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民众参与及文化认同研究

时间:2022-05-28 06:07:19

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民众参与及文化认同研究

摘 要: “社火”是春节期间汉民族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对维系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聚合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的社火艺术有旺火、抬阁、耍龙、高跷、旱船、跑驴、车队、大头娃娃、秧歌等基本形式,对这一地区的“社火”艺术进行细致深入的社会学考察,深入挖掘这一艺术形式独有的文化内涵、民众参与程度及文化认同就变得势在必行,对保护与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火艺术 文化内涵 民众参与 文化认同

“社火”,亦称“射虎”,是春节期间汉民族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最初源于人们对土神与火神的信仰、祭祀与崇拜。随着岁月流逝,这种活动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1],其活动性质由神圣的祭祀活动已演变成了节庆的娱乐祈福活动。目前,怀仁县的社火艺术因具有很强的地方民俗文化特征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社火活动在当代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形式

怀仁县的社火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祈福类活动旺火、耍龙,阁跷类活动抬阁、高跷,秧歌类活动踢鼓秧歌、大头娃娃,车船轿类活动旱船、跑驴、车队,等等,这些社火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一)祈福类活动

1.怀仁旺火。“旺火”俗称“火龙(笼)”,最早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除夕时为了驱赶“年”这个怪物而用木材制成的篝火,到宋代时人们用煤炭取代了木材,有了现在旺火的雏形。垒旺火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广泛分布于山西全境,而晋北地区尤其是怀仁县的旺火最为讲究。怀仁旺火高、大、旺,在山西旺火中独领,被称为“中华一绝”。怀仁旺火形式因场合的不同而有细微差别。过大年的旺火最多,每家一个,人们期盼旺气冲天,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财源广进;元宵节的旺火最大,一个旺火要用十几吨、几十吨炭,人们还要正转三圈、反转三圈,转旺火的人们形成一个巨大的人流漩涡,大家都希望家人团圆、幸福美满;红白喜事垒旺火,红事在白天垒旺火寓意着小两口新成立的家庭往后的日子能够过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而白事在晚上垒旺火一是为了取暖,二是为了辟邪。可见,旺火在怀仁人的心目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我们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追求,更表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耍龙。“耍龙”俗称“舞龙灯”,最初源于农业社会祭天求雨的活动,至今仍以各种独特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怀仁当地人们用竹篾、铁丝、木棍、黄色与红色等绸缎扎成形象逼真的龙灯。耍龙表演时,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当年男子充当,双手把持龙头,随着前面武生手中的彩珠,飞腾跳跃,嬉戏玩耍,龙身则由十来个精壮汉子,撑持木棍,高举龙灯,配合默契,紧随龙头动作,蜿蜒起伏,碎步作舞。整个耍龙表演在锣鼓吹奏音乐的伴奏下,上演着“二龙戏珠”、“虎踞龙盘”、“老龙出海”等精彩片段,呈现出龙欢狮舞、龙腾虎跃的壮观气势。

(二)阁跷类活动

1.抬搁。抬搁最初源于农业社会劳动人民庆祝丰收的活动,全家足之舞之手之蹈之,高兴至极则将孩子扛在肩膀上舞起来,在怀仁,这一活动流传至今。怀仁抬搁一般选用优质铁锻制成高达十米、低则四米形式不同的棍、拐、卡,安装在一个方桌式的木质底座上。棍、拐、卡上的人物由男女儿童扮演,底座上则安有几根抬扛,由几个力壮青年抬着,在锣鼓唢呐吹的伴奏下,甩手摆舞。在表演过程中,每台“抬阁”都反映一个精彩的民间故事或戏剧情节,在景物、道具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幅富有诗意、别有风趣的图画。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反映了表演的主题,达到了与舞台上同样的效果,有了孩子的参与更添了几分活泼和生机。

2.高跷。“高跷”也称“踩高跷”、“踩拐子”。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2]可见,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汉族民间流行。据说,高跷原是古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给自己腿上绑上两根长棍以方便采摘,日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高跷艺术。高跷上扮演的人物形象主要有渔翁、媒婆、道姑、和尚、刘备、关公、孔明、孙悟空、猪八戒、济公等人物。他们边唱边表演,有一字长蛇、交叉剪子、走八字等队形,表演时动作技巧性强,既要优美生动,又要奇特惊险。

(三)秧歌类活动

1.踢鼓秧。歌踢鼓秧歌是广泛流传于雁门关外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当地居民的祭祀活动,到汉唐时期,已发展成为以广场、街头小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3]。怀仁踢鼓秧歌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其中“踢鼓子的”是舞蹈的主要角色,其动作粗犷豪放,刚劲稳健。“拉花的”是女角,动作飘逸轻盈,优美自然。此外,还有打棒和尚、算卦先生、疯公子、大脚婆等。“落毛的”是舞蹈中全场的指挥,全场人员的动作、节奏、阵势的摆布,全要看他手中的拂尘。他头戴红缨凉帽、黑色虬髯,一看就是领军人物,但不是汉族的打扮,而明显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特点,由此也可见踢鼓秧歌的渊源所在。踢鼓秧歌的伴奏音乐雄浑刚毅、浩瀚奔放,显示出浓厚的塞外气势。

2.大头娃娃。大头娃娃舞俗称“大头和尚舞”,最早起源于傩祭表演,到南宋时已有“上元佳节,装演大头和尚”的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的主要表演形式是人戴着各式各样的头盔饰演着头盔上所呈现出的人物,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演达到喜剧效果。发展到现代大头娃娃中,与时俱进地出现了米老鼠、灰太狼等一些新形象。每到正月十五表演的时候,人们就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随着锣鼓声秧歌队漫步在街上,他们可爱诙谐的表演迎来人们的阵阵笑声。

(四)车船轿类活动

1.车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展现平台也越来越大,于是出现了车队这一形式。车队主要用彩带、彩灯、鲜花等装饰。每辆车是一个村、政府或集团的代表,每到正月十五,五颜六色的彩车就载着锣鼓队秧歌队,伴随着锣鼓鞭炮声浩浩荡荡地在大街上游行,展现农村新面貌,同时为各单位各集体代言,被戏称为“活动着的广告牌”。

2.旱船。旱船又名“采莲船”,是一种在陆地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始于我国南方水乡,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流行。怀仁“旱船”一般由一名“艄公”在前头划桨引船,后面的乘船者则配合着“艄公”碎步前进。表演时既要使船身平稳前进又要增添趣味性,因此,往往会安排一名鼻子上抹着白粉的小丑,手执蒲扇,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做出各种引人发笑的动作,令人捧腹。

3.跑驴。跑驴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较广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相传这一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八仙过海》里“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故事,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一艺术形式现仍广泛分布在我国河北、陕西、湖北、山东、山西等地。怀仁跑驴的主要道具是“驴”,“驴”的制作主要用竹子、彩纸或布扎成驴的前后两截,然后下面用绿色的布围住即可。表演时,表演者扮成一对农村新婚夫妇,妻子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仿驴在回娘家的路上跑、跳、颠、犟、踢、过沟、爬坡、驴惊、抢救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丈夫在驴侧模仿赶驴的动作并配合妻子做出夸张的神态。夫妇二人有说有唱有舞,表演生动活泼、诙谐风趣,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二、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民众参与程度

为了深入挖掘怀仁社火艺术独有的文化内涵,了解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民众参与程度,进一步做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怀仁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显示:

(一)市民对社火活动的关注程度

89.3%的人愿意观看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其中24%的老年人不愿意出门观看,是因为社火活动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举行,天气寒冷担心身体不好,怕出门会感冒。90%的中年人愿意观看社火表演,但是他们表示这一段时间家里有客人来往,自己家人也要走访亲戚朋友,所以没有多少时间观看社火表演,而且34%的中老年人表示现在的社火跟他们小时候看过的社火是没法比的,少了很多乐趣。但仍有76%的老人表示如果有时间,他们还是愿意出去凑个热闹的,他们最喜欢观看的是抬阁、踩高跷和滑稽的跑驴表演。而对于青年人来说,84%的青年人表示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至于过年期间的社火表演,他们也不太上心,平时懒得出去看,最多是在正月十五大汇演的时候,愿意跟朋友一起出去凑个热闹。他们最喜欢参与的是转旺火,希望来年工作学习顺利,最喜欢观看的是扭秧歌,用他们的话说:“只有扭秧歌的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们,比较有看头”。

总之,怀仁市民对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关注程度较高,但其关注动机是被动的,只是认为社火活动可以增加年味、增添喜庆的感觉,是人们闲暇时的调味剂。

(二)怀仁社火的居民参与状况

对于民众的参与情况,70%的中青年人出于政府的鼓励、单位的福利或单位的要求而参与表演。但其所选择的社火样式是越简单越好,66.7%的女士们都愿意参加秧歌表演,26.7%的女士和53.3%的男士愿意参与高跷、舞龙灯或大头娃娃表演,而只有33.3%的人愿意参与一些其他的表演如跑驴、旱船、抬搁等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会,二是不愿意花时间学,三是就算会也不愿意“出那个丑”。而剩余的20%的人则表示无所谓。

总之,怀仁社火的居民参与状况堪忧,如果不是政府重视支持社火这一艺术形式,那么社火艺术的未来又在何方呢?

三、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文化认同程度

在赵峰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一文中提到:“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文化认同。所谓认同,指人群内部于理智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意志上达成共同追求,从而将自己与他者区别开来的方式。”[4]可见,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怀仁县独特的社火艺术,传达着这一片黄土上生长着的人民的喜怒哀乐及其价值观。久而久之,在这一地区的人群内部,形成了理智上的共识、情感上的共鸣,意志上的共同追求,从而使这一地区的人民自觉地与他者区别开来,形成对这一地区文化的认同感。这样,怀仁县的社火活动就发挥了它的文化认同功能。

据调查显示:74.7%的人认为怀仁县举办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还是有意义的。86.7%的人认为一年一度的社火节日对怀仁县人民而言比较重要,其中64.6%的人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周边地区人民汇聚怀仁可以带动怀仁经济发展;35.4%的人认为重要的原因是社火活动是旧一年与新一年的交接点,是大家对旧一年的总结对新一年的祝福与希望。而有53.3%的人认为社火活动的未来发展前景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大家认为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会大力发展。然而,也有46.7%的人认为社火活动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在于高难度技艺失传,现代歌舞增多,人们更愿意自行娱乐。而当问及大家能否理解社火中演绎的故事时,则有97.3%的人表示能够理解。另有92.7%的人为怀仁拥有独特的社火艺术而骄傲。由此可见,社火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认同功能。

因此,社火艺术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小的方面讲,元宵盛会在怀仁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日,对于和谐怀仁、促进怀仁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新生一代的主力军,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将这一悠久的民间节庆艺术送到了“死亡”的边界线。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在他们身上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仍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难题。从大的方面讲,“社火”艺术作为晋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很强的地方民俗文化特征,发挥着维系当地人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聚合的功能。人们通过社火形式对本地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增进了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智信.社火溯源.青海民族研究,2008(4).

[2]刘向.列子.中华书局,1979:89.

[3]史琰琰.浅谈山西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及其成因.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

[4]赵峰.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学习时报,2007-3-6.

上一篇:试论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分阶训练与教学体系 下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