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屡审屡犯引出的思索

时间:2022-05-30 10:13:32

今年,本人接受编写我局审计史料的任务,有幸了解我局的审计历程。尤其是系统地看到了财政同级审的情况,从中发现每年审计揭露的问题似曾相识,换句话说就是被审计对象对存在的问题“不思悔改”,即屡审屡犯,于是引发点滴思考。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我局的财政同级审计自1996年至今已经十多年了,这可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这样说,通过每年不间断的审计,有效促进了区级财政预算执行的不断规范。然而,一些问题屡审屡犯,主要表现为:财税部门的预算编制不细化、预算收入反映不全面、预算约束力不强、税收政策执行不严肃以及预算单位虚报多领预算资金、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违规收费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屡审屡犯呢?我们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屡审屡犯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行为与依法行政的碰撞。一是现行的行政体制,区审计局直接受区政府领导,而同级财政审计就是审计局审区政府,对那些由政府因素导致的问题,审计局只能建议,不可能处理;有些问题涉及到本地或特权部门的利益,审计建议往往也难以在报告中予以充分反映,即使反映了也只能是粗略的、象征性的,不可能具体和有针对性,因而也难以被采纳和落实。特别是政府制定的一些土政策,大部分属集体行为,更难反映和纠正。二是部门行为“政府化”,如财税部门本身违反预算,他们把很多权利收到手上,又不能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或者将部分自身行为通过请示有关领导批准或默许同意,使其部门行为“政府化”、“合法化”,使得审计难以核查、认定和处理。三是政府考核指标、地方利益驱动导致各行其是。在当前考核机制中,税收是一项重要指标,不仅代表政绩,还代表地方可用财力,因而不顾明文规定,制定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招揽税源,做大区域经济。同时,为实现税收计划和区域税收稳定增长,地方税务部门不得不给自己留些余地,储税现象就应运而生。四是法制意识不强。在很多国家,预算就是法律,不遵守就要受到制裁,而我们还没有树立起这样的观念,相应制度也不完善。而且,我们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透明度,预算没有科学的分类和计划,不够细化,是由政府提出的,没有经过一个民主的、认真的审议过程,到人大后基本不加更动,财政部门很容易认为这个预算就是我定的,不把预算当一回事,执行时也很随意。即使违法,也是政府或者部门行为,不追究领导的责任,结果是你审你的,我行我素。

(二)“单位制”使政府部门成为利益主体。一个局,既是国家的工作部门,同时也是一个“单位”,而只要是单位,就必然有着自己的利益追求。有学者形象地比喻说:我们现在的政府与部门,可以用“一袋土豆”来形容:政府只是一个“袋子”,各部门是袋里的一个个“土豆”。每个“土豆”都是一个利益板块,而每个利益板块都跟社会的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由单位制赋予政府部门的生活共同体性质,并没有随之消失。因为有了“共同体性质”,所以政府部门追求自身利益,则不仅能在本部门获得自上而下的支持,而且还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更“肥”的部门进行攀比。部门单位化,强化了部门的“经营实体化”,部门领导人事实上成了“总经理”。为了部门的利益,他们可以虚报预算、违规收费,甚至私设“小金库”。审计查到了,予以纠正,过一阵子,由于利益驱动,故伎重演。因为是部门、单位行为,领导不需要承担违法成本。

(三)审计层次不高,审计作用难以完全发挥。目前,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大多数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上,审计报告关于预算管理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反映得不够透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加强预算管理的指导作用不大。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相继建立与完善,而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不明确,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方式和方法也没有及时调整到位,工作缺乏思路,还在延续财务收支审计的路子,把重点放在财税部门本身的违规问题上,出现了“财政审计年年搞,年年还是老一套”的局面,导致“同级审”失去应有的作用。

二、解决屡审屡犯问题的对策思考

作为区级审计机关,同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如何在现行的行政体制条件下,围绕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这一主线,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在较高层次上发挥作用,应进行认真的思考,以期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一)强化人大监督。根据法律规定,各级政府每年的预算计划必须通过本级人大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因此,区人大必须加大对区级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要全面了解预算编制的依据,并且充分发挥人大财经委的作用,随时掌握区财政的预算指标下达情况以及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对违反预算执行的,不管是区领导还是局领导,都要坚决责成予以纠正。

(二)完善上下级财政体制结算办法。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对进一步明确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促进各级政府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区级政府的既得利益、调动区级政府的积极性,仍需进一步完善上下级财政体制结算办法。

(三)深化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推进以综合预算、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增强财政性资金观念。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适合财政性资金管理、分配、使用和监督的办法,财政性资金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管好、用好财政性资金,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最大效益。二是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考核办法。以申报率、入库率、欠缴率、发现问题处罚率等为主要指标,以税务登记率、清欠率、结案率等作为辅助指标,设计一套全面反映税收征管质量的指标体系,最大限度杜绝税款偷漏现象,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真正实现应收尽收。

(四)更新审计观念,改进审计方式。一是探索预算编制审计。审计应提前介入,在区级财政预算编制完成后向同级人大报请批准之前,对报批的预算从科学性、合理性和细化的程度等方面预先进行审查并出具意见。人大批准执行后再正式审计,从而使预算执行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同时审查区级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的定员定额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和符合实际,所有预算支出是否严格按规定标准和列入相应科目预算,部门预算收入支出是否真实,并对资金跟踪问效。二是注重政策执行审计。既要注重对区级部门和单位“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审计,重点审查部门、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收入及其他非税收入是否严格按国家规定缴入财政专户,支出是否按计划统筹使用;又要注重区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对税收返还中用于生产型与非生产型企业的比重进行分析,看是否真正有利于培植长远税源,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还要注重对各项税收政策执行的审计,特别对新出台的税收政策予以关注,重点审查有无随意减免税收,以欠代减问题,法定减免税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三是加大资金绩效审计。区级预算执行审计要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抓住经济运行中热点、难点及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重点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环保等专项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的及时到位、专款专用,揭露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等问题;同时要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通过对采购预算、招投标、实施采购及采购结果四环节进行审计,看其是否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社会竞价公开购买,真正做到公开、公正、规范、透明,并最终实现全部公共需求都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实行政府采购。四是加强财税管理审计。通过审查区级财政机关内部控制的标准和职责是否具体,流程是否合理、规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责任是否真正落实,从内控机制上、制度上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审计意见和改进建议,并对整改落实情况加以跟踪反馈,从而不断提高财税部门依法理财能力,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和资金安全完整。

以上思考,可能挂一漏万,仅供参考。但是,正如原审计长李金华所说的,对被审计单位的屡审屡犯,我们就屡犯屡审。就审计机关而言,只要我们不放弃,屡审屡犯现象一定会得到遏制。

上一篇:企业实现绿色营销的道路透析 下一篇:注重审计细节提高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