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泉集萃(二十五)

时间:2022-05-27 08:31:51

汉半两权钱

汉初承袭秦制,仍旧行用半两钱。高祖时借故“秦钱重难用”而行荚钱,且允许民间私铸,引起货币贬值,“至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吕后二年(前186年),开始整顿币制,改铸重八铢标准的半两钱;后由于减重严重,从六年(前182年)起又行用五分钱,其重量只有2.4铢,为半两的1/5,实际上也就是变相恢复了荚钱的使用。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实施“与民休息”的怀柔政策,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使社会经济状况逐渐得以好转。文帝崇尚“黄老之道”,推行“无为而治”的方略,体现在货币政策方面,就是只要不掺杂,不减重,则允民铸钱。《汉书・食货志》载:“孝文五年(前175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

由于文帝“除盗铸钱令”,郡国豪强和富商大贾认为铸钱有利可图,纷纷鼓铸,吴王刘濞、大夫邓通即山铸钱,富埒王侯。是时,私铸盛行,根本无视法定货币的重量标准,掺杂、减重现象越来越严重;其结果是“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给货币的流通使用造成不便和纠纷。为此,贾谊在《谏铸钱疏》中提出了立法钱的重要性,“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一之乎”。所谓法钱,是指必须符合国家法定标准规定的流通钱币,也就是说只要半两钱的钱名相符,重量够四铢,形制规范,成色较好,即为法钱;而掺杂减重、制作简陋、轻薄劣小的则为“奸钱”“恶钱”。

《册府元龟・邦计部・钱币三》载:“时钱重四铢,法钱百枚重一斤十六铢,轻则以钱足之若干枚,令满平也。”由于当时官、私铸钱轻重不一,混杂使用,法钱的出现,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一种体现。按:四铢半两法钱每百枚重一斤十六铢,约合今制268克左右,每枚重量大约为2.68克。为保证四铢半两的重量,在流通使用过程中,不仅要清点枚数,可能还需要用权钱来衡定重量。是品超大型厚重之大半两,制造颇为规整,其早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一带,有瘗钱与权钱说,一般倾向于权钱。其直径为48.6毫米,重量达57.8克,相当于法定四铢半两钱20枚之重量,极有可能是当时作为权衡四铢半两重量之用的权钱,当可列为西汉时期古泉珍品之一。与此同坑出土的还有另外一枚,其形制、钱文、大小、厚薄、重量等相若。这两枚大半两曾一度流失海外,后同时归于金泉馆藏。中国嘉德2005年春季拍卖会钱币专场中,编号为5021的“西汉半两大型权钱”即为原金泉馆藏两枚之一,拍卖图录中的背景链接资料,曾节选笔者早年所写文章内容予以介绍。其拍卖底价为人民币12万元,后因故流拍,还归于原藏。

咸丰通宝・大清壹百

清文宗奕泞成丰年间所铸。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建都后,开始大举北伐和西征,清廷内外交困。成丰皇帝苦于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地丁、漕粮、盐课、关税等主要财政来源早已不足以供军需所用。为了筹措庞大的军费开支,成丰帝命多方设法,开捐输、清家底、挪闲款,迫令各省交钱,甚至将内府所藏大钟都用来熔铜铸钱,仍不能解燃眉之急。是时,朝廷所用军费银已近三千万两,而此时户部库存的正项待支银不过二十余万两,连京官的俸饷尚且不够给付。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应付日趋浩繁的军费开支,只好于铸发大钱的同时,开始大量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纸币,以此代银、钱流通使用;同时又陆续开铸大钱来弥补亏空,以图解决财政危机。

鲍康《大钱图录》说:“成丰三年,军务日滋,滇铜不能继,寿阳相国权户部议,请铸当十大钱,兼增铁冶以供度支。旋推及当五十、当百钱。巡防王大臣续请铸当五百,当千两种。”是时所铸行的成丰大钱,其种类冗多,版别繁杂,创有清一代铸钱之最。其名称上有“通宝、重宝、元宝”之分,币材上则有铜、铁、铅质之别。咸丰大钱从三年五月首铸当十钱起,到八月又铸当五十,十一月又增铸当百、当五百、当千,短短几个月时间,大钱的折当是一路飙升。由于咸丰大钱的折当过高,造成“利之所在,趋之若鹜”,官私竞相鼓铸,使大钱的信誉扫地,以致物价腾贵,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咸丰三年六月,在户、工两部京局首铸大钱之时,闽浙总督王懿德奏报:“事关创始,自应奏明请旨,再行筹办,但闽省值军务紧急,经费不资,民用支绌之际,不得不……先行办理。……俯准闽省宝福局添设两炉,试铸大钱。”福建因素称贫瘠之区,财政十分困难,当时正值军务紧急,度支不敷,在向朝廷上奏折请铸大钱的同时,自行开铸非部颁标准的折当大钱。在各省局所铸的成丰大钱中,以宝福局铸钱最富有地方特色,按照成丰钱通常惯例,平钱叫法为“通宝”,当十至当五十称之为“重宝”,当百至当千大钱则名为“元宝”;而宝福局铸钱对此名称则无明确界定。

从咸丰年间宝福局所铸钱币上看,纪值等级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几种;材质上有铜、铁两种,铜钱又有红、黄之分;钱文上只有“通宝、重宝”之别,而无“元宝”称谓。从存世实物和钱谱上看,宝福局所铸大钱品种最为纷呈多样,其版式孔繁,珍品亦多,并有多种系列套钱存在。除雕母、母钱、样钱外,其系列中以“咸丰通宝”大钱面文带“大清”国号的宝福一十,以及背文上下纪值“一十、二十”,右左纪重“七钱五分、壹两五钱”最为珍贵。“成丰重宝”大钱则以背无满文、右左纪值五十,和背文内纪值“一百、纪重五两”两种最为珍贵。

是品宝福局所铸“咸丰通宝・大清壹百”大钱,系前谱无载之物,目前为创见之孤品。其直径72.5毫米,重197克。面文为“咸丰通宝”,背有“大清壹百”和满文宝福纪局,可谓集国号(大清)、年号(咸丰)、纪局(宝福)、纪值(壹百)于一身。其钱文为宝福局特有的山谷体,秀美绝伦。钱体形制大而厚重,制作甚为精湛,当属初铸试样钱,未曾流通,故而珍罕无比,孙仲汇先生称其为“清钱之王”。是钱1998年出于闽地,后由福建泉友携至上海,进入云洲商厦钱币市场,被沪上大藏家收入囊中。随后在1999年春季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第五届钱币拍卖会上亮相,被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拍得,并创下当时中国古钱币成交之历史天价。然时过境迁,如今这枚珍贵的咸丰大钱,早已超出了原先拍卖时的价值,这充分体现了古钱币应有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

责编 水清

上一篇:“中国印·奥运金”系列纪念章 下一篇:玛瑙石的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