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百姓时评”

时间:2022-05-28 03:09:46

近年来,全国的党报、党刊、晚报、都市报和行业报刊纷纷开辟了时评专版、专栏。

但是,渐渐地读者发现,时评在繁荣昌盛的同时,时评作者越来越“脑残”,时评越来越与百姓疏远,越来越让人难懂,越来越“不好看”。去年,《钱江晚报》办了一个“老百姓时评”的专版,一时间许多读者纷纷下载互相传阅,拍手叫好。

“老百姓时评”应该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体来说,要多些“草根型”,少些“理论型”。从目前的时评队伍来看,“专家学者型”的时评人,大都是从理论的高度,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阐述,尤其是从自身的专业研究高度评述时事。所以有着浓厚的理论色彩,与百姓阅读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媒体评论型”的作者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这些时评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似“评论”而“平论”,口号味浓,大道理多,百姓情结不足;“时评型”出手速度之快,让其他时评人无法比拟。虽然与草根阶层有共同语言,但往往“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命中率和“杀伤力”不高。“业余爱好型”时评作者,大都生活在基层,贴近百姓,但思维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站得不够“高”,语言虽犀利,但往往说话“冒黑烟”,缺乏理性的分析。即使从中找出“闪光的语言”,往往只能是一句话时评,份量不足,价值不高。

要少讲“黑话”,多讲“白话”。最近有一作家参加一个研讨会,会上那些“高人”满嘴的“解构”、“视域”、“维度”、“张力”……类似的“黑话”在时下的时评中随处可见。诸如“整分合大背景下扩张理念凸显精神平瘠”时评标题,犹如现代天书,让人望而生畏。写时评是让看的,恰当新颖的词句,是构成文章“新”意的因素之一。有学问、有见识的人做文章,决不会排斥从国内外汲取新颖、科学、有生命的词句,但并非玄而又玄,生编硬套的词句就新颖。唐代诗人杜牧云:“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又说:“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时评中的“黑话”“天书”,大约是想显示其超凡的妙笔,以大家看不懂为深刻与新颖。

要少议“热点”,多评“冷门”。时评作为时事评论,当然要关注人们所关心的热点、焦点话题。“热门”是大事,具有“轰动效应”,这是时评的好题材。可是有些“热点”纯粹是“猎奇”“搞怪”。像“颠倒歌”里一样的“人咬狗”之类新闻,并没有多少评论价值。评论当然既要当“报喜鸟”,又要当“乌鸦嘴”,但却不是“张家短、李家长、隔壁的王五偷婆娘”的长舌妇,有无必要都喜欢去“捣牙。”时评当关注国家大事和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小事。群众的生产生活,油盐柴米酱醋茶之类“冷门”都是百姓的“大事”。当年,“大白菜”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至今人们记忆犹新,这看起来是“冷门”,但却是关系到民生民计的大事。时评应该多多关注牵涉百姓利益的“冷门”。

上一篇:表达 第3期 下一篇:他乡“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