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到“融入”:广职院在新环境下对民族学生的德育实践及其蜕变

时间:2022-05-30 10:49:39

从“旁观”到“融入”:广职院在新环境下对民族学生的德育实践及其蜕变

摘要:当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不稳定性因素,在这种新环境下,广职院重新审视对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以民族团结为核心,致力于培养民族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世界观。使德育实践完成了从“旁观”到“融入”的蜕变,为高校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民族学生;德育;旁观;融入;蜕变;广职院

民族学生的德育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谈及的德育实践,有三个概念必须首先界定:第一个概念是“民族学生”,本文所讲的民族学生,特指分布在普通高校的、除汉族之外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比例较小,在庞大的高校学生的基数下,民族学生是比价小的群体。二是分布广泛,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分布,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周边的院校。在当今中国,民族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群体。第二个概念是“新环境”,本文所讲的“新环境”,是指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极端暴力事件。别有用心的境内外势力乘机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和煽动,这使目前的德育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第三个概念是“德育实践”,本文所讲德育实践,特指以民族团结和国家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目前出现的新环境所作出的应对。

一、理论先行:新环境下民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对策

当前,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高校的论坛、贴吧甚至出现了反动和分裂国家的言论。这对于本身就不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冲击,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更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冲击下困惑和迷失。这是当前社会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新的挑战。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精英和栋梁,他们的世界观、民族观、国家观将对未来中国的团结统一产生巨大影响,新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打赢这场争夺人心的较量。

因此,在以传统德育为承载的同时,需要探索和采取新的德育方式和德育手段,对高校的民族学生加以引导。笔者在另一篇论文中有阐述,总的来说,要以维稳和民族团结为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政治观、国家观。据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从这样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第一,面对纷繁的局面和不利言论,正视存在的事件,还原真相,切忌回避与置身事外。第二,紧跟时事,把握机会,融入学生的质疑与讨论。第三,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国情教育。第四,促进多种文化交流、适应[1],不仅仅是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的融入,也包括德育工作者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融入。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再好的理论,也需要付诸实践,广职院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将新环境下对民族学生的德育对策付诸实践。

二、重在实践:广职院对民族学生的德育实践综述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来自全国19个少数民族的1600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约占20%,这个比例在四川甚至全国的高校中都名列前茅。因此,在新环境下,广职院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展开了针对民族学生的德育实践,具体来说,作了这样一些德育实践工作:

1、紧密结合时事,对当前出现的涉及民族团结的事件,及时介入。在通报和介绍事实真相的过程中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只针对事实,而不作价值判断,把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对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通报和介入敏感事件主要采取正式和非正式这两种途径。正式的途径包括校内广播站、与民族学生的互动会议、思想政治课、每周一次的班会、非思政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恰当涉及等。非正式的途径包括学院的论坛和各种网络平台。例如在2014年昆明事件之后,学院相关领导和教师迅速部署,召开民族学生互动会议,组织民族学生进行讨论,布置班导师就这个问题召开班会,密切关注网络平台,抓住这个契机给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上了震撼心灵的团结之课。

2、主动融入民族学生的文化,而非让民族学生融入汉族文化。广职院每年拨款2万元举办藏彝新年庆祝活动。每年都要举行为期1个月的民族文化节宣传活动,文化节期间,举行图片展览,图文并茂地介绍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期间还组织主题班会,为民族学生搭建展示自己、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平台。让汉族学生及老师更深刻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使民族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以一种更加融入的姿态出现。使德育从民族学生的视角出发显得亲切可感。

3、共同教育、广泛参与、形成机制。广职院对民族学生的共同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全院教师形成共识,广泛参与,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的责任,也是所有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2]。二是学院与广安各界联动,形成良好的大环境。广安市民族宗教部门每年都会参加广职院组织的民族年、民族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与民族学生密切联系。除此之外,广职院还积极联系司法部门、卫生部门、文化部门到学院举行法律宣讲,提供卫生与文化服务,尤其针对民族学生的一些宣讲活动,受到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欢迎。学院与社会形成德育大环境,学院内部形成德育小环境,搭建了一个共同教育的平台。

4、重视国情教育。所谓国情教育,是指让民族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家。广职院针对民族学生的国情教育比较突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使学生将眼界从民族拓展到国家,胸怀国家,放眼世界。国情教育主要采取两种途径:显性国情教育和隐性国情教育。在显性国情教育方面,例如学院联系广安市民宗局到校为民族学生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助推器”》的宣讲报告,帮助民族学生了解国情,各班每周一次的班会以及民族学生的交流会也有国情的介绍。在隐性教育方面,学院通过网络平台、手机APP端,推送一些涵盖国情知识的文章。这些短文并非正式的介绍,有的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文,易于学生接受。

5、对民族学生进行摸底,针对性地给予关怀和帮扶,牵手民族地区企业,实施对接。学院每年会对民族学生进行摸底,对贫困的民族学生在经济上给予特殊照顾,实行奖学、助学补助政策。某些教师还与少数民族学生私下里结成友谊,在生活和学业上给予帮助和启迪。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广职院积极与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合作,2015年与西昌和凉山的新奥燃气有限公司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为城市燃气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专业学生打开了更加宽阔、畅通的实习和就业渠道。少数民族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学院的温暖,产生了强烈地归宿感,让德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融入到民族学生的生活中。

6、掌握例如微信、校内社区、论坛等现代大学生常用的信息媒介并充分利用。广职院围绕着维稳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对舆情进行监控和导向,做到了真正的介入。部分青年教师也注册论坛,参与讨论,引导民族学生客观地看待当前的问题,冷静地进行自己的思考,用间接的方式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向。教师真正地融入到德育的过程,做到了双向而非单向的德育工作,与民族学生一起成长。

三、从“旁观”到“融入”――广职院德育工作蜕变的评析和启示

广职院每年定期组织针对一年级新生和三年级毕业生的匿名问卷调查,以了解德育的效果。以最近一次调查为例,在回答“你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将会如何变化”这一问题时,一年级新生5.2%回答“矛盾越来越多”,67.7%回答“说不清”,10.3%回答“会比现在好一点儿”,16.9%回答“越来越和谐”。而三年级毕业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比例依次是3.4%、15.8%、20.5%、60.3%;在回答“拉萨3.1,乌鲁木齐7.5暴乱,你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一年级新生1.5%选择“党的民族政策失误”,10.6%选择“东西发展差距”,30.2%选择“国内外分裂势力的挑衅”,57.7%选择“不知道或说不清”,而三年级毕业生对这一问题回答比例依次是:0.5%、7.3%、70.6%、21.6%,在回答“你对中国现任政府整体评价如何”这个问题时,一年级新生3.3%回答“差”,23.6%回答“一般”,45.2%回答“基本可以”,27.9%回答“非常好”,而三年级毕业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比例依次是:1.2%、7.3%、33.5%、58%。

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学生的民族观、对民族问题的看法、政治立场随着年级的增高日趋正确和成熟。大一的新生对民族问题立场不坚,比较敏感,而大三的同学则更多地展示出了成熟、客观、坚定的民族观。这充分表明了广职院在新的环境下的德育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总的来说,学院在新环境下对民族学生所做的德育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完成了一次蜕变――从“旁观”到“融入”。旁观式德育是育人者独立于受教育者之外,告诉他“你应该怎样”、“你要去做”,融入式德育是育人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我们一起去做”

1、信息平台师生共同讨论体现了德育从“旁观”到“融入”的蜕变。在论坛、微信、贴吧上,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是自由的,非正式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没有权威,大家以理服人。在这种自由、平等、宽容的土壤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对问题的思考和对观念的选择是自主的。教师与学生不是“施”与“受”,而是共同的思考和进步。

2、牵手民族地区企业,针对性地关怀、帮扶民族学生,体现了德育从“旁观”到“融入”的蜕变。对民族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私下里结成的友谊,会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尊重;看到学校为民族学生所做的工作,真正地体会到民族间的友好与团结,会使民族学生有强烈地融入感。这种融入感使德育发生良性蜕变。

3、主动融入民族文化,开展国情教育,体现了德育从“旁观”到“融入”的蜕变。育人者主动了解各民族文化之美,充分融入了民族文化,打破了以往的“旁观”式的文化交流。当受教育者感受到育人者与自己处在同一语境下时,对德育的天然抗拒会降到最低,在此基础上的国情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样一些方式,广职院的德育实践发生了突破和蜕变。

广职院在新环境下对民族学生德育实践从“旁观”到“融入”的蜕变,不仅使教育工作者适应了新的形势,站稳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阵地,同时促进了民族学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使其健康成长。这对其他高校的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种启示,在新环境下,以维稳和民族团结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当前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德育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刘一.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和谐社会【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5):102-104。

[2]张兴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谈【J】.思政教育,2011,(9):15-17。

此文章为2014年度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JS14-072)

(作者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上一篇:国内外家庭养老模式比较研究 下一篇:浅析我国会计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