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时间:2022-05-28 03:41:14

试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课堂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99-0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课堂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评价,又如何才能适合学生特点、学科需要呢?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有两种极端现象依然存在:第一种是狭隘的消极评价,即教师无视学生鲜活真实的生命形态,对偏离预设轨道的课堂生成一律予以无情地放逐。教师往往轻率下结论,有时学生并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就加以否定,有时学生说得不够全面到位教师也不再启发点拨,而是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或对他们的想法置之不理。第二种是放纵的积极评价,即教师无原则地包容有源于学生的课堂信息,以过分的手段予以夸张的肯定,就自称是“以生为本”。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老师们经常给予的评价是:“说得很好”、“想得不错”、“画得很棒”;教师的评价语言、动作机械单调,每个学生发言都是这样的评价。到底又好在哪?棒在哪?发言的学生弄不明白,其余的学生也不服气。这样的评价是毫无意义的。

除此以外,针对学生的美术作业,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凭主观印象匆匆判个“A”、“B”、“C”等级。偶尔指出几个画得好的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学顿感失落。这样一来很多的学生就会觉得美术课没什么意思,学来学去差不多,有我没我都一样。学生们兴趣大减。还会产生厌学的情况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并不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差,也不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而是教师运用了单调的“一人评价、一次评价、一个标准评价”的原则。

如何实施课堂评价,才能激励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细化的实施建议。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激励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中国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既定划一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者加工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味,以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来实施美术课堂中的评价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多去尝试变换多种激励性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1.分层评价法

新课程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需求、爱好、发展速度和发展轨迹,发展的目标具有一定的个体性。所以教师们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依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正确判断其发展潜力和方向,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尝试采用分层评价,效果会较好:对优等生的见解独到,运用“标新式”评价,表扬他“有新意”;对中等生的一般见解,运用“肯定式”评价,鼓励他“解答正确”;对学困生的见解有误,运用“移情式”评价,以赞许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亲切的动作,传递“你有进步”的信息,多用大拇指,少用小拇指,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断前进。

2.自主评价法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往往爱把自己的情感、认识毫不保留地倾泻于纸上,有时老师们不一定能看懂、理解他们的作品,甚至无法评高低。所以,练习完成后老师们可让学生把作品张贴在作业展示台上,然后提出“三个问题”:(1)“你觉得谁的作品最吸引你?为什么?”(2)“你是怎么想才画出来的?”(3)“你觉得今天有了哪些收获?”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做老师,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第二个问题是提供给相对“差”的学生,让他进行自我评价,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样去表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便教师能够了解他绘画时的心理过程,使作品的客观评价阐发出深刻的内涵,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定基础)。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小结和行为反思,大都指向能力与情感,如:认真听讲、积极与他人合作、发言有创意、工具准备齐全等。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可认识自己的价值。这样就减少了我们美术评价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有了一定的指向性。

3.学生互评

课堂行要想将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就要给他们自己充分的空间。学生相互评价作品,给好友指出作品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有助于自身的提高。作业完成后我首先让学生互评,请学生谈谈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对作品有什么看法体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自由发表时其他同学作品的认识与感受,并从画面效果、造型能力,表现技巧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主动位置。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热情高涨,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最后教师评价,对学生创造成果进行积极多侧面的评价,从中发现创新点、独特点、闪光点,使学生愉快地品味成功的果实,体验程度不一的成就感,这不仅是检验教学实效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个人价值是否得到承认的重要问题。

4.符号评价法

曾经也征求学生意见:“你们愿意老师用什么方法来批改美术作业?”讨论后达成协议:采用特定的符号进行暗示(如:代表颜色,代表构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画面的背面画上色彩或构图符号,标明满意、较满意、不够满意等,一次评价不满意还可取回再修改再评价。这种动态式的作业批改方法,注重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做作业的热情高涨,经常有学生找老师对作业进行多次批改。

5.评语评价法

如果说符号是评价的一种手段,那么评语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期末综合评定学生作业时,老师们可采取评语与学生学习感受有机结合的方法,老师的评语则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一种肯定和总结;学生的学习感受是对个人阶段性学习的回顾与希望,也是对老师教学的一种要求和检验。

6.实物评价法

当一种评价方式实行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往往会失去刚开始的热情,使评价失去吸引力。所以,作为师者,就必须要及时更换评价方式,以适应儿童好奇、喜欢新事物的心理,再次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时“优”、“良”等级制符号用多了,学生对此会麻木。于是,在作业的评价上可换用实物来展示评价。可以用印章和一些剪、画出来的小东西来表示,如:印朵小红花表示你的画真美,粘个大拇指表示你真棒,画面飘拂的小红旗表示你要加油。夸张、有趣的实物,不仅学生看着喜爱,而且还体现了美术课的特点。有时还可贴学生中流行的一些小饰物。这样一来,学生不分上下,比以往学得更有兴趣,画得更加认真了。

当然,实施任何形式的评价方式,都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方面,达到理想化的层面,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完善。但只要我们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新课程改革精神来做,我们的美术评价就能健康地引导人,完美人,成就人。让我们大胆尝试各种评价方法,力争在美术课堂中教得生动、学得主动、练得灵动、评得感动吧。

上一篇:探析高校体育课中体育游戏的运用 下一篇:从文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动因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