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征点与免征额辨析

时间:2022-05-30 10:11:39

一、“起征点”不是“免征额”

近些年,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成为普通的焦点,每年全国“两会”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有关“起征点”的建议、提案,不少电视、报刊、网络媒体都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的醒目标题报道有关新闻。其实,个人所得税所谓的“起征点”按照专业术语来讲应该叫做“免征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两个不同的专业术语。

起征点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起点,即开始征税的最低收入数额界限。起征点的主要特点是: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免征额则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其实就是一定金额的税前费用扣除标准。免征额的主要特点是:当课税对象低于或等于免征额时,不用征税;当课税对象高于免征额时,则从课税对象总额中减去免征额后,对余额部分征税。

举例来说,假设有甲、乙、丙三人,他们的月收入分别是3 000元、3 500元、4 000元,假设适用10%的税率,如果规定起征点为3 500元,则甲3 000元的收入没有达到起征点而无需缴税;乙的收入刚好达到起征点、丙的收入超过起征点,都需要缴税,缴税时应该按照他们全部的收入计算税款,乙按10%缴纳350元,丙按10%缴纳400元。

但是,如果规定免征额为3 500元,情况就不同了,甲、乙、丙三人都可以扣除3 500元,然后再据以确定要不要缴税、要缴多少税。甲3 000元的收入扣除3 500元后是负数,无需缴税;乙3 500元的收入扣除3 500元以后,应纳税所得额为零,也无需缴税,这与起征点政策完全不同;丙4 000元的收入超过免征额虽然要缴税,但缴税时允许在税前扣减3 500元,然后就其差额计税,也就是只需对500元按10%缴纳50元税款。

我国从2011年9月1日起,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其实是免征额标准提高,而非起征点标准提高。

二、起征点与免征额既有联系,更有区别

既然“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什么大众会误将两者混为一谈呢?这主要是因为实行免征额政策,低收入者只要收入没有超过免征额标准就无需纳税,而一旦超过免征额往往就需要纳税,免征额在一定程度上好像成了要不要征税的分界线,或者说成为事实上的“起征线”。这一点也是起征点政策与免征额政策的联系之处。如果制定相同的标准,对于最低收入群体,不论是采取起征点政策还是采取免征额标准,只要他们的收入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他们都无需纳税。一个细微的差别是,采取起征点政策的情况下,收入只要达到起征点就要征税,而采取免征额政策的情况下,收入超过免征额才需要征税。

起征点与免征额的重要区别在于,超过标准需要征税的情况下,两者计税办法不同。采取起征点政策,超过起征点的纳税人要按全额计税,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税收负担相对较重;采取免征额政策,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计税,计税依据较小,税收负担相对较轻。也就是说,起征点政策下只是低收入者受益,收入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中高收入者没有任何的实惠;而免征额政策下,则是全体纳税人受益。

之所以需要制定起征点、免征额这么两种不同的政策,是因为起征点、免征额所体现的政策意图有着重要区别。

起征点政策主要运用于增值税、营业税,受惠的主要是个体经营业户。规定起征点是为了免除收入较少的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通过缩小征税面,扶持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个体业户的生产经营。

免征额主要运用于个人所得税,目的在于计税时减除维持纳税人本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最低生活费用,对纳税人维持基本生计的那部分不代表纳税能力的收入免予征税,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通常也叫生计费用扣除。在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税制的情况下,免征额主要是指个人工资薪金征税时允许在税前扣除的数额。另外,由于个体工商业户、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承包承租企业的经营者也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法规定这些纳税人也可在税前扣减为养家糊口的必要费用。

三、我国现行主要的起征点、免征额政策

近几年,我国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作了大幅提高。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要求,2011年11月1日起,我国再一次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分别进行了调整。销售货物和销售应税劳务的,增值税起征点由原来的月销售额2 000元~5 000元和1 500元~3 000元统一提高到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每次(日)销售额由150元~200元提高到300元~500元。营业税按期纳税的,起征点由月营业额1 000元~5 000元上调至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每次(日)营业额从100元上调为300元~500元。如:江西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将增值税、营业税按期纳税和按次纳税的起征点都调整到最高上限,即:按期纳税的月销售额(营业额)起征点为20 000元,房屋出租的营业税起征点为月租金收入5 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500元,政策非常给力。据江西省地税局统计测算,江西省地税系统2011年9月按期纳税的营业税个体工商户共有93 862户,其中月营业额在20 000万元以上的8 003户,这意味着2011年11月1日起实行新的起征点政策,原来需要缴纳营业税的个体纳税人中有91.47%的纳税人(85 859户)不再需要缴纳营业税,对于进一步减轻个体经营业户的税收负担、促进个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1981年正式开征对外籍人士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当时规定工资薪金的免征额为800元;1986年开征对国内个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税前扣除额标准为400元;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外籍个人和中国公民统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800元提高至1 600元;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1 600元上调至2 000元;2011年9月1日起,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每月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相应地,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经营者按年征税,其税前扣除标准由原来的每年24 000元提高至42 000元。此次免征额标准提高前,外籍个人在2 000元免征额的基础上可附加减除2 800元;2011年9月1日起免征额标准提高到3 500元,外籍个人的附加减除标准由原来的2 800元调整为1 300元,也就是说,外籍个人的实际免征额标准仍然维持4 800元不变。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3 500元,但3 500元并不是人们通俗说法中开始征税的“起征线”。由于个人工资薪金在征税时允许扣除纳税人缴纳的“三险一金”,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按工资收入的8%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工资收入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按工资收入的1%缴纳,住房公积金按工资收入的12%缴纳,“三险一金”合计占工资收入的23%,这样,扣除纳税人缴纳的“三险一金”后再扣除3 500元,企业单位需要缴纳“三险一金”的个人只要月工资收入不超过4 545元都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无需缴纳“三险”,但要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个人来说,如果月工资收入不超过3 977元,也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据有关部门测算,工资薪金免征额由2 000元提高至3 500元后,全国纳税人数由约8 400万人减至约2 400万人。

2011年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后,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2 000元调整为3 500元的同时,还调整了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使绝大部分的工薪所得纳税人在享受提高减除费用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减轻税负。据财政部统计,2011年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6 054.09亿元,同比增长25.2%,但是受当年9月1日起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影响,四季度工资薪金所得税同比下降11.1%,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同比下降10.7%,中低收入纳税群体负担得到大幅度减轻。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抓作风整治促发展环境优化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