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滇剧的继承与创新

时间:2022-05-29 04:17:02

论滇剧的继承与创新

滇剧是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云南地方剧种,是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滇粹”。当前,滇剧存在着留得住老观众(但老观众随着自然规律在不断消失),吸引不了新观众的现象,滇剧观众在不断减少。一旦失去观众失去演出市场,滇剧这个剧种也就消失了,在戏剧的长河里成为了历史。

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元的。究其原因,是剧团所生产的剧目离现在的观众太远,老瓶装老酒,老演传统剧目,传统剧目老演,一个戏多少年毫无变化地在演出。笔者认为,我们今天在演绎这些优秀传统剧目时,要与时俱进,要赋予它新的理念,新的艺术元素,使之适应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审美观念。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只是一个载体,纵观历史,戏剧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它必须装新的内容,只有这样,传统剧目才会焕发新生,获得各个层面的观众认可。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传统的东西不能动,动了就四不像了,就不是滇剧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发展,只有注入新的元素,才有生命力。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出现了,一些老的程式经过改造成了新的程式,观众认可接受了,这个剧种也才会有生存之地。

新编古代戏要古为今用,这里还存在一个选材问题。要排好戏,首先要选择那些当代人民群众所关心的,能够引起共鸣的题材。有的题材虽然在历史的特定时期颇受关注,甚至引起过轰动效应,但如果特定时期过去了,观众的感觉变了,需要不同了,对这些题材就会感到隔阂,引不起共鸣,提不起兴趣。因此,选材时需要进行分析,要选择那些能贴近当下人的生存状态或者表达普世价值的题材。

同样是传统剧种,上海京剧院塑造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贞观盛事》塑造了一个“人镜”魏征和一个听得进不同意见的皇帝李世民;《廉吏于成龙》塑造了一个时代装着泥土亦即心怀百姓疾苦的廉吏于成龙;《傅山进京》塑造了一个不怕压服、坚持中原文脉的傅山;《梦断婺江》中“太平军造反为百姓,为什么百姓又反太平军” 的唱词,揭示了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一面“史镜”。这些都是感动了剧作家也感动了观众的古代人物故事,其古为今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传统剧种,创新就是最好的继承。观众认可的应继承,不适宜现在观众审美需求的东西必须创新,积极寻找继承与创新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吸引更多新观众,培育滇剧的演出市场。滇剧《跑官记》在继承与创新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剧中主要人物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是滇剧生、旦、净、丑行当的程式表演的综合运用,但剧中演员的表演、音乐设计、舞台设计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又不失滇剧的滇味。过去词汇和现代词汇的运用,剧中人物秦开禄、胡学政,他们虽然同属丑角,但又有所不同,时不时嘴里说着现代流行语,特别是小桃红(女旦)的表演出场时迈着时装步,这跟以往旦角出场不一样,这一走也合乎剧中的人物性格,增添了喜剧效果。在小桃红与唐知县的这场戏里,还出现了西班牙“斗牛舞”的音乐,这在传统的滇剧里不可能出现的。主要角色唐知县的表演、唱腔都很传统,紧紧扣住滇剧这一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整个戏看下来,它的主要成分还是滇剧。这个戏用了过去时加现在时的创作手法,专家和观众还是认可了。当然,也有的专家和圈内人士认为滇剧不能这么搞。任何新的事物出现,都会有争议的,这也是正常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争议中发展完善。

滇剧虽然有《单刀会》、《孔明拜灯》、《马房失火》、《八义图》、《闯宫》、《打渔收子》、《捉放曹》、《三击掌》、《九流闹馆》、《渡芦江》等过去百姓喜爱的优秀剧目,但毕竟几个老剧目难以满足年青一代急变的审美要求。剧目老化、演绎方式老化、观念老化、观众老化、市场经营方式老化,严重阻碍滇剧艺术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滇剧为何物,更不要说看演出了。所以滇剧在传承的同时应创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京剧《廉吏于成龙》出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廉吏于成龙》在化妆、表演等方面也都有新的变革,比如人物不画脸谱、念白不用韵白等等,但保留和发挥了京剧节奏感鲜明、程式性强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京剧独有的韵味有充分的体现。

《文成公主》写唐代文成公主进藏促成汉藏团结和睦的历史故事。汉族演员扮汉人,唱京剧,藏族演员扮藏人,唱藏剧,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大胆的创意。它的好处是两族的演员都能够把剧中人演得很真实,而且符合历史实际,更难得的是两种语言、两个剧种的音乐却能够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它本身就显示了两种文化的交融。这些都是值得滇剧很好学习借鉴的。

滇剧传统剧目据有关资料统计有1651出戏(包括折子)。题材内容从上古神话到民间传说;从帝王将相到凡夫俗子均有。一批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上演,如《牛皋扯旨》、《打瓜招亲》、《烤火下山》、《借亲配》、《荷花配》等等,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滇剧有这么多的优秀传统剧目,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进行创新的坚实基础。但是因为传统剧目产生于古代,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会有很多与今天的时代精神不符。我们的滇剧工作者,应有选择地将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整理、改造、创新、融入现代艺术元素,演绎新的价值观、新的理念,老戏新演,既继承传统,又演出新意,在创新中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经济的发展,艺术的多元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要求文化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传统讲故事的方式和陈旧的舞台呈现方式已经无法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只有通过重新阐释,赋予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才能把观众吸引进剧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它的产生和存在都依赖于百姓(观众)的喜爱,当它的内容和形式能积极表达百姓(观众)的情绪情感、为百姓(观众)所喜闻乐见时,它会流行,会风靡;否则,就是迟滞,甚至落伍,最后消亡。这就是为什么全国每年都也剧种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舞台上新创作的剧目少而又少,就算有新创的剧目,那也是为了参加各级的展演,钱花不了少,这里请专家,那里请专家,一切为了评选,把观众丢了(观众喜欢的作品不一定能评上好的奖项)。笔者认为,滇剧要发展,要吸引更多观众,要求生存,就要在剧目上创新,多排演能让观众坐得住看得下去的新戏。因此,滇剧必须与时俱进,在剧本创作、舞台设计、表现形式、音乐唱腔等方面与融入现代元素,满足现代观众审美变化需要。

滇剧《跑官记》,有的专家、观众看后戏称这个戏是穿着古代服装演现代戏。因为这个戏的题材紧扣现实的难点热点问题,和现今反腐倡廉挂上了勾。腐败是一个国家至命的关键所在,腐败能亡国,按照现在的说法它不但能亡国还能亡党。其实,我们无论是创作古代题材的戏,还是创作现代题材的戏,在选择题材进行创作时应当心里有观众,让观众通过观看此剧能够有所感悟,或能看到现今社会的影子,启发现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抑或由此及彼,提出某些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及人生哲理,从而引来观众的共鸣与深思。只有紧紧把握住紧扣时代的命脉,关注人们所关心的,并以人们息息相关的有人性的主题去创作,这样的戏才会有生命,才能抓住得观众,让观众坐得稳,看得下去。老搞一些脱离现实、脱离现代观众很远的东西,观众怎么会走进剧场看你的戏呢?滇剧只有回归到民众去,这才是它的生命所在。笔者认为在抓传统优秀传统剧目继承创新的同时,应加大滇剧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多创作贴现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作品,推动滇剧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滇剧该如何走出困境。笔者认为滇剧艺术家们只有在保持和发扬滇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剧种的唱腔、唱法和表演技艺,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展现新唱腔、新演技、新风格,不断丰富滇剧的表演艺术,才能创造出滇剧艺术的新大地。希望有更多的创新型滇剧优秀表演人才脱颖而出,承担起振兴滇剧艺术的历史重任。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

上一篇:论尚德义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不同风格的演奏处理 下一篇:行如流水 万物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