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彩生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时间:2022-05-30 04:34:41

让多彩生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在生活中培养数感。体现 “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 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用生活教材,抓住学生兴趣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

如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人人都来分物品(课前收集),要求分的一样多;又如,联系“生活画面”探索新知:围绕 “今天我是小小营业员”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在购物中遇到的问题,花钱和找钱来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和计算。在教《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小如的生日快到了,小明想给小如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钱都拿出来,请小朋友先数一数小明有多少钱。学生就把信封里的钱数了一下,有的说 59 元,有的有 68元,还有的是 37 元。于是,小明来到了商店,(出示图片)如果你是小明,你最想买什么?学生们一一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商品。我马上有问:请你算一算买好礼物后你还剩多少元?算式怎么列?就这样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不用再象以往那样要老师讲枯燥的算理方法,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其中的算理。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设计生活性的作业。

设计生活性的数学作业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房子,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房子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又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写写数学日记,走进超市,走进商店,去了解商品的价格,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 “ 加、减混合 ” 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 “ 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 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 5 人在车上,接着下车 2 人,再上车 3 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一( 4 )班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操场到了,停车(下车 2 人,又上车 3 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 6 人;有的学生说,从一( 4 )班出发时车上有 5 人,到了操场下车 2 人,车上有 3 人,又上车 3 人,现在车上有 6 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 6 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 5 人里面去掉 2 人(要用减法算),又多 3 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 “ 加、减混合 ” 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材,社会即课堂。”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练习的内容寓于其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观察中培养数感。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数学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二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外活动,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三是放手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自由观察,学写数学观察日记。这样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予以关注和分析,密切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仔细观察周围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的?学生观察发现汽车的两扇门、房子的两面墙、蜻蜒的两个翅膀等是对称的。通过实际观察就能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沟通起来,为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玩”“乐”中培养数感。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让会剪纸的同学剪出拿手的图案来分析,折一折,剪一剪,帮助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再让他们用镜子玩,发现镜子的奥妙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在学完1―6的乘法口诀以后,和学生一起玩过山洞的游戏,请十位同学上前,两个两个把手举起,搭成山洞,五个山洞分别是“2”、“3”、“4”、“5”、“6”,其他小朋友分别代表1、2、3、4、5、6中的一个数字。过山洞时,就将自己代表的数字和山洞上的数字相乘,如果算对了,就可以顺利地通过这个山洞,去过下一个山洞,算错了就回到座位上去背口诀。又如,在教学“认识方向”这一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做游戏,一生当迷路的小鹿,在迷路的情况下,打电话请朋友遥控指挥,用上所学的方位词,帮助其走出困境,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对知识巩固得非常好。

(三)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会自然而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当学生遇到情境问题时,要能积极地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积累经验,培养数感。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 6 人,租金 10 元;小船每条坐 4 人,租金 8 元,全班 50 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 7 条大船, 2 条小船租金最省。通过对比比较,学生亲身感受到选择恰当算法的好处。不断加深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不断构建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的认识,在生活实践的背景中感悟和体验数的意义,增强数感。

上一篇:小议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教育 下一篇:对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