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曹邺诗歌中的闺怨情节

时间:2022-05-29 06:39:56

解析曹邺诗歌中的闺怨情节

【摘要】作为晚唐现实主义诗人,曹邺身上体现出极强的闺怨情结。在这种闺怨情结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成因。本文将以曹邺独特的仕途履历为切点,结合曹邺诗作,对其闺怨情结进行解析,探寻诗人闺怨情结背后的文化成因。

【关键词】曹邺闺怨情结文化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85-02

1.曹邺生平

晚唐诗人曹邺,字邺之(又为业之),桂州阳朔(今广西桂林市阳朔县)人。其功业履历,由于文献失载,已不可详考,后人只能略测其概。

曹邺青少年时代是在家乡阳朔度过的,自小便贫寒的生活使得曹邺更多地接触底层人民,更懂得深刻了解民间疾苦,也更广阔地了解社会生活面貌。青年曹邺善作古诗,并自以为此乃“性灵”之作。他的求仕之旅可谓历尽困难,长达十年之久的应第生活,使他备受世人冷眼,对残酷的现实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其诗嗟怨冷僻的风格进一步地奠定基础。

综观曹邺的一生,他的每一个阶段都浸透着不安的社会现实,他的一生是充满现实意义和具有典型现实意义的一生,其不同时期的闺怨诗作反映着他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社会现实。从他的贫寒出身,艰难的应第生涯,在污浊的官场中竭力保持刚正忠直等品质,以及厌于官场,最终以求归隐的清高品质来看,曹邺无疑是中国文人的典型代表。

2 .曹邺诗歌中的闺怨情结

林语堂曾说,“确实,中国人在许多方面都类似女性心态。事实上,只有女性化这个词可以用来总结中国人心灵的各个方面。女性智慧与女性逻辑的那些特点,就是中国人心灵的特点”。对于仕途多舛的曹邺而言,他受这种女性逻辑思维的影响尤其突出。这种“女性化”色彩,即是男性文人身上一种独特的闺怨情结。它不仅包含着男性文人对于现实女性的深切关注,更多的是对于自身作为“隐性女性”的不幸遭遇的诉求。

综合看来,笔者认为曹邺的闺怨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曹邺对君王的青睐和显贵慧眼识才而举荐于己的渴望和向往。“学而优则仕 ”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个基本信条。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可以使士人追求仕途易得显达,但这种追求遭遇坎坷时,士人便往往会产生诸多羁旅愁绪。“江边野花不须采,粱头野燕不用亲。西施本是越溪女,承恩不荐越溪人。”(《徒相逢》)曹邺借西施不荐越溪人以寄怨于无人举荐己者。正是这种种的哀怨表达出曹邺对君王的青睐和显贵慧眼识才而举荐于己的热烈渴求和向往。

其次,是曹邺自己屡试不第时的自怨自艾和无奈心境。曹邺在京城长安应考十年,九次落第。“短鬟一如螓,长眉一如蛾。相共棹莲舟,得花不如他。”(《四怨三愁五情诗・其三怨》)“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其四怨》)。一次次的落第、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失望和无奈,面对众人冷落鄙弃的目光,诗人甚至怀疑起自我的能力和出生来,这种自怨自艾乃是曹邺在无奈之中更加无奈的集中体现。

第三,是诗人终及士第后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哀怨。在这个阶段,曹邺在为自己最终能实现政治理想而愉悦的同时,也为当前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愤懑。“此地日烹羊,无异我食菜。自是愁人眼,见之若奢泰”(《贵宅》)是对贵族豪门奢侈淫逸的鞭笞。“郎有蘼芜心,妾有芙蓉质。不辞嫁与郎,筑城无休日”(《筑城三首・其一》)是对农民苦于劳役的残酷现实的针砭。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无不表现出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与自己的理想相悖。

第四,是诗人基于自己“隐形女性”身份,借新旧乐府等古题来表达对时下女性现实的关注。 “夜夜如织妇,寻思待成匹。郎只不在家,在家亦如出。将金与卜人,谲道远行吉。念郎缘底事,不见天与日。”(《风人体》)曹邺借风人体这一古民歌的形式来表现时下妇女凄苦的现实。《弃妇》一诗乃是对弃妇艰难处境的人文关怀。《长相思》借乐府古题书写思妇之怨。《代罗敷诮使君》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讥诮丈夫在外的见异思迁。

3曹邺闺怨情结文化成因

作为男性文人的典型代表,曹邺的这种独特的闺怨情结受其自身履历所致的同时,也受其当前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女性逻辑等多方面的影响。

3.1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体制、伦理制度和科举制度是男性诗人闺怨情结产生的社会根源

由封建专制制度衍生出来的君臣关系,由封建伦理制度规定的夫妻(妾)关系,以及由封建科举制度导致的文人的不幸命运三者有机结合,成为男性文人闺怨情结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以男性为主宰的家族宗法制度里,早已决定了女性的弱者地位。由此,家族伦理与君主专制体制的伦理就有了最佳的契合点。为夫所弃者为“弃妇”,为君所弃者为“弃臣”。由于二者都有同为被抛弃而又不能逾越伦理进行反抗,从而只有“怨”的悲惨命运,闺怨与“臣怨”便必然会形成一种合流。

正如曹邺、刘驾等,他们在科举制度的阻隔下,历尽千辛万苦方能有幸成为人之臣子。在其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对君臣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也有着独特的经历和感想。他们通过现实中的夫妻关系来透视梦想中的君臣关系,他们犹如弃妇般为制度所抛弃和折磨。他们游离于弃妇和“弃臣”之间,由此衍生出独特的男性闺怨情结。

3.2由《诗经》、楚辞等遗留下来的男性文人(或非男性文人)闺怨的传统,是闺怨情结产生的文化诱因

闺怨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诗经》,在这个时期,已出现各种不同题材的闺怨诗。随后汉乐府的兴起,也有像《有所思》、《白头吟》等闺怨诗作出现。真正作为闺怨诗前身的作品,当数战国楚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之《离骚》。到了魏晋南北朝,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哀》、《洛神赋》、《美女篇》等大量这类作品就被创作出来。这个时期,以曹植为标志,闺怨诗与感怀不遇诗逐渐融合。

及至唐朝,这种男性文人书写闺怨的传统依旧为后人所继承。大诗人李白在供奉翰林失意后,作《玉壶吟》,以美人被妒,暗喻自己有才却不能容于朝廷。作为晚唐现实主义重要诗人的曹邺,却有效继承了男性文人书写闺怨的传统,倾诉哀怨,以言现实。在《曹邺诗注》一书中,共收入曹邺诗109首,其中闺怨诗就高达31首。

3.3是女性特质在男性文人身上的典型显现

男性文人闺怨诗中的种种女性形象,寄托着他们对自身人格“美”与“好”的想象,乃是他们对自身女性化人格的一种不自觉的认同。儒家道德文化、伦理文化对女性地位的忽视和对女性精神上的压抑,以及对男性臣下地位的忽视和对其精神上的压抑,使得这种认同往往被赋予凄苦、愁怨、悲伤、自怜等情绪色彩。进而才有他们这么一些独有“灵性”的男性诗人,将同处于柔弱地位的女性和自身相融合。

这种在想象和感悟下的情感的不断郁积,使得这种独特的文化呈现出阴柔缠绵的特征,而一些诸如多愁、善感、自怜、忧伤等女性特质,也渐渐在男性诗人的身上得以积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诗人心灵那最于敏感的部分。于是在与女性有着相同或类似的遭遇时,这种女性特质作为最为理想的诉说载体而淋漓尽致地得以典型呈现。

参考文献:

[1]毛水清,梁超然.唐诗小集―曹邺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Z].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3]房开江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4]黄南津.曹邺、曹唐诗歌用韵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2):46. [5]陈金吉.多为二雅诗 出语有性灵-读曹邺诗[J].贵州文史丛刊,1999,(4):73. [6]周静.论晚唐曹邺效陶诗[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7):1. [7]屠建平.曹邺的诗歌:晚唐社会的一面镜子[J].古典文学知识,2005,(3):44. [8]陈志强.曹邺、曹唐诗歌用韵再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1):58. [9]李纯蛟.晚唐诗人曹邺生平略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79. [10]卢佑诚.漫话闺怨诗[J].六安师专学报,1995,(4):13.

上一篇:用生态性教育理念推进学校课改创新 下一篇:论幼儿师范学校舞蹈专业的文化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