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养生有智慧等

时间:2022-05-28 02:24:21

罗素养生有智慧等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生于1872年,逝于1970年,享年98岁。由于他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主张和平主义,并且精通养生之道,尤能予人以启迪。

罗素认为,一个人首先必须对生活充满兴趣,即使到了晚年,也不能放弃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保持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树立自己的生活目标,这有利于长寿。英国有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在这群人中,有60%的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被定为A组;有5%的人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被定为B组;还有35%的人对有没有生活目标不确定,被定为C组。结果,7年过去后,B组中有3000人病死或者自杀,比A组足足高了1倍,而B组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比A组多了1倍。这是做人要树立生活目标的最好证明。

其次,罗素提出老年人应注意做到两个“避免”――避免过多的回忆、避免插手年轻人的事情,不管以往吉凶祸福如何,凡过去了的事就让它过去,应当瞄准未来,设想今后应当干些什么事、如何圆满地去完成它。老年人不可这样想:“我过去那么有活力,而现在……”这种前后对比是消极的,只能使人精神老化,故应尽量避免。有的老年人总爱唠叨不休,干预儿子、媳妇乃至孙子的事,许多家庭矛盾便由此产生,结果子女不高兴,老人也不愉快。对此,罗素指出:“孩子一旦成人,即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仍像他们幼时那样对他们感兴趣,插手他们的每一件事,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儿孙的事,让儿孙自己去干,即使他们处理不当,也只提醒一下,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既有利于儿孙的成长,又有利于老人自身的健康。

第三,老人应当豁达地看待生死问题,克服怕死思想。克服怕死念头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关心更多的事情,多考虑那些个人以外的事情,逐渐使自己的兴趣变得广泛,把人生看成河流一样,历行千里最后归入大海,没有任何界线。这样,你就会感到与整个自然界共存了……如果能这样看待自己的生命,怎会苦于怕死的折磨呢?人们学会了忘记过去,乐观对待未来,就会有幸福的人生、长寿的生命。

白居易:适时即为好

赵亚兴

同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享年75岁,刘禹锡享年71岁,李白与王维60岁,其余都在50岁左右。白居易作为那个年代诗人中的冠军,其长寿与他豁达大度的心胸、开朗乐观的天性、通晓人生哲理的睿智息息相关。

白居易的字就叫乐天,他在《少年问》一诗中说:“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怎么才能做到“乐天”、愁少乐多呢?他在《逸老》一诗中也给我们作了说明:“白日下驳驳,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

“适时即为好”,是指适合时宜,适应自然规律,乐天知命,修身养性。白居易进入老年之后,深知生命的衰老是客观的必然,要乐观地接纳它,主动地适应它。“劳我以少壮,逸我以衰老”,顺应老年,安逸老年,才能延年益寿;害怕衰老,忧虑晚年,或许会加速衰老。他在《自觉二首》中说得更直接:“畏老老转逼,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白居易退休后俸禄减半,亲友为之感到惋惜,他却十分达观地说:“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七十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弹。生死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生死都不放在心上,此时又可游春、又可坐禅享受老年的乐趣,怎么会为少了一点俸禄而惋惜而忧心忡忡呢?

上了年纪,不免衰弱生病,白居易的态度是顺其自然、豁达乐观。他在《枕上作》中说得颇为达观:“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64岁时,他在《览镜喜老》一诗中写道:“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赢。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谁人知。笑罢乃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他认为老是生活的积累,生活既然可恋、可爱,就当珍视衰老,用更多的时间充分享受老年的快乐。

适时即为好,这是人到老年积极的人生态度。白居易步入晚年,适时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乐趣,用做诗、弹琴、养花、饮酒来陶冶性灵,譬如“人生七十稀,我年幸过之。百事尽除去,尚余酒与诗”(《闲吟赠同老者》),“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以待花”(《种桃杏》)。

白居易老得优雅,老得充实,老得心安,益寿延年,尽享老年的快乐。这,给我们无尽的启迪,很值得我们去效仿。

上一篇:杨绛:身心纯净能养生等 下一篇:国医大师李济仁:调理五脏可养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