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通货膨胀的税收政策研究

时间:2022-05-29 08:36:19

反通货膨胀的税收政策研究

摘要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税收的存在一方面会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社会总需求,对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生产成本,加剧通货膨胀。反通货膨胀的税收政策应当区分通货膨胀的类型,并且对所得税和流转税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在降低总需求的同时,有效抑制生产成本的提高。

关键词 通货膨胀总供给总需求税收自动稳定相机抉择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变动百分比是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经济指标。自2007年开始,我国的物价水平悄然加速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突破103之后一路上升,到2008年2月已经达到了108以上。本次物价上涨尤以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如表1及图1所示:

图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食品类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一般认为,CPI指数上涨幅度达到3%以上即为通货膨胀。虽然部分学者认为本次物价上涨有结构性的因素,但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物价水平不断攀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经济正在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基本分为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除了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之外,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还可以采用增税的相机抉择机制。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的特定背景下,税收能否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相机抉择地实施增税政策,能否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本文将就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

二、反通货膨胀税收政策的理论分析

(一)通货膨胀概述

通货膨胀表现为经济运行中出现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货币市场的角度来讲,当某一经济中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那么将导致纸币不断贬值,以该货币为计量标准的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讲,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产品的均衡价格将会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二)从产品市场供需的角度看税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社会总需求、总供给与通货膨胀

如上文所述,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的持续上涨,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探究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其核心内容就是分析价格形成机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价格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决定的,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达到均衡价格,如图2所示:

图2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价格水平

以价格形成机制为基础,根据价格上涨的原因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的上升拉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其形成过程可用图3进行表示:

此处我们仅以需求有弹性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AD移动到AD’,此时形成的均衡价格P1高于原均衡价格P0。这种总物价水平的上涨被称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最终推动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其形成过程可用图4进行表示:

此处仍以供给有弹性的情况为例,各种原因造成的产品成本的增加,企业在保证既得利润率的前提下,必然提高产品价格,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AS移动到AS’,此时形成的均衡价格P1高于原均衡价格P0。这种总物价水平的上涨被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一般认为,产品成本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工资的增长,垄断商品的价格垄断,以及追求高额利润。

将税收这一经济变量引入之后,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下面对此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2.税收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直接税中最为典型的是所得税,而间接税中最为典型的流转税。从直接税的角度来看,对所得课征税收,将使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有所下降,也即实际支付能力有所下降;从间接税的角度来看,对商品或劳务课征税收,在税收负担可以向前转嫁的情况下,将导致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水平上升,从而造成消费者的相对购买力下降。

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要。根据上述分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税收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总需求。表现在图形上,为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左下移动。

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要。根据上述分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税收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总需求。表现在图形上,为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左下移动。

3.税收对社会总供给的影响

同样分直接税和间接税两个方面分析税收对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对所得课征税收可以细分为对企业所得课税和对个人所得课税。对企业所得课征税收后,企业用于扩大投资和再生产的利润较税前有所减少,也即,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资本投入有所减少。对个人课征税收后,作为企业雇员的个人,将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企业提高工资,以保证其税后可支配收入水平,这在一些工会组织较为强大的国家情况尤为明显。雇员工资增加,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对商品或劳务课征税收后,将导致商品或劳务的最终价格水平上升。由于大多数企业都是以中间商品为生产原料进行再加工,对商品或劳务课税将使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原材料成本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税收的存在将导致在同等的价格下,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减少,产出即供给量也将随之下降。表现在图形上,为社会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4.税收对供需平衡的影响

税收的存在一方面会降低社会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均衡价格;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社会总供给,使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均衡价格。那么,当两曲线同时移动时,均衡价格将会上升还是下降?我们通过图5进行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能产生三种结果:价格不变、价格上涨和价格下降。当税收引起的需求减少和供给减少规模相当时,价格趋于不变;当税收引起的需求减少明显小于供给减少的规模时,价格趋于上升;当税收引起的需求减少明显大于供给减少的规模时,价格趋于下降。比较课税与不课税的情况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其结果和增税与不增税的情况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相同。因此,税收的存在或者是增加税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还是加剧通货膨胀,要取决于其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具体影响程度。

(三)从货币市场供需的角度看税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引起的。货币的供给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决定,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税收对其不产生影响。但税收会在经济运行中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

一方面,对所得课征税收,其中对金融资产生息所得课税,将降低金融资产的税后收益率,从而持有货币相对于持有生息的金融资产的吸引力有所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②。另一方面,对商品和劳务课征税收,商品和劳务的最终价格将有所提高。根据货币数量方程式 :(其中M代表货币需求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Y代表产出),在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将会增加。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税收的存在或增加税收,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需求量,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四)反通货膨胀的税收政策选择

税收政策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税收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制定的,其政策目标应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面对通货膨胀,税收政策理应朝着减轻、抑制通货膨胀的方向努力。税收政策总体上可以划分为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和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前者是指通过税制设计,在课税范围和税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税收收入预期要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对国民经济的波动产生抑制作用。后者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地变化相机抉择地采取税收措施,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

1.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

自动稳定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由此而引起的税收收入的变化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这种关系被认为是税收的收入弹性,也称为边际税收倾向或边际税率。用公式表述为:

其中,T为税收收入,Y为国民收入,0为基期,表示变化值。

只有当税收收入的提高速度快于国民收入的提高速度,即税收收入以“弹性”的方式反映国民收入变化时,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要求一国建立起的税制体系能够自动发挥作用,而并非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修改政策。

从税制结构上看,不同的税种所能起到的自动稳定作用是不同的。个人所得税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且多采用累进税率结构,税收收入弹性较高,是最重要的直接自动稳定器。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收入紧跟着经济周期内的企业利润水平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税收收入弹性,但由于多数国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不是累进结构,加之其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一般仅被作为重要的间接自动稳定机制。商品或劳务流转税只与实际流转金额直接相关,其高低除影响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之外,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水平,自动稳定的作用较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一国建立起的税制体系中所得税普遍征收且成为主体税种,实际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制度,特别是要求实行高税率、多档次的累进税率制度。

2.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面对经济波动,政府还可以相机抉择地采取扩张性的税收政策(增税)或紧缩性的税收政策(减税)来减缓波动。对于通货膨胀,传统经济学认为增税是有效的抑制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增税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需求量,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起到抑制价格上涨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增税还有可能抬高生产成本,抑制社会总供给,使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这将推动物价的上涨。所以,在实施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时,要具体考查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需求拉动还是成本推动,同时根据本国的税收结构中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重来决定究竟是采用增税政策还是减税政策,而不应单一地选择增税。

三、我国经济中税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我国的税收结构

在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我国一直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在税制改革以后,逐步形成了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制结构。下面以1995年――2006年的税收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流转税占比和所得税占比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虽然在1994年之后流转税收入在总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所得税的比重不断不升,但从绝对值上来看,流转税即间接税仍然占据主要位置。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三大税种的税收收入到2006年仍然占到总税收收入的66.1%。

表3 我国税收收入弹性④

(二)我国税收收入弹性

1994年税制改革完成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国民收入以平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1995年我国的国民收入为59,810.53亿元,到2006年已经增长到211,808.05亿元,与之相伴随的,各项税收收入也在逐年增长。

根据税收收入弹性的定义,税收收入弹性是指税收收入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情况的比率。我们据此计算一下我国的总税收收入弹性及各主要税种的收入弹性。从上面税收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流转税仍然是主要税种,所得税收入的比例近几年在逐步增长。因此,在计算分税种的收入弹性时,我们首先将流转税中比重最大的增值税列为研究对象,它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商品税。在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所占比重最大,个人所得税因直接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所以一并列入研究范围。

1995年至2006年国民收入及税收收入的年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经计算,我国的税收收入弹性一直保持在1以上,部分年度达到2以上,弹性较大。具体到各个税种,国内增值税的收入弹性除1996年1997两年之外,基本保持到1和2之间,较为稳定。考虑到1996和1997年为税制改革后不久,税收征管工作并不是十分完善,因而后几年的数据更具有参考性。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弹性比较不稳定,有的年度高到4以上,而有的年度则为负数,这表明在这些年度企业所得税不但没有随国民收入增长而增长,反倒有所下降。个人所得税收入弹性在经历了连续六七年的较高水平之后,从2003年开始稳定在1和2之间。前面几年个人所得税的快速增长应归因于征管力度的加强和措施的完善。

(三)我国税收的自动稳定功能评价

上文已经明确,只有当税收收入的提高速度快于国民收入的提高速度,即税收收入以“弹性”的方式反映国民收入变化时,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税收结构上,要求所得税普遍征收且成为主体税种,实际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制度,特别是要求实行高税率、多档次的累进税率制度。

我国的税收收入弹性为1以上,满足税收发挥自动稳定作用的先决条件。但从税收结构上,目前仍然处在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并逐步向以所得税为主过渡的阶段。而且仅就所得税而言,实行累进税率制度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是主要的所得税税种,实行比例税率制度的企业所得税占据着主要位置。比例税率从本身的先天设计上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税收收入弹性的要求,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弹性也并不理想。

因此,虽然从税收收入弹性上来看,我国的税收制度基本具有发挥自动稳定机制的先决条件,但从税种结构上来看,我国目前的税收结构却严重制约了税收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换言之,我国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机制较差。

(四)我国反通货膨胀的相机抉择税收政策的选择

以我国目前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来看,如果通货膨胀的类型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普遍的增税政策,对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反而有可能因为商品和劳务流转税的增加,抬高生产成本,进一步削弱因增税降低总需求而对通货膨胀产生的抑制作用。如果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普遍的增税政策必然会抬高生产成本,供给的减少规模将大于需求的减少规模,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这时候,还需要考虑是否执行减税政策。

总而言之,针对我国税制结构的现实情况,反通货膨胀的相机抉择税收政策不能盲目地选择增税或减税。

四、关于改进反通货膨胀税收政策效果的建议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面对通货膨胀时,我国税收制度不能有效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而实施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时,盲目地增税或减税,不但不能有效地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

为了改进我国反通货膨胀的税收政策效果,提出建议如下:

1.在实施税收政策之前,应准确判断通货膨胀的成因。针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分别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这是改进税收政策效果的前提。

2.短期内由于我国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较差,要更多地依靠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面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所得税方面应采取增税的税收政策,有效地降低社会总需求;在流转税方面可以采用增税的政策提高产品的最终价格水平,从而降低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也能起到降低社会总需求的目的。但流转税的增税不应波及生产环节,可以对生产企业实施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以避免抬高生产企业原材料方面的生产成本。具体制定政策时,可以选择需求过旺的几类产品,有针对性地对其生产企业实施优惠。

面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所得税方面不再建议积极地采用增税政策,因为这有可能提高企业在资本和劳动力两个方面的生产要素成本。在流转税方面则应该主要选择减税政策以降低企业的原材料投入成本。

3.长期内应考虑优化税制结构,逐步将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发展为主体税种,这将大大提高我国税收的自动稳定功能。在需要采取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时,仍然要依据第1、2点进行政策选择。

伴随着我国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产业升级,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和资本所占的比重将逐步下降。在此情况下,所得税的增加带来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本成本提升,对生产要素总成本的推动将不再明显。无论是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还是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在增加所得税、降低总需求的时候,都将较小地引起成本提升,从而更加有效地对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郭庆旺,苑新丽,夏文丽.当代西方税收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3][美]N・格里高利・曼昆.梁小民译.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许正中,张孝德.税收经济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上一篇:基于德国“双元制”基础之上的校企合作模式探... 下一篇:从税收不遵从理论看纳税评估工作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