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古镇的复兴现场

时间:2022-05-28 10:33:16

一座千年古镇的复兴现场

坐在嵩口镇政府被戏称为“灵堂”的食堂里,口里吃着美味的当地菜肴,每一口都兴趣盎然。目之所及,是打开联合为食堂所做的改造。暗红色木质结构打造的内部屋顶框架,一层层立着,暖色灯光从后漫出,一张张朱红的八仙桌,有序摆着。

这是台湾团队和当地文化理念碰撞的一个典型案例。这种碰撞也让普通的机关食堂生动万分。同样的设计,一方诠释为家的温暖,一方却天马行空地戏谑为灵堂,古镇规划的落地过程,少不得一出出精彩的对手戏。也正是这种裹挟着各方矛盾与合作的古镇复兴浪潮,让现在还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嵩口,更加有趣。

在到达嵩口后,我们并没有看到热烈讨论古镇复兴的画面。多年不遇的台风过境,三年一换的村落选举,都令镇政府的大小人员不得不早出晚归,古镇改造的节奏被迫慢了下来。镇政府被包围在新旧建筑中,门口就是一栋需要修缮的古宅院,没有围墙。镇长亲自设计改造的政府建筑立面工程,请来了当地木匠,为楼层走廊外墙,安上了木质结构的围栏,让新建筑与周边的古建,看起来更加融洽。在台湾团队空降嵩口给大家输送新理念之前,镇政府探索古镇的苗头已经自觉地燃起。

2008年,嵩口古镇被选上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让几乎没有财政收入的嵩口,着实亢奋了一把。当年推动这个项目的古镇书记张培奋,如今已经调往县里高就。据他回忆,他和团队成员连大年三十前后都在埋头收集资料、准备背水一战的时候,很多旁观者也在等着看他们笑话――嵩口穷,穷得满地都是古宅院,而富裕的地方早就盖起了水泥瓷砖的大楼房,这样的地方怎配去争取荣誉?然而出人意料地,偏偏就是这名不见经传的嵩口小镇,在材料送出的一周时间内,顺利入围,跌破了诸多看好戏人的眼镜。他们连资料准备和规划费的20万,都是借来的,这个结果令嵩口找到了自信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古镇旅游。

然而,嵩口并没有一举获得鲜花和掌声,接下来的日子似乎又沉寂了下去,没有随时更新的媒体宣传,没有配套的硬件设施,古建虽多,却在保护不善的情况下日渐衰败。兴奋过后,古镇人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柴米油盐上,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忙着田里的果园,期待的仍旧是李果生意。多年过去了,嵩口依旧没有等来蜂拥而至的人潮,还是过着没有财政收入的日子。2013年,嵩口终于迎来了拐点。

2014年,嵩口迎来了一批台湾的客人――打开联合团队。他们擅长让老建筑重获新生,也对古镇的旅游规划情有独钟。嵩口太需要这样的团队了,他们一拍即合。闽台乡村旅游实验基地、重点名镇名村示范镇、两岸共创、台湾规划团队落户古镇、刘国沧亲自指导、古镇复兴、农创……这样的标签越多越好,嵩口现象,像是被一根杠杆撬动了的雪球,越滚越大,惊动了一层层的政府机关,媒体们也开始对它青睐有加,它被看作一个典型的实验案例,引来了诸多围观者,“有的关注美丽乡村,有的关注古镇旅游,有的关注驻村干部,有的关注基层党建”,此刻,嵩口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镇长的客人们

没有围墙的镇政府里,镇长办公室的客人来来往往,食堂的八仙桌上,特色菜肴翻了一桌又一桌,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流水席,而我们也是这流水席上的过客。很少能看见这么忙碌的镇政府团队,从清华大学来嵩口体验基层生活的张华西,挂职镇长助理,他在第一周的周记里这样写道:“来嵩口镇7天,下村工作5次,陪同视察4次,大小会议8次,内容杂,时间紧。”

在我们采访期间,正好是村落换届选举,场面好似过大年,竞争更是出乎意料地激烈。候选人宗族间的票选争夺,社会力量的鼓动胁迫,金钱与人情的暧昧怂恿,这些无不在一个个小小的村落里交织迸发,镇政府团队们不得不场场压阵,必要时带上武装力量。说得文章,也要耍得“流氓”,基层工作者能文能武是基本的职业需求。而这一切之外,晚间还是铁打的古镇规划会议时间,“讨论设计、招商等事宜,广场布置、地面铺装、立面改造、店面承租模式、墟市摊车、牙医家(牙医的家为打开联合的改造项目之一)的器具等等,事无巨细。”

镇长鲍瑞坊就像一颗停不下来的陀螺,“被架起来了,没办法,只能往前冲”。

嵩口日渐热门,有时在短短的一周内,五批领导轮番袭来,镇长必须亲自接待。没人记得鲍瑞坊重复介绍了多少次,但每次都能感受到他对目前所做事业的亢奋,甚至可以说是“打鸡血”般的热情。没有比他更专业更有感染力的当地导游了。

傍晚,我们在食堂外等待镇长,紧挨着的空地上是一个小小的篮球场,镇长、干部,还有打开联合的工作人员,常在这里打篮球消食。他们大多数都住在镇政府的宿舍里,吃喝工作都在一起,周末才回家,很有年代感。被告知,镇长刚打完球洗澡去了,我们坐在空地旁的花圃边上等着。这个公共空间里,原来更多的是地方权力的象征,如今却成了一个大客厅。各个圈层在这里发声,输送理念,你来我往。当嵩口从一个政治成功的实验案例,变成一个颇具深度的社会话题时,古镇复兴已经不是嵩口镇自己的事情了,它更多被赋予了当代社会小城镇和农村生命复苏转型的意义。得到的关注越多,支持越多,压力也接踵而来。嵩口,被按在了必须成功的船上,掌舵者需要足够的机敏来应对一切赞誉和质疑。

鲍瑞坊洗完澡,在三楼的走廊上冲我们招招手,见面寒暄的那一刻,他穿着篮球运动服,神清气爽。在他向我们一行人再次介绍古镇规划和未来前景时,我们还是被触动了。“一千年的古镇,要靠一两年的时间就复兴,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古镇的活力重现不是三年规划就可以解决,此刻的圈层往来,至多是给予古镇一股复兴的爆发力。日后,在这里吃饭和打球的人,来这里高谈阔论、孜孜求教的人,应该是另外一种场景了。

在嵩口的台湾人

说起在嵩口的台湾人,本地民众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一定是“打开联合”。这个帮着政府一起规划嵩口未来的台湾团队,在他们眼里,既有距离,又很容易和他们扯上关系。满街都是台湾人规划的印记,他们的家,回家的路,以及照亮回家之路的路灯。

没有一个嵩口人,会像打开联合这个外地团队一样,对嵩口的地理和布局能了如指掌地划出一张清晰的图纸来。他们的规划方向,是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用八分的本地资源,辅以二分的外来资源”,用三年时间唤醒古镇的活力。

从2014年初进驻嵩口古镇开始,打开联合为嵩口带来了诸多话题热点,包括团队的负责人刘国沧,以及团队的大陆执行长邓海。他们的理念和标签,在古建改造和古镇规划中可算前沿,这正是镇政府所希望看到的。距离今年10月古镇对外试开街只有一个月时间,这是规划中的第一年目标,至今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等待着游客的见证。

打开联合办公和生活的地方,也在镇政府里,单独辟出一处二层的小楼,每个房间都署明自己的功能,负责设计的,负责业态招商的,还有一些嵩口本土成员,让团队更加接地气。他们的轨迹也都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去食堂吃饭,打球,加班。每天和镇政府的碰头会,是推进工作的必须动作,在经过一年多的争论、协商后,他们也不再是单纯的甲方乙方。鲍瑞坊坦言,对打开联合的期待,一是他们的话题度,二是他们的专业度。嵩口需要这样的杠杆来撬动。

翻阅厚重的一年工作总结,打开联合在嵩口所做的规划和政府推进的落实,都可以算是漂亮。嵩口目前只有2000万的项目资金,比起福州三坊七巷的几十亿来说,可谓九牛一毛,而这正是需要打开联合的巧劲运用。从规划核心游道开始,到辐射整个乡镇的“一核五片”,定型总体规划;从典型的古渡口区域,到龙口厝的鹤形路,选取了典型个案做突破;从路面改造到新旧建筑融合,整齐了街市面貌。目前,着力点正放在古镇的传统业态恢复上,打开联合统筹经营的“打开嵩口”空间,和“闽台交流中心”空间,也成为古镇商业运行的示范点。它们将不仅仅是咖啡屋和民宿,而是嵩口传统文化创意活化的现场,传统美食的再创造、老手艺人的作品展览,外来精英的创作空间,以及游客们体验嵩口生活的聚点。

台湾经验在嵩口的落地,并不是没有经历水土不服的时候,和政府团队的不协调时有发生,当地民众对规划和设计的不理解也是寻常反映。在我们初到古镇时,沿街的房屋立面设计改造已经完成,墙面统一成仿当地土墙的颜色,楼顶的墙面上贴上了嵩口特色的风火墙灰瓦,和古建保持一致。喜欢喜庆和明亮色泽的当地百姓,对此颇多微词,在经过镇政府的游说和理念阐释下,才逐渐接受现状,保留意见,“台湾人搞的这些我们看不懂”。而参与到项目中来的当地精英们,则更加能够承接台湾团队的改造理念,对“修旧如旧”感同身受。

尽管在民众的描述中,打开联合仍旧是“那些台湾人”,但他们在规划初期的深入调查和访谈,让他们逐渐成为嵩口的一份子。古镇是个很小的地域,我们到达的第一天,就已经有当地人冲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在这个人情为重的小镇里,他们也得到了熟人应有的礼遇。

盘算着未来的嵩口人

一场牵涉到嵩口人未来的大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那些能够参与其中的当地精英份子,正积极却也无不观望地加入进来,而还有大部分人,他们只能或是更喜欢用评头论足的架势,来表达对古镇未来的焦虑和希冀。

他们不理解台湾人的设计,他们对改造后建筑的实用性表示怀疑,他们害怕改变,却也盼着改变,无论如何,他们都正提着裤腿,随时准备在这一场大浪潮里,飞奔赶上,享受可能有的甜蜜果实。对于政府和台湾团队的一举一动,一点一点展开的变化,他们又希冀又警惕,他们正学着用舆论表达自己,参与到这场复兴中来,因为自己的出路,怎么可以完全交给“别人”去盘算呢?

我们入住的古镇旅店,正对着张元值袼艿幕返郝访妫旅店由居民楼改成。和来房间做卫生的当地人聊天,说到古镇的改造和经费不足的困难时,大姐激动了起来,她不相信政府会缺钱。大姐并没有参与古镇复兴的具体项目,这样强烈的质疑,也是改造路上旁观者们不可避免的一种声音。

此行我们拜访了不少老手工艺人,他们被政府和打开联合团队重视,并作为刺激古镇传统产业的一个典型。和普通的民众不同,他们享受到了政策的照拂,在规划之内,并有实现事业飞跃的可能。他们的心态多数是观望,谨慎地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并务实地依旧忙碌自己的生计。虽然有时候不能够完全理解“创意文化”可能带来的动力,竹编老艺人林登炎还是尝试地从外面批发来一些小玩意,木质挖土机音乐盒、木头手枪玩具、小椅子小桌子……在自己编竹艺作品的工作间门口,用木架子摆放起来,遇到有自驾游玩的游客驻足,就去演示一番,并不卖力推销。在被灌输“文创”的理念下,他用自己的方法来检验,看似捎带手的举动,也让我们察觉到他对古镇发展寄托的一点希望。“福州那边的老艺人每个月都有补贴的,这个我们也想争取争取。”当谈到打开联合将尝试为他在“打开嵩口”举办一场展览时,林师傅更关注的是便于理解的“现实的帮助”。

即便是观望,内心的些许骚动,日后也都可能变成促进古镇发展的动力。龙口古厝和它的鹤形路,被当作古镇旅游的重点项目,龙口古厝的古民居理事会自然对古镇的前景更加关注。理事会会长郑瑞文,在镇上做了几十年的电影放映员,多年前看到老宅的破败,甚是心痛。利用上山下乡放映的时间,他断断续续联络了散落在外的宗亲,商议老宅修缮事宜,终于在2013年,得偿所愿。他被当作古民居理事会的代表,被我们的带路人爱梅约在了镇政府的食堂里,边吃边聊。他热情而详尽地为我们解释理事会的运作程序,并相约明天带我们好好逛逛龙口厝。第二天,我们赶圩回来,如约前往。郑瑞文把我们带到了他侄子的木质工艺品店里。店里泡茶的还有侄子的朋友,他们都是看到嵩口的机会后,决定尝试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店里摆放着龙口厝设计图案的木筷礼盒,在今年的厦门旅游博览会上也曾作为嵩口特色伴手礼展示。他们的心态很好,不激进,做好了先不赚钱的准备,“就是等等看,有没有发展的机会,平时没生意,就当作办公室,朋友们来了喝喝茶,聊聊天。”侄子本就在嵩口经营着木制工艺品加工,嵩口的旅游发展可能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好机遇,同时也可能为宗族的影响力加分,他表现出了值得赞许的耐心。

古镇需要更多这样的“创客”,鲍瑞坊和打开联合也一直努力吸引这样的个体来到嵩口。“打开嵩口”里的店长和面包师都是返乡青年,参与改造的本土木匠张立瞬,接手圩市摊车订单的本土木匠林立陆,他们作为老手工艺人也承载着传统业态重现活力的希望。在嵩口整理整顿的现状下,保持耐心和务实,是嵩口人对古镇的最大助力。

上一篇:机器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下一篇:再度吃香的传统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