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性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2-05-27 10:38:28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性教学的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高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还有助于学生轻松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规范性、探索性、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1. 新课程化学实验的设置情况简介

化学实验在新课程的高中化学课程中是以两种方式来加以组织的。一种是分散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分散在《化学1》和《化学2》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相应的模块课程内容中;另一种是集中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单独作为一个课程模块――《实验化学》,以此来强化化学学科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特色

2.1 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变化。

在传统的中学化学课程中,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进行现象解释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能够进行交流、评价与反思。

2.2 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变化。

2.2.1 化学实验生活化。

化学实验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

(1)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例如“探究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实验、“食品中的膨化剂”实验等。

(2)以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选取的素材。例如“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淀粉的水解和水解产物的检验”实验等。

(3)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例如“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实验、“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

2.2.2 化学实验探究化。

化学实验探究化,不仅在于探究化实验的设计,还在于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探究实验来开展教学,尽可能变“演示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2.2.3 化学实验人性化。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的科学素养都能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倡导用人性化的口吻陈述实验内容,使学生有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

3. 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3.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利用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积极思考、讨论、推理,激发其探究兴趣。

例如:在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钠块的位置和钠块的变化情况,学生观察实验后得出如下实验现象:(1)钠浮在水面;(2)熔成小球,发出嘶嘶声,并在液面上迅速游动;(3)钠球在反应中逐渐变小,最后消失;(4)滴加酚酞的溶液变成红色。接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不断引导、观察、思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Na与水的反应可用五个字概括即:浮、球、游、叫、红。

3.2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设计一方案确定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方案一:未知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

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一中可能溶液中含有Ag+,加入BaCl2,可生成白色沉淀,不能确定一定有SO42-,可能存在Ag+。于是讨论后又提出下列方案:

方案二:未知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

教师先给出信息:NO3-在H+作用下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再由学生分析讨论后发现,溶液中如果存在SO32-,可被氧化为SO42-。因此不能确定有SO42-。于是有些同学提出先用酸酸化该未知液,以排除CO32-、SO32-的干扰。最后确定用盐酸。

方案三:未知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无沉淀,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大部分学生认为此方案为正确答案。有个别学生提出可否用Ba(NO3)2代替BaCl2,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终发现该方案也是NO3-在H+作用下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氧化SO32-变为SO42-。

通过以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学生既掌握了SO42-的检验,又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3 改进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是指要给学生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从而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问题,要转变这种教育理念,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究化学知识。

收稿日期:2012-03-21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定语从句重难点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