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原因

时间:2022-05-27 11:48:47

试析初中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原因

摘要:当下初中生学习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对此必须作出分析以便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对此,笔者从学校管理、学生个体差异性、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加以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管理;个体差异;家庭;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19-02

一、学校管理方面的因素

(一)班级管理跟不上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尤其热点学校)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远远超出理想人数,这就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庞大的学生人数分散了老师的精力,加上班主任的自身因素(管理经验不足、方法不当等),致使一部分学生在管理的疏漏中成了大班管理的牺牲品。班主任除了在班级纪律、学生学习成绩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外,还面对着正处于思想观念波动较大的当代初中学生群体,解决他们存在的种种思想问题如厌学、早恋、因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因对任课老师不满意导致偏科、单亲家庭心理异常等,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因为庞大的学生人数很难做到面向每个学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需要逐一对学生进行逐步了解,然后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谈话、心理指导等,有的还需要进行家访,同家长一道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不能面向所有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管理者向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转变”;教师在原有基础上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和信息技术与学心也应转向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上。 因此,老师也要相应地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一,是必须拥有高素质的老师。而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存在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创新意识不强等现象。这样不但与新课标相背,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中不能实现师生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激发,学生无法亲身体验探究学习的喜悦,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再加上学生人数较多,教学过程中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

(三)师生缺乏沟通,产生距离感

初中生的思想正处于一个变化比较大的时期,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内外压力会使学生变得敏感、脆弱,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调查表明,30%以上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习、纪律较差的学生中都占一定的比例。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来说,心理问题更容易造成他们的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后退,逐渐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就需要老师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善于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从生理、心理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解除他们内心的困惑、忧虑,解除学生心理上存在的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加深与学生沟通,充分发扬民主,可以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学生会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师对初见端倪的两极分化现象重视不够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听课跑神、爱做小动作、受其他学生影响等导致听课效率不高,课后不能及时巩固复习,作业不认真都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这就要求班主任和各学科任课老师深入课堂、课下,从课堂听课效率、作业反馈和平时测验中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暴露出来的缺点、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加强课余辅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等方式,把这些学生从掉队的边缘拉回来。否则时间长了会越拉越远,逐渐形成两极分化。更有些老师对于那些成绩开始出现下滑的同学因为某些原因(上课爱说话、有小动作、平时爱跟老师顶嘴等),对那些学生抱有成见,懒于对他们进行补救,这也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而学生自身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智力、心理素质差异

学生个体智力不同造成成绩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天资都不尽相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同的个体,有着截然不同效果。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差异性,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必要时采取分层授课、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对不同接受能力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应作适

当调整,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避免两极分化。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原因,初中生心理还不稳定,一旦有外界因素影响,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出现诸如自卑心理、戒备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二)学习习惯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具体表现在课前不能有效预习,课堂纪律松懈,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做小动作,课下不会及时进行复习,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以及纠错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阶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行必要的培养、引导,学生就不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直接影响学生中三年的学习。因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应针对这些现象利用课堂提问、课下谈心,进行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等方式,把学生的不良习惯在初一阶段矫正过来,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家庭因素

李岚清同志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实施素质教育,“三者缺一不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人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品格的形成。而事实上目前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味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缺乏与孩子的交流,忽略开拓学生视野和社会实践,没有积极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经常吵架,当孩子面发表对社会、他人的不满,这都会影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及对学习的看法,种种原因造成的家庭失和也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许多后进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单亲家庭。因而,学校应与家庭紧密联系起来,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学校在学生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社会因素

学生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之外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可避免会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社会上各种思想潮流和媒体对学生思想产生种种不良的影响,都会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学生本身不具备正确区分的能力,或者学校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防范意识教育,也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5+2=0”这个结果对于大家说应该已经不陌生了,如果不加重视,这个结果很有可能落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想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社会也应该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实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谈Alias 2011与Showcase 2011在产品造型设计... 下一篇:论传统美术\工艺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