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无处不在

时间:2022-05-27 12:13:14

2015年12月,我有幸去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习作观摩活动。名师所展示的25节习作课令人震撼,发人深省,引发了我对“教育素材’.这―话题的一些思考。

每一位一线教师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工作时,会认为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所教班级的成绩必须领先,成绩才是“硬”指标。这段时期的我们会不自觉地将“教育素材”死死盯在教材、教辅、考试的各个考点上。在这样的“死盯”下,我们会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脸上逐渐失去了儿童本该有的、放肆的、开心到不能自已的笑。这时,很多老师都会努力做出调整,努力和孩子们打成一片,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多阅读,拓宽知识面,并会经常在班上开展有趣的活动,以期改变班级状态。再往后,老师们可能会更多地俯下身和孩子们交流,珍视和孩子间的平等交流。我自己也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变化着。听课回来,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种变化,源于不自觉的“教育素材”视野的扩大。

拓宽“教育素材”能让我们将关注的视角从课本、试卷适当抽离。当看到孩子蹦跳着,哼着小调进入教室,上课时,花点时间,给个机会,让他和全班分享分享,既训练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还会让他觉得老师对他很重视,从而拉近师生关系――多好的教育素材;劳动认真的孩子,让他说说怎样才能把地扫干净,拖干净,其他同学记录下步骤并适当补充,孩子们、说、思考、记录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也间接教给了孩子们怎样进行扫地拖地,同时还在班上树立了劳动榜样――多现成的教育素材;孩子读到好文章或好书,和你交流,索性把舞台搭建得更大,给他时间,好好准备,让他在全班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课堂组织、思考筛选问题的能力,还能为班级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多实用的教育素材……

刚才简要举到的几个例子,老师们在平日的工作中肯定也都遇到过,或是使用过,但我仍想说,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将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事物从德育与学科智育、生活技能等多方面去引导、训练学生,那孩子们的收获将会翻倍。

面对学生,我们必须做到“尊重个性,多元解读,发现亮点,责任树人”,这意味着,作为老师,我们得用更亮的眼睛、更宽的视野看待学生;更多元的思维、更独到的想法引导学生;更包容的胸怀、更睿智的反应影响学生。

在专家名师的习作课上,时时、处处、物物都可能成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抒感的素材。刷个牙,洗个脸,一个绘本,一支铅笔,一张照片……都被名师们信手拈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物件,在名师手中成了可用、实用、有用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一线忙碌的我们也许无法做到像名师们那样自如、无痕,但只要我们用心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总能找到适当的契机和方法,拓展我们的“教育素材”。

上一篇:由难化易由刻板变生动的诀窍 下一篇:开放式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进展与整合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