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大作文”

时间:2022-05-30 02:12:01

“小练笔”,“大作文”

摘要:如何作文?或为熟视无睹,或为搜肠刮肚,拿到题目,学生常常抓耳挠腮,不得要领。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选取作文实例,力求在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上走出一条路子。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指导

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向都耗时大,而收效低。所以语文老师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效率。

学生写不出像样的作文,为什么呢?

首要的原因是“怕”字当道。说到写作文,心头就压了一座大山。每每走进教室,一说要写篇什么样的文章,先听得众人一声“哦――”,你知道,这是多么的不受欢迎。想想也对。因为,我们从课本中读到的都是名家大作,精美绝伦的文章;从报刊杂志上读到的都是无可挑剔的作品。一些老师和学生幻想一蹴而就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来,一口气能吃个大胖子?刚刚蹒跚起步的小孩子能和百米冲刺的健将等同?

怎么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我想到了“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也就是变“大作文”为“小练笔”,变“正式”为“非正式”,变“单元作文”为“课课作文”,从学生习作中挖掘出精彩的片段,及时宣示其成果,及时予以鼓励。学生没了作文的感觉,然而,学生发自肺腑的语言如奔流之水倾泻而下,岂有不成文章之理?

方法一、变“正式”为“非正式”。

1、写作时间不固定,写作形式不拘一格。

写观察日记,给亲友写书信,给老师、同学写便条,写读书心得做眉批、旁注,写看电视剧的感受,等等。心随着学生转,洞悉他的酸甜苦辣,开源截留,蓄有源之水。

比如,作业多啦,心里烦闷啦,那么,写出来吧。我让学生写《我可以不写作业吗》《作业的烦恼》,说的是心里话,自然痛快淋漓。写出来后,推荐到校刊上,哦,变成印刷体了,心里也要美一阵子的。

写老师,写同学,写亲人。写最熟悉的。

写作形式不拘一格,还可以变“命题作文”为“自拟题作文”。

学生往往受题目的限制,或者是无话可说,或者是没有兴趣。写作的范围宽了,自然文思涌动,想说的冲动一下子出来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份“灵犀”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的。换种方式,换个时间,换个场景,或许就出来了。

下面是则“人物白描”,小作者的一双双慧眼,也许会令你欣喜。一番品读之后,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定会浮现在你的面前呢。你能感悟到那股率真、那份淳朴吗?

话说此人,有那晒得黝黑的脸,长长的头发,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大嘴唇。别看他长相平凡,他可是我们班的风云人物。

此人独一无二,在课堂上毫不拘束,大大咧咧,成就了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这不,前几天还因为大打而拖累了一大帮的人呢!

这就是他,不拘小节,开朗、热情。瞧!他那大大的眼睛又在滴溜溜的转个不停呢,唉!这恐怕他心中的鬼点子又在冒泡了吧!――作者:杜红莲

不得不佩服他细致的观察力。那位调皮的男同学听到有人这么夸他,这么在乎他,心里别提多美。他的作文也有了极大的兴趣,几次被当做范围在全班朗读。

2、指导命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尽管自由命题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但好题目还是要斟酌再三才能够得来的。

学生怕作文,也有拟不好题目,或是不着边际海吹胡侃,或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

每每写作之初,我让学生围绕要求多拟标题,然后挑选一个最适合的,拟好提纲再写;或是边写边修改标题;甚至到作文写完了,再来修订标题。

拟题指导:正标题加副标题,或是前面用个引标题;有的还在标题下用上了“题记”来阐释主题;有的用上三五个小标题串联全文。一次,两次,多次练习,学生习作在框架上也就像模像样了。

方法二、变“单元作文”为“课课作文”。

篇篇精心挑选的课文,为我们写作做了很好的示范。写作,就从模仿课文开始。

下面的片断摘自八年级二班学生的习作练笔,请看看,是否有“大家”之手笔?这是在八年级下册学了《母亲》、《我的老师》之后,学生进行的随堂写作练习。

话题:我的老师

1、他有时穿着整齐的西装突然来袭,有时戴着一副眼镜挂在那高高的鼻梁上。更值得一谈的是那面部皮肤,在他那严肃的课堂上跳动起来,像是为这多加上几笑料。他那独特的头发说是整齐的但又不像,说不整齐但又梳理过,还带一点小卷。又有点长。如果他还是一位学生的话,班主任吴老师一定会语重心长地说:“小杨同学,你的头发都可以像女生那样系起来了,除非你想当女生了!”――作者:袁秀娟

老师点评:除了小作者善用多角度观察,是不是还多了份幽默?

2、她“海拔”不高,可体型严重“超标”,短短的头发盖在额下,就像一只小肥羊。――作者:杜文芳

老师点评:人物外貌粗线条勾勒,是不是有几分神似?

方法三、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鼓励。认真关注学生每一次习作,发现其些微进步。从学生习作中挖掘出精彩的片段,并及时整理成成果,及时予以鼓励,甚至是大肆夸耀。

如袁秀娟的“小杨同学,你的头发都可以像女生那样系起来了,除非你想当女生了”,我知道她写的就是本老师我,我不但在课堂上宣读,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而且大加赞扬,从写作的角度让大家明白好在哪里。如杜袁鹏的“我的老师――戴着一副黑边框的眼镜,(犀利的眼神)可以秒杀我们上课不听讲的眼睛。”我加了“犀利的眼神”,并且特别强调“秒杀”二字应用的巧妙。学生听了喜在心头,乐于动手,写作也不算难事了。

再看大家的细节描写,我从习作中发掘出来,并印发给每位同学,品析其中的美妙,大家的心是不是也在快乐的跳动呢?

以下几个片段是同学们一次春游后习作中的摘录,以管窥豹,我们也可以领略细节描写的魅力。

1、首先切的是大蒜……只见他的手指飞快地向后退,刀刃好像从没有离开过蒜子一样。切完以后蒜子看起来还是原模原样的,但是用手一触,便立即散开了,切得非常细。――杜坤琼《记一次春游活动》

【请你仔细品味一下加点的几个词,你是不是会被他纯熟的刀法所震撼?】

2、当我们尽情地吃、喝时,有个同学突然说这样一句话――谁先下席,谁就要挨打;这整得他们吃完后个个都喊肚子好胀哟……――燕芹《踏春》

【读了这句,孩童时的天真无邪是否又回到了你的脸上?】

当然,除此以外,积累是作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打开学生作文兴趣的大门,“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浅谈“高效课堂”中的阅读教学 下一篇:学会学习从质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