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2-05-28 06:09:47

努力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是全区上下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地审视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从全国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看内蒙古,从东西部对比看内蒙古。从国际区域分工合作看内蒙古。正确认识制约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因素,全面分析、冷静对待。趋利避害,促进问题的解决,使经济肌体血脉畅通,发展航船乘风破浪加速前进,实现自治区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先行者的现代化之路。

一、当前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呼包鄂地区遥遥领先蒙东和蒙西地区,占全区比重最大。特别是呼包鄂地区在经济总量、经济效益、消费规模、投资规模、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呼包鄂地区GDP总量达到2710.2亿元,占全区12个盟市合计的53.2%,人均GDP达到41430元。分别比蒙东和蒙西地区高出2.36倍和1.36倍;二、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95.2%,分别比蒙东和蒙西地区高出18.9和1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3.11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56%,分别比蒙东和蒙西地区高出74.4%和3.6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86.5亿元,占全区49.5%,分别比蒙东和蒙西地区高出62.4%和2.03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 5.33亿元,占全区的46.6%,分别比蒙东和蒙西地区高出1.13倍和3.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96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938元,分别比蒙东和蒙西地区高出5737元和486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16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974元,分别比蒙东和蒙西地区高出1986元和1442元。

(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尽管我区近几年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差别明显扩大。2006年,我区城市经济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7%。城镇人口占全区的48.6%,分别比2002年提高4.5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2元,两者之间差距由2002年的3965元扩大到701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8898元,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2852元,两者之间差距由2002年的3493元扩大到6046元;城市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8张,农村牧区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仅达到24张,两者相差1倍。农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村牧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20.11平方米,不仅低于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45平方米,而且也比全国农村牧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少10.54平方米,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29位。农村电话用户112.8万户,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24位。

(三)“三化”进程发展不平衡

自治区七次党代会提出朝着“三化”互动方向发展,“三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到2006年底,全区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8.6%,但是仍有5个盟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赤峰、通辽、乌兰察布、兴安盟4个盟市城镇化率甚至不足40%。

(四)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首先,从三大需求看,投资拉动大。消费和外需拉动较小。在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16.3%,消费的拉动为10%,外需(净流出)对经济的拉动为9.2%。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看,近几年连续下滑,2006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即消费率)由2002年的58.5%降至2006年的43.7%,降低14.8个百分点。其次,从三次产业看,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拉动明显,而一、三产业拉动相对较小。2006年,我区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62.4%、33.1%,其中工业的贡献率为56.6%。在全区GDP年均增长1817%中,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0.8、1117和6.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10.4个百分点。2006年我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20位;我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5个百分点。第三,从产业形态上看,传统产业占据主导,新兴产业比例偏小,原材料和基础产业比重大,而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R&D经费投入过低,投资结构失调。“十五”以来,虽然全区科技经费支出额逐年增加,但总量仍然不足。R&D经费占GDP比重也比较低。2006年全国R&D经费占GDP比重为1.42%。而我区仅为0.3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人力资源匮乏。我区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还不够明显,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领军人物更为稀缺。三是产学研合作亟待加强。近年来,虽然全区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不断增加,但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仅为3.3%,低于全国512%平均水平;我区实验发展研究占R&D经费比重为74%,低于全国78%。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在全区高技术产品制造中,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真正自己能够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不多,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结构不合理。五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全区只有86个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了自主创新活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覆盖面仅为3.8%,低于全国6.1%的平均水平。作为我区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其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也只有13.6%,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普遍行为。目前我区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6_8%,而国外一些与之相当的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投入已占到销售额的30%左右。

(六)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

2006年,我区外贸出口总额为59.47亿美元,对外依存度为9.7%,比2002年降低3.1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对外依存度由2002年的42.7%提高到2006年的66.9%。进出口商品结构还不尽合理,表现在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而加工贸易比重偏小。2006年,我区进出口商品中来自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52%,而来自加工贸易比重仅为5.9%。与全国相比。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为42.6%,而来自加

工贸易比重为47.3%。截至2006年,我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居第23位,其中出口总额居第25位,在西部分别居第5位和第7位。这也是我区外需在GDP中的贡献率不足的重要原因。

(七)就业压力比较大

“十五”时期我区就业状况稳定,但就业压力仍在不断增大。一方面。新生劳动力增加较多,加上由于近几年全区投资增长较快外来劳动力不断涌入,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不相配。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目前,全区劳动年龄总人口中。受过小学和初中教育的仍占主体,比重分别为27%和39%;受过大专以上和高中及中专教育的文化人口比重只有5%和18%。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

(一)经济结构调整缓慢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产业结构演进程度相对较慢。目前,东部地区发达省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大多降至10%以下,如江苏为7.2%、浙江为5.9%、广东为6.1%、山东为9.8%,而内蒙古仍高达13.6%。特别是内蒙古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工业的产业层次不高,地区工业经济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较严重。从主要行业看,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

当前内蒙古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需求的拉动,经济增长如果长期过度依赖投资,结果会造成生产能力放空,银行呆坏账增多等问题。目前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同真正意义上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形成较大的反差。

(二)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弱小是导致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区服务业整体水平还不高。首先是规模小、比重偏低,在西部地区我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高于新疆、青海和陕西三个省区。其次是结构不合理。我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产业占GDP比重的22%,这一比例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而我区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合计仅占GDP比重的9.5%。三是服务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发展机制不够灵活,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实力弱,对经济发展的拉力不大。目前。在内蒙古工业中国有经济占据着较大比例。非国有经济比例相对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科技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内蒙古经济一直受科技进步缓慢、科技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的严重制约,突出表现用于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R&D)经费支出过低。据200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结果显示,内蒙古R&D经费支出16.5亿元,R&D占GDP的比重0.34%。分别居全国第25位和第28位。内蒙古地方财政用科技拨款为7.9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97%,分别居全国的第22位和第24位。

(四)财政收支困难严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内蒙古这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增长速度,并不完全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诸如非税收入等超常规增长因素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2007年头8个月,我区包括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在内的非税收收入中的专项收入同比增长80.8%,高于财政总收入增长41.5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范围过大,包揽过多,基本上不属于公共财政开支范围的企业亏损补贴、价格补贴仍然占用着大量财力,而本应由财政供给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其它公共性支出难以保证,影响了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支出管理方式落后,资金使用效益低。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预算执行人为因素和随意性较大,难以对支出形成有效约束;“车、话、会”等支出居高不下,至今缺乏有效的控制办法:政府采购尚未完全市场化,采购成本比较大。

(五)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短缺是竞争力乏力的决定性因素

长期以来,内蒙古未能及时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努力开发人才资源、知识资源,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造成企业家稀缺,科研和商务人才严重不足,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工人短缺。全区专业人员队伍层次明显偏低,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较弱。

三、实现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求更全面更协调更快的发展

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把服从宏观经济调控与发展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协调好各种比例关系。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克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真正把着力点放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优化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上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有竞争力、经济效益看好的第三产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积极引进大企业。加快自治区重点第三产业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的建设。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二是加快非公有制第三产业发展。要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服务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向内地结构性转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的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整城镇规模结构。应突出发展大中城市,通过扩张城市经济规模,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全区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资源和环境的空间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资源的不再生性。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在节约资源、寻求替代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抓好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的产业升级及行业节能、节水等技术改造,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四)加强宏观引导,树立新的经济对外开放理念

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通过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提高

与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扩大对俄蒙贸易,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实现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实现技术与国际的零距离接触,促进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要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人才招商、项目招商和环境招商,开辟招商引资新路子;不断拓宽引进外资的新领域。高度重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科学论证项目的市场、技术,赢利的可持续性和投资的可持续性。要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出口创汇型产业,提高这些领域利用外资的比重。积极引导外资向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

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六)以提高人民生活为重点,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应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在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增加农牧民就业机会。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对农牧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牧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着力提高农牧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同时,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密切关注保护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重视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逐步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大力推行灵活就业方式,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在就业形式上。鼓励实行临时性、阶段性、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制度。同时,重点加强对他们在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监督,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把培养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红线” 下一篇:中国经济增长走势分析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