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慈善价值初探

时间:2022-05-28 04:03:29

转型期慈善价值初探

中国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方面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多元化的利益主体间矛盾冲突逐渐加大,利益群体被重新划分的后果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了弱势群体的大量涌现。而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却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此时,慈善在推动与世界接轨中的价值体现成为一种必要的可能,也可以说,发展慈善事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更加强调对人自身的本质属性的尊重使慈善成为这一时期重要任务的合理理由。如今,慈善不仅仅属于道德范畴的个体行为,它已发展成为一项国际型公益事业。

慈善的性质与功能

慈善,是指源于人们内心的慈悲心理,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而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则应该是一种不附加任何要求的施舍。这个施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个社会福利资源的再分配过程,通过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我国的慈善事业历史发展久远,其深厚的慈善内涵是由我国丰厚的文化酝酿而成,慈善事业中的自主、互助和自愿精神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对慈善事业在今天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慈善不仅是一种道德伦理范畴的善心、善念、善行,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慈善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反映人们建立在仁慈的基础之上的那种慷慨之情,从而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这种自觉自愿的互助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和一种心态的体现。慈善不仅仅是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也不仅仅只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它是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慈善既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也是每一个公民主体的责任,慈善行为是道德与责任的统一,是爱心的外在表现。此外,慈善的谛义不仅在于善待他人和社会,同时也要深切地关注和善待大自然;要具有同情、怜悯、仁爱和博爱之心。

从以上所提及,我们知道慈善是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和道义的自觉行为,其行为的性质是利他的,且带有浓厚的公平正义色彩,它是施助者心中善心和善念的自然流露,也是施助者道德提升的具体表现。对于每一个想要付出爱心的人都能够通过慈善的方式达到助人助己的目的。此外,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慈善文化理念的发扬和意识普及,以及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慈善在转型期发展的根源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已普遍得到提高,但是,一个问题油然而生,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还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呢?

第一,社会存在着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虽然产生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原因,因社会经济制度不同而有根本区别,但只要存在分配不均,就需要发展慈善事业。总体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分配不均,贫富差别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年来,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仍然会产生贫困和不平等,随着贫富差别正在迅速扩大,城乡居民之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人员收入差距的增大都是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正因为贫富差别在这个时期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发展慈善事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给发展慈善事业带来了不容迟缓的后挫力,使国民收入通过慈善实现第三次分配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弱势群体的存在。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使社会中总是存在着一部分需要给予特殊关怀和照顾的人群。即便在富裕程度较高的社会中,也依然犹存着贫困的角落。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不断,每年约有几百万人口受害。这类不幸和可怜的弱势群体,他们是慈善事业的主要帮助对象和受助者,需要社会公众对他们奉献一片爱心。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呼唤发展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决不只是停留在物质上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优良的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物质利益的追求被提到显著的地位,正义与利益似乎出现了对立化,各种形色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层出不穷,社会中互助互爱的意识逐渐淡化,腐败现象的盛行,导致了公民道德水准的急剧下降。面对这些道德的沦丧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代价,我们不由觉得心寒而自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同等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的建设。因此,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时,倡导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对于净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扭曲的人际关系也起到了调整和扭转的作用,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型伦理道德的建设。慈善本身就带有对消极和靡腐现象的否定批判意味,因此,慈善在这个阶段的出现有了极深刻的根源意义。

鉴于上述三点,在我国在社会主义的转型期,慈善事业在社会中的呼求声日渐升高。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在大力发挥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搞好慈善事业仍有其客观必要性。

慈善对于社会的价值体现

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而慈善在这时期也真正发挥了应有的社会价值。

一、符合转型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慈善事业与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致性,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而此时所倡导的慈善使之能够更高效的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支持社会的效益与公平,满足了这种新体制的实际需要,与新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达到了一致性。另外,慈善事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拉动、就业推动中的作用有很大的潜力。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慈善事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动员社会群体力量,以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和服务等方式,实施社会救助来增进社会福利。其涉及面广泛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解决了许多政府难以顾及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运作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阻力,从而会导致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风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发展。单纯靠政府利用社会财富来进行第二次分配,把以税收形式获得的财富,用社会救济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形式发放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方式过于单一,其覆盖面也是非常有限的。而慈善行为作为一种民间的互助行为,由社会团体和成员自发组织并参与其中,对社会上不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救济和扶持,使他们的生活困难能够被解决,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这种行为是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重要补充,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慈善事业是一支行之有效的补充力量,有利于保障这些风险中受害的人群在遇到特定风险后仍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无疑,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发展慈善事业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近些年,我们这个社会呈现出一片道德滑坡的景象,其个案屡见不鲜,诚信的缺失、人心的冷漠使这个社会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与活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努力营造一个真诚、友爱、互助、和谐的社会关系,大力培育拥有扶贫济困之心的有识之士。而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实践形式,它倡导人们把爱普及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从“爱”与“责任”的角度培养人们的善良意识,引导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把慈善事业作为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载体和基点,可以逐步培育人们优良的理想道德情操。

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慈悲”和“仁爱”意境也有了新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形成互助互爱,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在慈善事业中,通过社会互助的情感交流,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共同理想,结合为一个共同体以相互支持和帮助。通过慈善活动,促使公民能够采取多种形式来施善和慈济,这样一来,大大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且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继而,在社会中掀起的一股文明新风尚,为新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打下了基础,并且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这个社会的健康向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对各类群体组织共同参与到社会进步的新人文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满足公民精神提升的需要。慈善是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的“助推器”。无论是慈善的定义中,还是慈善的社会实践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样一层心境:慈善,其实是高度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提倡公民发挥“乐善好施”的美德, 施助者在通过捐赠或做义工等形式来为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奉献自己的力量时,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帮助了他人,使受助者的心灵得到抚慰,而且还满足了自己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使施助者自我人生价值和人格得到提升,实现了道德和内心精神的升华,从而真正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这是人们之间爱心和真情的传递,也是从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孕育而生的。慈善为公民充实精神、陶冶心灵、提升自我提供了契机;同时,受助者人格尊严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营造了“与人为善,善与人同”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促进社会阶层互动团结的需要。慈善组织和慈善机构通过募捐和倡导社会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方式,将民间散存的人、财、物等资源聚集整合起来,通过重新组合分配到社会上最需要救济的地方,使这些资源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放到需要救助者的手中。这样以来,财富便能实现从高度集中地区流向高度稀缺地区,从相对富裕地区流向贫穷落后地区,使这些社会资源能够在安老助孤、济贫救弱、赈灾抚慰等慈善活动中充分地利用,从而实现了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行善之时,施善者不仅力竭帮助人们摆脱物质上上困境,而且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困境,重视受助者的发展,即立足于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和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无形间,慈善成为促进社会安定与团结的纽带,使施善者与受助者之间拥有更强烈的团结力量。

慈善,通过特殊的社会影响和号召力, 使社会成员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有了落脚点,体现出慈善所蕴含的社会团结的伦理道德。慈善文化所传播的信息对民众也起到了教化作用,具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对慈善发展道路的展望

中国的慈善事业的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慈善捐赠上的诚信和缺位问题,慈善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慈善捐赠制度的不健全,慈善文化教育缺失,公众慈善观念落后以及社会慈善氛围不浓厚,法律在慈善捐赠的监督管理上存在欠缺等问题。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慈善事业还需要慈善组织和机构以及全社会公众的不懈努力。

大力弘扬扶弱济贫的社会风尚,普及慈善意识教育,要大力宣传现代慈善理念,表彰从事慈善事业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全面落实慈善捐助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和活动的积极性。搭建慈善救助和信息服务平台,使慈善组织间不断加强信息的交流,增进相互间的协作与支持。严格规范各类慈善组织的募捐行为,不断完善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发展格局和协调机制。加强慈善的专业化和法制化建设,并且充分运用法治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从而提高慈善捐助信息的透明度。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严格的慈善行业自律机制,提高慈善机构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建立一个透明、高效美好的慈善世界,使之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参与,让慈善行为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中形成和谐向善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工会工作 第22期 下一篇:消费者性别对低碳消费意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