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相应对策

时间:2022-05-28 05:00:3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相应对策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本文揭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的加快,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大部分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农村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1]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一是指因父母出国工作或求学而留在国内的儿童;[2]二是指本文关注的,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简称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根据全国妇联统计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3]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而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一)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4-7]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班级人数过多,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二)农村学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机制失当,影响了对农村儿童的教育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困难”学生的管理,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原来对这些学生可以让其“留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而强调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些地方取消“留级制”以后,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可以升级,一些家长也便不再关心子女的学习,认为把子女交给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

(三)学校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于在校寄宿,管护形成“空档”

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是因为他们嫌学校的寄宿条件太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住校的不足一半。寄住家的亲戚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留守儿童。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认为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他们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等等。

(四)留守儿童并不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

公平地接受国民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法定权利。所谓“有教无类”,也就是这个意思。而教育公平本身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正如人们常说的,消除贫富悬殊,最重要的手段不是税收调节,而是教育公平,因为公平地接受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全民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所以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公平。本来,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所以,父母进城务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父母亲情的长久疏离和家庭监护的严重缺失

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认识过程的研究表明,家庭是儿童接受耳濡目染最直接、最多、最深的环境,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奖励及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的能力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影响。[3]而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亲子关系相对疏离,使孩子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情感上得不到关心,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少年儿童没有自我保护能力,非常稚嫩,如果完全失去家庭教养这个环节,没有父母的教育与监护,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也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污染和侵蚀。

(二)代管家长存在种种问题[8-10]

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将子女交给其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代为照料。这些人就成了留守儿童们的临时监护人即代管家长。据调查,代管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一般采取的是溺爱或打骂等极端方式。代管家长有的无力管教,有的想管不敢管,有的没有想到去管。[4]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与父母亲的关系决定儿童是否能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如果父母亲对孩子却乏应有的关注,孩子大都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由于日常生活中极其渴望得到父母的生存关怀,遇到难题时,一般不愿意从代管家长那里找答案,或者说从代管家长那里难以找到需要的感情支撑。

(三)学校教育的疏忽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使得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尤显重要。然而现实状况却令人失望,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远远胜于对学生的关系与帮助;另一方面,目前校园里还广泛地存在着老师、学生对留守儿童的冷血反应,甚至歧视现象。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目前拜金主义思想已经逐步侵蚀了校园这片神圣的土地。

(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本来就淡薄,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它犹如游走在孩子身后的一只黑手,有的仅只一次,就可将他们推向道德的悬崖。这些缺乏关爱,缺少家庭管教的留守孩子更易受这些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所以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不应只是学校和农民工自身的事情,而应该有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一)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寄宿教育与生活条件

第一,国家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提供财政支持。

第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包括生活教师的选用、培训以及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相关制度的落实等。

第三,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改善学生的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留守儿童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四,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并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帮助教育作用是他人无法取代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以及父母的关爱,从而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1]

第一,政府应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制定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方案,并逐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政府的各部门,如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

第三,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让留守儿童远离不良风气的影响,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第四,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所谓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说完全取消户籍制度,而是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路径。为此,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国家的未来。对这一缺少关爱,存在问题较多的庞大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公平接受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难题的破解,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学校、家庭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问题就不难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潭.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一张. 留守儿童[J]. 眺望. 1994(45):37.

[3]吴霓等.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R] . 2004.

[4]叶敬忠,莫瑞. 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王东宇,王丽芳. 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2).

[6]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7).

[7]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 农村经济. 2006(7).

[8]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9]胡枫,李善同.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9(2).

[10]任云昌.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12).

[11]肖向梅,肖海鹰,鲁奇,李琼. 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索[J]. 教育探索. 2012(1).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江苏 徐州 221116)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下一篇:关于新时期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