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情趣

时间:2022-05-30 06:29:45

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情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的好与差,直接影响本节课学生的思考程度和学习效果。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那么,什么是问题情境?既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之后可克服)的学习情境。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形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索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1、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探索教学中,所提出问题应该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可以解决的难易适度的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没有足够的动机;太难则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失去进一步探索的信心。“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问题的难易程度。

2、情境要有一定亮度,所谓明晰有两个标准:一是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条理,特别是有关的目的,到达目的的障碍条件一定要清晰地呈现,有时利用书面、黑板、投影呈现;二是尽量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量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索的难度,而且不利于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的形成。

3、呈现要有一定曲度。这一过程,从信息加上角度来看,是一个信息刺激接收器的选择性接受过程,因此要利用各种方法增加问题的新奇度。设置问题情境的主旨是要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设置问题情境方式很多,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试。

一、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之中,教学中缺乏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工,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运用到学习中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很小差异是指对事物有无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三、创设谈话故事性学习情境

儿童天真活泼,善于想象,有时对常人来说甚至感到“不可思议”,她们尤其对谈话故事更是情有独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的创设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享受教学思维的快乐,产生思维成功的欲望。吸取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四、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总是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好奇心,当学生有了学习某一数学的愿望时,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新课导入和知识的转折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学生人之内驱力,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递探求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创设探索的问题情境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以个探索者,研究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如数学“小数的性质”,教科书上的例题是比较0.1米、 0.10米、0.100米的大小(苏教版第8册第117页)。教学时可以不直接出示例题,而是采用这样的引入:

1、引趣。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三个“1:”,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后,教师用等号连接。接着,教师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两个0,变成100;提问:现在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教师的提问,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回答可以分别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使之相等,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改写。教师引导学生吧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用“米”作单位的数即:.0.1米、0.10米、0.100米。

3、比较。比较改写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得:0.1米=0.10米=0.100米。

4、观察,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在从右到右观察比较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样的设计既富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吸引着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变化过程中,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参与认知活动。

【作者单位:盱眙县穆店中心小学 江苏】

上一篇:你真棒!真的棒? 下一篇:让课堂注入充满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