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

时间:2022-05-29 02:34:29

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

摘要: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评价了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特点并找出其形成原因,从而使读者明白在狄更斯那成功的人物刻画、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之外,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功秘诀,那就是小说的故事性。

关键词:狄更斯 小说 故事性 框架与模式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查尔斯・狄更斯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直魅力不减,世界各地曾有众多读者为他的小说所吸引,又有多少评论家来欣赏、分析他那独特的艺术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精辟的道德阐释,而试图阐述其成功的原因所在。每读完他的一部小说,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我以为,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并拥有广泛的读者,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小说有极强的故事性。

一、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

大凡对狄更斯作品的分析,一般都从《匹克威克外传》开始。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名,它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叙述了匹克威克俱乐部成员的奇特经历。《匹克威克外传》首先是以它出色的故事描写使狄更斯赢得了名声,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正如评论大师Killham所言,“《匹克威克外传》表明狄更斯是一个很具叙述技巧的故事大师。”这种以故事取胜的特点成了狄更斯小说创作的突出特色,他后来的小说基本上没有脱离这一创作本色。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奥列佛・退斯特》把故事的核心集中于奥列佛的曲折经历上。从济贫院到棺材铺,再到伦敦的强盗集团,情节曲折而集中,紧张中富有悬念。在这篇小说中,其叙述技巧大大超越了《匹克威克外传》,这突出地表现在故事描写的完整性与高度的概括集中性上,而不再是小故事的串联。主人公从流浪、奋斗到圆满的结局,这样的情节组合构成了狄更斯小说最基本的叙述模式,情节的紧张性与曲折性,也成了狄更斯小说的基本风格。从《尼古拉斯・尼古贝尔》到《老古玩店》、《马丁・米什维尔》、《远大前程》、《荒凉山庄》、《小杜丽》、《大卫・科波菲尔》、《我们的共同朋友》,基本上都显示这种叙述模式的艺术风格。其中《大卫・科波菲尔》为典型代表,又在故事性的追求上有所发展。小说的主要框架是由大卫流浪、奋斗到成功的曲折经历构成的,读来令人感到一波多折,引人入胜。在这个主要框架中又有一些次要框架,如爱米丽的曲折婚恋和悲惨命运;密考伯夫妇颠沛流利的故事;威克菲与女儿艾妮丝受害与得救的故事都是扣人心弦的。此外,还有德莱顿与苏姗、司特莱博士夫妇、辟果提与巴奇斯、特洛罗等人的爱情与婚姻的小框架,它们与“主”“次”框架相结合,构成了整个故事情节。所以,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按其轻重主次可分为三个层次,故事相互交错,层层展开,构成错综复杂、曲折动人的情节网络。“故事性”也就显得格外突出。而《董贝父子》、《双城记》、《艰难时世》等小说虽不完全属于“流浪――奋斗――成功”式的,但也都具有情节的紧张性特点。其中,《双城记》的故事情节基本上以马奈特大夫的遭遇为主要框架,以其女儿绿茜与达尔奈、卡尔登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戴法石妻子的复仇经过为次要框架,写得集中而紧凑。而且,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前期小说中侦探小说的手法,精心设计每一篇故事,用一串串的伏笔、一个个的悬念把读者吸引到作品中去,使作者、人物与读者构成了“三位一体”。

二、形成其小说故事性的原因

首先,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与他本人那幽默的天性和富于想象的品格有关。正如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大师约翰・福斯特所说的,“狄更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幽默家”而George Gissing也有同感,他认为“狄更斯作为一个幽默大师而得到他的荣誉。”狄更斯在少年时期就有喜欢幻想、爱听故事而且善于讲故事的特点与能力。他曾经根据自己阅读的故事改写成一个悲剧剧本。他能随口讲出一系列的故事,而且讲得十分动听。这种虚构故事的才能对他的创作风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成名之后的他还曾经以其惊人的讲故事才能成为闻名欧美的表演艺术家。他讲的都是自己创作的小说,从《匹克威克外传》到《奥列佛・退斯特》、《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的共同朋友》等,有的作品是在一边写作,一边外出讲述的过程中完成的。故事的精彩,再加上他那幽默的口才以及极高的表演技艺使他受到高度赞扬。1867年访美期间,他到过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大城市。“美国的听众狂热地欢迎了他,人们甚至隔夜睡在售票处窗外的凳子上,等待次日购买入场券。小的会堂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时,演出地点就改在大教堂……他在美国呆了五个多月,举行了三百七十多次朗诵。”这当然表现了他出众的表演才能,但同时也说明他的小说具有口头文学、戏剧艺术和通俗文学的那种饶有情趣的故事性。

其次,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审美期待有关。那是一个小说时代,读小说已成了时尚。狄更斯的同时代人安东尼・特洛普曾指出:“我们成了一个读小说的民族,从现任首相到最近雇来的下房丫头无一例外。”“前后左右、楼上楼下,城里的公寓和乡下牧师庭院,不论是年轻的伯爵夫人还是农家姑娘,也不论是年老的律师还是年轻的大学生,人人都读小说。”大众的口味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这种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反过来制约了作家的创作,一个作家要成名,要通过创作来维持生计,也就不能不向这种文化导向与审美期待妥协。

另外,狄更斯一开始就以创作合乎大众读者口味的连载小说出现在文坛上,这种发表方式要求小说具有可读性,尤其是情节必须引人入胜,才能吸引读者。因此,其创作一开始就受取悦于人的欲望所支配,“故事性”审美追求也就由此形成并不断发展、成熟。

三、评价与感想

请不要由“故事”两字而认为我所说的“小说的故事性”就意味着小说的肤浅甚至庸俗化。我之所以使用“故事”这个字眼,是根据Edmound Wilson在评价狄更斯小说时所提出的观点:“故事是任何一部虚构作品的原浆,它拥有使自己区别于它物的本质――使读者的注意力如同见到异物那样集中。”可见“故事性”是个褒义词,是一种高超的、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写作技巧。

小说的故事通常是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外部冲突构成,狄更斯的小说也大都如此。他在创作中对故事性的追求,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外部生活描述艺术的注重,他的小说追求一种社会批判与道德教化的效果与作用。马克思在评论以狄更斯为代表的十九世纪小说作家时说:“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所以,狄更斯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他的故事框架中嵌入了真实的社会与人生,从而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他的笔触,涉及到了英国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教育各个领域,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他以感人至深的故事首先抓住了读者的情感,然后又把他们引进他那充满艺术的宝库,让世世代代的人们来把玩其中那玲珑剔透的“小玉石”,欣赏那魅力永驻的“大雕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产阶级》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十卷。

[2]John Gras and Gabriel Pearson “ Dickens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P42.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2.

[3]John Forster.“ The Life of Charles Dickens”P3. J. M. Dent and Sons LTD 1969.

[4]George Gissing “Charles Dickens, A Critical Study”.

[5]陈挺:《狄更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6]R・C泰利:《维多利亚时代的通俗小说1860-1880》,英国麦克米兰公司,1983。

[7]Anton Trollope “Autobiography” P219. Oxford Uni-versity 1980.

[8]Edmound Wilson “Dickens”: The Two Scrooges, 1960.

张国清:河北沧州师专英语系。

上一篇: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下一篇:茅盾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美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