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实验考核分析与管理

时间:2022-05-27 06:31:08

DC实验考核分析与管理

摘 要:《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分析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必须要有一套能够客观反应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法,尤其是对实践技能的考核。本文主要对DC实验考核分析与管理工作展开探讨研究。

关键词:临床检验基础 白血胞分类计数 实践技能 考核方法

白血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是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1]。目前,血细胞分析仪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大大提高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鉴别血细胞形态和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白细胞分类计数,仍是以显微镜油镜目视计数法作为标准方法,是任何血细胞分析仪都不能取代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只能是过筛手段。白血胞分类计数是血液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结果在临床辅助诊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为许多临床疾病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而且有的检测指标可以独立成为某些疾病的确诊依据[2]。其分类结果受技术因素和细胞分布因素的影响较大,初学者和有经验的检验师相比,虽然操作步骤上相同,但结果的准确性却不尽相同,这与工作经验、工作质量、识别细胞的能力及细胞在血片上的分布等诸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医学教育界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与评价研究较多,而对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技能考核与评价的研究较少[3]。尤其是白血胞分类计数的操作步骤较多,影响因素复杂,一直以来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很难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技能考核标准。所以,我们在2011级高职检验专业的这一教学内容结束时,对100名学生的白血胞分类计数结果用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简称RE值)的方法进行了质量评价,并对每一种白细胞的分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学生得分区间的限定。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常规方法制作5张血膜,选择头、体、尾分明,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的正常血膜3张进行瑞氏染色,在镜下选择染色满意的血片一张,由教师在油镜(放大1000倍)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十次,求出各种白细胞的平均值作为靶值(N 0.65,L 0.24, M 0.06, E 0.04,B 0.0I),将此血片作为学生进行分类计数的标准血片。

1.2方法: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成绩和动手能力,选出100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用标准血片进行100个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一次(油镜下,选择血片体尾交接部位)。

2.计算和等级

2.1RE值的计算:(见表1)

X1为靶值,X2为某学生的分类结果,∑RE为 RE值总和。

2.2得分计算:

2.2.1K=40/1.64=24.39

式中K为失分系数,40为失分最高限,1.64为∑RE最大合格限(1.64为我国的标准)。

2.2.2质量得分:100-(∑RE?K)

评价标准见表2

3.学生的分类结果和分析

3.1结果:

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学生全是检验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其评价结果如下:优秀(A级)有23人,占23%。良好(B级)有30人,占30%。及格(C级)有28人,占28%。不及格(D级)有9人,占9%。

3.2分析

3.2.1中性粒细胞:(95%可信度64±64X4.8),100名学生中有5人报告0.75以上,4人报告0.54以下,其中91人均符合64±2S范围。

3.2.2淋巴细胞:(95%可信度24±2X4.2),100名学生中有4人报告0.33以上,4人报告0.15以下,其中92人均符合24±2X4.2范围。

3.2.3单核细胞:(95%可信度6±2X2.3),100名学生中有16人报告0.02以下,无高于0.07的报告,说明学生对单核细胞的识别能力较差。

3.2.4嗜酸性粒细胞:(95%可信度4±2X1.9),100名学生中有7人报告0.06以上,其余93人均符合4±2S的范围。

3.2.5是碱性粒细胞:(95%可信度1±2X0.99),100名学生中有1人报告0.04,其余99人均符合1±2S的范围。

4.教学体会

4.1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就临床检验而言,我们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动手和识别能力,而且,还应当注重这些能力的质量问题,使学生能在学校学习期间明确质量控制的概念,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在临床手工操作白细胞分类时,血片的制作、染色及细胞的分布等因素都会影响分类的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应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可以随意缩小计数区域和计数范围,引起计数误差的增大。

4.2我们从100名学生的测评结果发现,一些学生操作技术不熟练,识别细胞的能力较差。少数学生报告的结果与靶值偏离较远,导致RE值过大,得分较少,这是由于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对极少数能力差的学生要求不严格,同时,学生本身对实验课的态度不认真所致,有待以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4.3以往,我们对实验技能的考核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评分标准(尤其是检验专业的毕业技能考核),明确规定了每一实验项目、每一实验步骤的所占分值,但是,仍然存在印象分和人情分等不科学的现象,而这次进行的测评是对学生整体操作情况的考核,不计分。这样,就克服了许多不良现象,客观地评价了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我们应对这种考核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争取在各项临床检验基础的实验项目中广泛应用,并作为结业考试和毕业技能考核的基本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临床检验基础》全国高等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M],罗春丽,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临床检验基础强化实验技能训练的教学体会[J],程平等,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1卷第24期。

[3]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践[J],刘成玉等,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第38卷第4期。

作者简介:

王金花(1963-),女,内蒙古通辽人,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大本学历。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上一篇: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举措 下一篇:企业集体离职现象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