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中:韧性是偷不走的财富

时间:2022-05-29 12:13:56

马志中:韧性是偷不走的财富

“明瞽涤心,患医所倚,道之所。”马志中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播种光明,让无数患者重拾视力,用眼睛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

“向下对折,抽象成深扎下去的根。

人似乎就该扎在土里。

你走着,命扎在根里,走多快都落不下它。”

这首题为《人字》的诗,就出自马志中之手。从辽西农村的赤脚医生,到登上国际顶级医学会议的讲台,无论何时,他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人生信条。

“把这事交给下一代,我觉得没面子”

黄斑变性,是一个曾经困扰着全世界的医学难题,也是当时西方国家老年视力的头号杀手。黄斑下及脉络膜手术,也被称为眼底外科手术的“”。

“我这个人秉性喜欢挑战,不是那么甘于现状。可能在我遗传的基因里面就带着这种东西,不愿意墨守陈规,不愿意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

正是这种叛逆的秉性,才让他有机会攻克这个难题。

当时很多人在做老年黄斑变性的相关研究。“当时很多人在做这个,因为属于老年医学,当时比较火,但我对这个不感兴趣。”不愿跟随潮流的马志中,一直潜心于研究他感兴趣的眼外伤工作中。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志中从一例特别严重的眼外伤病人中,得到了灵感。

“本来脉络膜是一层组织,那天一看,它竟然非常整齐地,从脉络膜中血管曾劈成了两半。”他马上联想到,老年黄斑变性其实可能是可以通过手术解决的:“既然自然可以劈开,那么它一定也可以应用到手术范畴。”

黄斑区是视网膜最关键的地方。“老年黄斑变性本身是RPE细胞的老化,如果我们用手术的方法替代它,从周边健康的上皮处取一块,将RPE细胞连同玻璃膜、视网膜一起移植到黄斑变性病人的黄斑上,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从解剖离体的眼球开始,一步步证实了他的想法,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马志中的这一革命性创新,获得了AAO(美国眼科年会)的高度肯定。在2007年的美国眼科年会上,他自主研发新型的手术方法被评为最佳论文奖。AAO对马志中的评价是:这项技术的设计和全新手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无疑属于原创性工作。

“在美国,最高的一个世界学术会议上被认可。宣布的那一刻,心里特别激动。这是我国眼科最新发展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成功展示和角逐。没有偷,没有抢,没有模仿,完全是自己的做法。”

问及登上领奖台时的感觉,马志中说,“我个人认为,这个事儿不能留给人家下一代。如果你在这一代还没有挤入人家的圈子,那就得等着下一代来做。我们中国人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有这么样的一个地位,也算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没白费,我们应该无愧于下一代了。如果说我们把这事再交给下一代,我觉得没面子,就算是躺到棺材里也还是有愧。”

迄今为止,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地让300多名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视力得到了恢复,其中不乏很多知名人士。

“如果总去捕捉萤火的光亮,就很难继续往北走”

马志中手里,还有一个世界之最。1998年,马志中创立了全国眼外伤玻璃体手术登记数据库,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眼外伤病人的数据库。积累了16年的这个数据库,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眼外伤病人尤其多,特别是在中国。换句话说,如果在这方面取得研究成果,那么最先获益的是中国的眼外伤患者。

“我们过去做眼球摘除,失明的眼球如何评价是个问题。眼球破了碎了就把眼球摘掉,太笼统。最终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只有没有光感的眼球才可以摘除。如果把过去这些该摘除眼球的病人拿出来,那么大约有四分之一是可以救的。也就是说,25%~30%的本来该摘除的眼球,就会保存下来。我们的这项工作成果和结论,在国际上也达成了共识,应该说对世界的眼外伤的救治常规或者说未来的卫生经济学有重要影响。”

每4个该摘除的眼睛,就有一个可以保下来。这又是一项对传统的颠覆。这个颠覆是里程碑式的。“这个进步走在世界的前列,具有更广泛的医学的大众健康的价值。由于中国眼外伤病人特别多,因此这项研究最先受益的,是我们中国人。”

2010年全美眼科年会上,马志中教授作为唯一一名中国眼科专家代表亚洲就眼外伤问题作专题演讲。

马志中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韧性很重要。

“你首先得认准一个事儿,这个事儿是对的,这是前提。人生事儿特别多,选几件重要的事去做。韧性本身是一种选择,是一种眼光。我觉得韧性是一点点不断积累出来的。认准了这个目标,必须意志坚定,排除其他干扰,才能把这个事坚持下来。如果突然旁边岔出来给你一个冲击,你是否能承受?而且生命中这种冲击会很大。我经常说一句话,如果经常捕捉萤火虫的光亮,就会忘了北斗星的方向。古语说,一而胜,二而衰,三而竭。如果第一次事把你的锐气打下来,削弱了一半,这一下子50%就没了。到第二次、第三次,基本上你这个心气儿就没了。所以,韧性很重要。”

“一个医生,干嘛非得把架子端的老高”

每天早上在北医三院眼科的121房间出门诊,是马志中保持的一个习惯。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马志中看到太多病人,“每次挂不上号,一等就是一个礼拜,尤其是特别困难、或者疾病特别重的人错过了治疗机会,其实是个很不忍的事。尤其像从外地来的,找不到你的话,等不起就走了,没找着大夫,第一是很失望,第二是耽误了看病机会。还有一些病人,在门诊后等完检查结果后,医院已经下班了。“一个医生就这么点儿本事,干嘛非得把架子端得老高,让病人找不到你。”

这样的感慨,可能也与马志中儿时的经历有关。马志中小时候,母亲得了肝硬化。那时每天去卫生院请大夫比较麻烦,“我外公是学医的,家里有一些医学书刊。我就自己学,摸索着给娘推葡萄糖,推药、针灸、注射。”后来,左邻右舍、几个村子互相之间都知道他愿意从医,就推荐他去当赤脚医生。当了两三年后,大学重新招生,他进了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才正式走上了眼科医生之路。母亲曾对他说:“你将来要是当了大夫,可千万别忘了咱们庄稼人看病的难处啊!”这沉甸甸的嘱托刻在马志中的心上,提醒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明瞽涤心,患医所倚,道之所。”这是马志中为医院眼科中心题的字。瞽,即为盲人的意思,治疗眼疾,洗刷心灵,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患者医生相互依靠,患者依托医生治病,医生通过患者可以成长。

眼睛是很精细的器官,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偏之毫厘,差之千里。马志中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技术做完黄斑变性手术后,感到的不是兴奋,而是担心:“这种手术这么复杂,能够持久吗,能够给病人带来益处吗?”

作为医生,什么样的情况都得承担。马志中总结自己的手术实践,说医生治病分三个层次。“你治好了病,病人很高兴,医生也很高兴。这是第一种情形。第二种,医生从医疗专业的角度来讲很满意,而病人心理满意度不高。比如我们做一个黄斑变性的手术,很多病人视力只能恢复到0.1。0.1的视力,在病人看起来是很可怜的。但其实如果给另外一个患者做一个视力恢复到1.2的近视手术,可能只花了5分钟,没什么技术含量。而从看不见到0.1,这里面包含了相当高的技术含金量,是毕终身的努力,才能有这么一个技术,而病人可能并没有太满意。第三种,是医生也不满意,患者也不满意。这种情况就是,很多非常严重的眼外伤病人,他挽救视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即使是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作为一个医生,作为一个光明的使者,也要尽自己的所有努力去做。但很有可能,病人一生都要在黑暗中度过。作为医生,什么样的情况都要学会承担。”

“韧性是偷不走和妒忌不了的财富”

如何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马志中认为,“就像母亲的一群孩子,每个孩子追求都不一样。我生下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喜欢上一件事,不大容易愿意放弃。我觉得做一个专业,有些建树,是和秉性相关的。追求和信仰,并不是一启发、一号召就能有的,秉性还挺重要的。”

马志中说,从学医、接触医这个行当开始到现在,是从医术往医道提高的过程。信念坚定了,自然而然地会耐得住寂寞,会一步步认真地走、不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坚持和韧性是很重要的。

“修医成道,实际是一种痴迷的过程。每天会有很多事情、很多念头进入你的脑海,要学会筛选,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做事情上,摒弃杂念。不光是为了挣饭碗,而是把看病当成一种兴趣。有时候别人看起来会觉得傻,但也正是这样的医生,才能把心和病人站在一起。没有鸿鹄之志,哪来的成就?就像郎朗,痴迷于钢琴,天天都会去弹。所谓修医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正派、明理、达人,是马志中在2014年北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代表导师对学生的寄语。“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正派肯定是人间正道,别去跟这个社会玩滑的,社会会认可你。所谓明理就是,一个人不明理的话,一辈子浑浑噩噩地做人,这辈子也没什么出息。”

“如果你们问我人生有无秘诀,我可以说,那就是韧性。韧性是高贵的品性,是被优化的克隆。没有宽容,没有豁达,不可能有韧性。知识、经验易得,唯有韧性难求。韧性是偷不走,和妒忌不了的财富。成功的人,什么都可以缺乏,唯独不能缺乏韧性。”

马志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1983年毕业于军医进修学院,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总医院眼科工作。历任任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常务副主任和主任。擅长:眼外伤、各类眼底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的治疗。

上一篇:情绪为何会自愈 下一篇:胃肠痉挛如何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