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良恶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

时间:2022-05-29 03:33:31

大肠良恶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大肠良恶肉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病理学形态特点以及在息肉恶变的过程中与癌症的关系。方法:通过电镜检查出的大肠良恶肉并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以及病理形态学进行分析。结果:在对400名大肠息肉患者的检查中,其中283例男性,117例女性。年龄中最大的为70.4岁,最小的为30.1岁,平均年龄53.4岁,在息肉的位置中,盲肠4.8%、升结肠13.1%,横结肠5.2%,降结肠11.7%,乙状结肠27.9%,直肠46.2%。400例中有74例发生癌变,癌变率7.4%。息肉的类型中绒毛状腺瘤28.62%、混合性腺瘤11.32%、管状腺瘤癌变率为4.92%;息肉直径小于0. 5 cm,未发现癌变;直径在0. 6~1. 0 cm之间,癌变率1.4%; 直径在1. 1~1. 9 cm之间,癌变率6.8%;直径大于2. 0 cm,癌变率28.2%。结论:在对400名患者的分析中可得出,男性比女性更加容易患大肠息肉,且大肠息肉的好发部位通常在左半结肠。病理形态学中以腺瘤肉,炎肉最为常见,左半结肠息肉且直径大于2. 0 cm的息肉、绒毛状腺瘤最容易癌变。

关键词:大肠息肉;内镜;癌变

大肠息肉是大肠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的改变,腹泻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血便或者粘液便,腹痛等。在老年人中属于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并没有任何的症状,是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并且大肠息肉还有恶变的潜能,与大肠癌的关系十分密切。相比较于青年人,老年人的大肠息肉的发病率更高。过去,往往由于检测手段等外部条件的原因往往不能够在早期发现。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内镜的问世很好的提高了大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使其可以在早期就能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避免了癌变,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大肠癌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使大肠癌的患病率大大降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400名大肠息肉患者,其中男性占283人,女性占117人,其中年龄最小42岁,最大85岁,炎肉134例,147例患者为幼年肉,75例患者为腺瘤肉,在检出的患者中,息肉癌变的为44例,在临床中均表现为便血,腹泻,腹痛,粘液便,便秘等症状,所有患者均通过镜检确诊为大肠息肉。

1.2检查方法

在检查前进行清洁肠道等常规准备后,使用“GIFV70”型电子结肠镜,将结肠镜进至回盲部,从回盲部开始变退镜边对全结肠进行观察,对发现的息肉的数量和解剖部位进行记录并估测息肉的大小,最后观察息肉的表面和基蒂的特征。

1.3方法

2.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分析,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更具数据反映的情况理性评估。p<0.05为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结果显示,在对400名大肠息肉患者的检查中,在息肉的位置中,盲肠4.8%、升结肠13.1%,横结肠5.2%,降结肠11.7%,乙状结肠27.9%,直肠46.2%。1000例中有74例发生癌变,癌变率7.4%。息肉的类型中绒毛状腺瘤28.62%、混合性腺瘤11.32%、管状腺瘤癌变率为49.2%;息肉直径小于0. 5 cm,未发现癌变;直径在0. 6~1. 0 cm之间,癌变率1.4%; 直径在1. 1~1. 9 cm之间,癌变率6.8%;直径大于2. 0 cm,癌变率28.2%。

表1 息肉大小与癌变的关系

组别 小于0. 5 cm 0. 6~1. 0 cm 1. 1~1. 9 cm 大于2. 0 cm

概率 0 1.4% 6.8% 28.2%

表1 各类息肉癌变的概率

组别 绒毛状腺瘤 混合性腺瘤 管状腺瘤

概率 28.62% 11.32% 49.2%

4讨论

大肠息肉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病变之一,在临床上分为五类,即腺瘤性,增生性,错构瘤性,炎肉以及其他类,在由于各种原因进行内镜检查的结果中,检出率大约为17.1%,而在检出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显著高于女性患者,但在临床表现方面并无明显的特异性,通常以便血,腹痛,腹泻,粘液便,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且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大于50岁的老年人则是发病的高位人群。在大肠息肉的分布中,尤其以左半结肠为主,通常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以及降结肠中,但也少见于肝曲以及回盲部位。目前结肠癌的发生原因还没有完全清楚,但是大部分的大肠癌主要是由于息肉恶变而来,从本实验可以看出,息肉的癌变与其大小与存在的部位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而言,息肉越大则癌变的概率则越高,在对400名患者的分析中可知,在直径小于0.5cm的息肉中未有癌变,而在0.6到1.0cm的息肉中癌变率则为1.4%,1.1到1.9cm的息肉中癌变率为6.8%大于2cm的息肉中癌变发生率为28.2%。在息肉的类型中,由绒毛的多少将25%以下绒毛成分的腺瘤肉成为管状腺瘤,25%到75%之间的为混合腺瘤,75%以上的则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由于其凋亡率高,生长缓慢的特点故癌变率最低,绒毛状腺瘤则由于其凋亡率低,生长较快的特点故癌变率高。而由于绒毛状的结构增加了息肉的表面积,因此仍然是腺瘤越大,癌变的几率越高。过去通常认为炎肉不会发生癌变,但在本次研究中有2例炎肉发生癌变,但这不能排除在炎肉中含有腺瘤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是由于炎症的反复作用而形成的,使其发生了不典型的增生从而发生了癌变。

综上所述,在息肉的早期发现癌变是使得大肠癌预后良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内镜检查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将内镜送到盲肠部,对大肠进行详细的检查,从而降低息肉的漏诊率,并且要在内镜下自习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以及表面的特点,并将多处,多块送到病理科火箭。由于在息肉良性时切除后的癌变概率可以大大降低,因此应该尽早进行息肉切除,并对不能切除的息肉进行手术切除。切除之后要进行全瘤送检,并对多中心进行连续的切片检查,从而提高对息肉的诊断率。因此,从对大肠良恶肉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病例形态学特点中可以得出,而在息肉的发生中直径越小,则癌变的可能性越小,而若发现顶部有溃疡的腺瘤,则无论大小通常显示有恶性的潜能。因此,在临床上对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尽早的诊断并对其进行切除可以有效的降低大肠癌的发生,从而降低大肠癌对人们的影响,对大肠癌的预防有着作用,在临床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向社会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晓霖,饶振芳,范世平。中药防治多发性腺瘤性结肠息肉内镜术后再发的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6,38(5):67-68.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L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0.

[3]杨占凤 ,许清玲,王晓燕,等.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检出率及临床内镜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6):1025-1027.

上一篇:中药壮骨胶囊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利普刀与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