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民居建筑居住功能改造研究

时间:2022-05-29 08:57:51

侗寨民居建筑居住功能改造研究

摘 要: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马鞍寨进行多次实地考察,从传承和建筑使用舒适度这些方面分析研究,发现其传统民居建筑在面对当今现代生活需求有诸多不足。并以此为思路创作吊脚楼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方案将以实地测量的某典型吊脚楼的尺寸数据为基础,建筑外部突出与传统风格的协调性,内部突出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统一,传统家具与现代家电的统一,并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让每一栋建筑都能进行能源的自我更替循环。

关键词:吊脚楼 居住功能改造

检 索:.cn

引言

侗族传统民居吊脚楼一般为两层或三层的建筑,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四排扇三间屋或六排扇五间屋,中等人家五柱二骑、五柱四骑,大户人家则七柱四骑、四合天井大院。四排扇三间屋的建造,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上下楼层用曲廊连接。纵观吊脚楼的空间分布及功能不难发现传统的生活空间与现代生活空间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度这两方面。

一、弥补缺失的功能空间

过去侗家人需要用水桶从河边或水井中将水取到室内使用,然后再将生活污水和垃圾带出室外,或者直接在附近的小溪中完成洗衣与洗漱,小溪成为村寨取水与排污的地方,其水质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在马鞍寨中老一辈的侗家人由于长期住在传统吊脚楼中以及适应这样的传统生活,但是便捷舒适的现代的生活方式具体强大的影响力,人人都希望生活过的轻松惬意,年轻一代侗家人也不例外,更愿意住进“新式吊脚楼”(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享受现代的生活方式,这也成为传统民居建筑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传统的吊脚楼内部缺少卫生间、浴室以及洗漱间等现代生活所必备的功能空间和家电设备,无法在居住空间内部正常的完成洗浴、梳洗等行为,为此常常需要在室内与室外之间来回游走操作繁琐,如遇极端天气其舒适度大为降低,无论是适应现代生活的游客还是年轻一代的侗家人都难以适应传统吊脚楼的生活方式。因此弥补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缺失的现代功能空间十分必要,这也是人性化的要求。

二、空间分割

如果传统吊脚楼要满足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便有必要整改其内部空间。屋内二层的饮食起居空间,是侗家人主要的生活区,内部以柱为基础分为卧室与堂屋,其空间分割简单、功能区界线模糊是与现代生活空间最大的差异。堂屋主要分为火塘区与厅堂区,过去火塘作为主要的做饭工具,饭厅与厨具陈设布以它为中心于四周形成火塘区,经过长期演变灶台已成为主要的做饭工具,而火塘则成为取暖和温热食物之用;厅堂紧挨着火塘区,空间宽敞陈设简单主要作为会客与劳作之用;由于屋内并无固定的取水排外系统,常常在室外取河水或井水到室内,通过便桶、洗漱盆、浴桶进行日常生活,此类器具便于移动,一般放在卧室也有时放在堂室,没有固定的洗漱卫浴空间。

现代居住空间具有丰富和功能明确等特点,所以首先要划分厨房、洗漱和卫浴空间,在此基础上整合安排其他空间,其次要对家具、电视、电脑、电暖器、洗衣机、冰箱以空调等电器合理安放。需要注意的是,吊脚楼具有特殊的木质构架以及民族习性,不能与砖混结构或钢架结构等现代建筑空间混为一谈,要尊重其特殊性,不能野蛮的将吊脚楼建筑空间重新划分以及将现代化家电强制添加,必须按照吊脚楼自身的各种特点进行柔性设计改造,建议在保留火塘空间的基础上做空间的再分割。马鞍寨民居的房屋规模有大有小,对于空间的再分割要视房屋大小而定。大户人家房屋空间可变化丰富;而小户人家则应注重实用性,如内部已无变化的可能,可以考虑像外拓宽,占用部分室外空间。

三、空间美化

吊脚楼的墙面与楼层地面都是采用单层木板拼合构成,内外如一。内部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在墙上或梁柱上偶尔会看到悬挂着的竹编农具,比较随意凌乱整体感稍逊,但表现了侗家人以农耕为主的生活状态。然而依靠木质的机理和竹编农具的组合使屋内散发出质朴的田园气息,这种感觉是内部空间的精华之处,空间的美化应以此为主并强化表现这种情感。侗家人是勤劳的民族,过多的无用装饰也不适合其民族特质,注重空间的实用性最为适合,运用竹材与木材的原本特性设计一些装饰构件或家具陈设以增加艺术感染力,局部可使用金属或玻璃增加一些时代气息,总体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需略加组织和点缀就能让人有美的享受。

马鞍寨内有大面积的田地和池塘且与民居距离很近,由于肥料和家畜的关系田地和池塘会散发出一些刺激性气味,时不时的往民居内飘散,木质墙板又无法有效的将气味隔离在居住空间之外,影响居住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舒适,侗家人可能早已习惯了这些气味,但对于外来的游客这些气味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因此可以在室内多用采用植物装饰,可以尝试使用当地的农作物,突出装饰主题,而且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也能达到一定的除味效果,美化室内环境对提高吊脚楼的居住品质很有帮助。

四、外挂空间概念设计

(一)扩展功能空间

笔者多次造访马鞍寨希望能寻找到解决传统民居吊脚楼在现代居住生活中使用问题的方法,在考察过程中选择某一典型民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测量其尺寸并参照相关史料将各数据制作成图(图1),为设计构想提供基础信息。该建筑基本信息大致如下:其共分四层分别为架空层、一层、二层以及阁楼,包括楼梯和廊道的总占地面积大概70平方米,二层的起居空间设有一个卧室、一个火塘区以及一个厅堂,共60平方米左右,由于空间紧凑故将阁楼隔出两个卧室,这样才够一户人家使用。从居住功能角度出发,需要在起居区域(既第二层)补足卫浴、洗漱和厨房这个三个基本空间,但是该建筑起居层面积有限,如果在其中划分出部分区域会使整体空间显的拥挤和压抑,破坏传统居住的格局,因此笔者设想在建筑外部扩展部分空间,以满足卫浴、洗漱和厨房这三个功能,将此构想称之为“外挂空间”。(图2)

对于外挂空间在该民居外的布局、体量和面积并不能随意设置,据分析该建筑与四围其他房屋仅隔着一条2~3米宽的小路,为避免影响周围的其他房屋以及小路的正常通行,因此扩展的空间不宜过大,以满足基本的使用为准,并且将其架高与二层平齐。外挂空间总面积为12平方米,厨房占6平方、卫生间占3平方、洗浴房占3平方,与二层楼梯廊道相连,充分利用廊道空间以满足使用。

(二)家电与能源

外挂空间屋顶采用与传统民居相适应双坡形式,两坡面大小不一,总面积约为15平方米,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普通家庭所有电器功率总量约为1200瓦(电视150W、电灯150W、冰箱100W、空调100W、电脑200W、电饭锅500W)。这样算下来,太阳能电池每平方米约100W,这样要同时带动所有电器便需要安装15个平方米左右大小的电池,这也是外挂空间体量面积设置的另外原因。但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同时开启所有电器的,因此坡屋顶安装的电池板足够满足侗家人的正常生活用,如果再配上沼气池,那么无论是阴雨季节还是过节聚会都能使民居楼的用能有充足的保障。目前村寨均采用统一拉设电线的电源分配方式,这样的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都不利于生态环境与灾害防治。生态能源的利用使民居楼成为自给自足、自我循环的能源使用系统。空间内部的橱柜柜体、洗浴房整体采用添加阻燃剂的竹条、竹片和竹板构造而成,它不仅易与加工,结构稳固,而且纹理雅致和色泽美观,使家具设备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马鞍寨地区有不少竹林,取材方便适合广泛的开发使用。橱柜台面、坐便器和水盆等使用深色纹理人造石材料,庄重古朴,与竹材搭配既有传统气息又具时代美感。(图3~4)

(三)外挂空间构造

外挂空间在尊重原建筑外形的基础上,根据功能与审美的要求采用与民居木质结构相仿的钢架构造,协调统一仿佛是从原建筑中衍生出来,又保持与原建筑的平衡。钢架坚实稳定的结构附着于原建筑上对加固木质结构起到一定帮助,提高民居楼的使用寿命;它便于拆装,可在工厂制作成预制件后,再运输到现场组装,还可重复利用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环保性;它与木质结构一样适用于各种陡坡、平地和水潭,可以与村寨大部分的传统民居结合使用(图5)。钢架结构不是一种“临时性”的形式,具有高度规范的材料建造,体现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吊脚楼传统结构进行加固和更新以适宜现代生活需求。其整体设计以适度为原则,满足功能为主,不过分的改变原建筑形式。

结语

本文对马鞍寨侗族传统民居吊脚楼建筑特点和现状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和分析,最重要的是目的就是运用。新建的吊脚楼为了适应现代需求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改变,导致其传统韵味的丢失,然而具有一定历史的吊脚楼才是最纯正的传统民居,但由于时代和技术的原因有各种缺点,使它又不适合现代使用,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以至于慢慢被忽视,许多都仅仅遗留在画家的笔下。为此笔者提出初步的设计概念方案,使传统民居转变为适合现代居住的建筑,虽然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的设想,但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建议思路。

参考文献

1 傅游磊:《旅游自然景区下的设计行为初探》,109页,《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3)。

2 傅游磊:《侗寨吊脚楼改造性研究》,171页,《美术大观》,2010(11)。

3 傅游磊:《少数民族村寨特有公共设施的设计程序与方法研究》,见 2009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126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4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

上一篇:从审美角度看建筑外型线条的异化处理 下一篇:浅析动画短片中动作设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