的诊断水平大大提高,因此发病数有所上升,但发病水平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4季节分布特点

西宁市肠道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发病高峰出现在7~10月,这与安庆玉等《1981~2010年大连市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结果相一致[6],比张莉等《2004~2009年重庆市北碚区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2]、王敬忠等《2008~2010年深圳市肠道传染病流性特征分析》[7]、曾耀明等《东莞市2005~2009年肠道传染病流性特征分析》[8]等研究所报道的发病高峰期提前了2个月,且持续时间也相对上述报道短,这与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有关。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曲线基本一致,其特点为1~8月发病呈现逐月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8~12月发病呈下降趋势;甲肝发病呈现1~8月份发病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8~12月呈现逐月上升的趋势。

5今后预防策略

综上所述,西宁地区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以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为主进行相关性预防控制;(2)托幼机构和小学是防控肠道传染病的重点场所;(3)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防控以夏秋季为重点,甲肝、戊肝防控以秋冬季为主;(4)继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以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赵生虎 赵振川 单位:西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一篇:固废综合处理园区建设思路探索 下一篇:改进工作作风联系群众实施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