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吸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在颈部包块性质鉴别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28 11:09:47

针吸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在颈部包块性质鉴别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吸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颈部包块性质鉴别的意义。方法 对278例颈部包块(甲状腺肿大除外)患者行针吸取样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结果 278例颈部包块患者中, 属于淋巴结肿大的199例:慢性淋巴结炎118例, 增生性淋巴结炎26例, 急性淋巴结炎5例, 结核性淋巴结炎23例, 坏死性淋巴腺炎3例, 何杰金氏淋巴瘤3例,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4例, 转移癌14例, 增生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例;属于涎腺肿大的58例:急性涎腺炎10例, 慢性涎腺炎14例, 涎腺混合瘤17例, 恶性肿瘤3例, 涎腺囊肿5例, 腮裂囊肿9例;异位甲状腺3例;脂肪瘤4例;诊断不明14例。 结论 细针穿刺细胞形态学检查实用性较高、操作简便安全,能够为临床快速鉴别颈部包块病变性质提供可靠依据, 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针吸;涂片;颈部包块 ;细胞形态

颈部包块是外科就诊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采取何种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肿大包块的性质, 不当的治疗方式不仅会贻误诊疗时机而且还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应用细针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判断颈部包块肿大原因。本文对278例颈部包块患者进行细针吸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并对其肿大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确立合理的诊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2月~2012年12月278例门诊和住院的颈部包块患者, 男148例, 女130例, 年龄5~84岁。

1. 2 方法 选择颈部肿大包块, 用常规方法严格消毒, 用一次性10 ml塑料注射器, 左手固定肿物, 右手持针刺入皮内, 再穿入颈部肿大包块, 抽吸其细胞液、涂片, 用瑞-姬全显染色、晾干, 显微镜检查细胞成分及细胞形态特征。

2 结果

2. 1 淋巴结肿大的199例, 其中慢性淋巴结炎118例 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少数原、幼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增生性淋巴结炎26例: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原、幼淋巴细胞增多, 组织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增多。急性淋巴结炎5例:大量中性粒细胞及退化中性粒细胞。结核性淋巴结炎23例:镜下特征随疾病发展不同阶段而异, 早期应与慢性淋巴结炎相鉴别, 该期类上皮细胞增多, 随着病程发展坏死组织逐渐增多并可见郎罕氏细胞或抗酸杆菌。坏死性淋巴腺炎3例:淋巴细胞增生, 伴原、幼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增生, 局灶性坏死, 以找到特有浆细胞样单核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为特征。原发性肿瘤7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4例, 细胞形态学特征为, 淋巴结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3例均在80%以上, 瘤细胞弥散分布, 形态结构异常, 及异常核分裂;何杰金氏淋巴瘤3例:织细胞与淋巴细胞同时恶性增生, 伴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以找到典型的有诊断价值R-S细胞(里德-斯坦伯格细胞)、Hodgkins细胞(何杰金氏细胞)为诊断依据[1]。转移癌14例:淋巴结正常形态结构不同程度破坏, 癌细胞成堆或散在分布, 其大小形态、结构、核分裂均有明显恶性特征。增生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例: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组织细胞、浆细胞增多, 突出特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2. 2 涎腺肿大的58例, 其中急性涎腺炎6例 大量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及腺细胞。慢性涎腺炎7例:镜下可见较多成熟淋巴细胞, 散在组织细胞、浆细胞、腺细胞成片或散在分布。涎腺混合瘤12例:瘤细胞界限不清, 核小染色质浓密深染, 偶见单个小核仁胞浆量相对丰富, 在瘤细胞之间可见条状或片状猩红色黏液物质。恶性肿瘤3例, 其中腺样囊性癌2例:镜下突出特征为瘤细胞围绕大小不一球形鲜艳猩红色黏液物质;涎腺状腺癌1例: 整个涂片瘤细胞胞体巨大, 核染色质分布不均, 核仁明显, 细胞腺胞样或状排列。涎腺囊肿1例:镜下见较多角化上皮细胞和棘上皮细胞或胆固醇结晶。腮裂囊肿9例:涂片背景可见较多红细胞碎片, 并可见较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或组织细胞, 有时可见吞噬红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或伴有组织细胞增多。

2. 3 异位甲状腺3例 涂片可见较多片状或散在分布甲状腺细胞。

2. 4 脂肪瘤4例 镜下见大量脂肪细胞, 整个胞体由空泡组成。核浓染、无核仁, 涂片中可见大小不等脂肪滴空泡。

2. 5 诊断不明14例 穿刺深度或穿刺方位不够, 未穿到病理细胞成分及取材混血造成穿刺出细胞成分稀少;肿瘤呈纤维化、出血或坏死, 虽穿到病变组织细胞, 仍吸不出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成分;经验不足, 对某些病理细胞缺乏正确的认识。

3 讨论

淋巴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场所, 有过滤、增殖和免疫作用。正常人体浅表淋巴结很小, 即使体表淋巴结也不容易触摸到。常因各种炎症、原发或继发肿瘤肿大而表现出来, 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2]。本文研究的278例颈部包块患者中, 属于淋巴结肿大的最多, 占119例。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包括临近组织器官感染、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瘤(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等, 如结节病、窦性组织细胞增多症、血管滤泡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等。

颈部包块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涎腺肿大, 涎腺肿块发病率高 ,种类繁多 ,性质难以确定 ,诊断困难 ,且又不适宜做术前活组织检查 ,给治疗造成困难。利用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涎腺肿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3]。

另外, 在针吸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中, 除了要熟练掌握细胞形态结构特征外, 还要结合临床重要体征, 并配合细胞背景综合分析作出诊断[4], 不够典型的, 要跟踪随诊, 并做一些相关的检查, 最大程度为临床确立合理的诊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永才, 陈艳君, 何晓琳.淋巴结穿刺细胞检验诊断研究.中华诊断学杂志, 1994, 3(6):788-791.

[2] 王宏梅. 133例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分析.西部医学,2012, 24(7):1377.

[3] 田玉玲,李学玉,朱珊娄,等. 针吸穿刺细胞学检查在涎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4, 10(6):76.

[4] 凌泓, 沈坤炜, 沈镇宙. MR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2):113-114.

上一篇: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衰老因子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IDA—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疗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