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又弱又小的儿子

时间:2022-05-27 09:00:13

那些辍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忙于农活,很少关心孩子心灵的细微需求,时间久了,孩子的反应就可能会变得粗糙和迟缓。

从和暖的初春到飘雪的冬天,那一年报社的宿舍里接连诞生了6个孩子。

第2年春天来临的时候,6个孩子已经咿呀学语了。他们有一天被爸爸妈妈抱到了一起,躺在我家洒满了阳光的大床上,由蒲泽的爸爸拍一张合影。蒲泽是6个孩子中最大最茁壮的一个,他出生时就有8斤多了。

孩子们在床上坐着、爬着、咿呀着,他们好奇地看着满屋子的大人,也看着周围的同伴。只有夏天静静地躺着,看上去又小又弱。他出生4天以后,就因为溶血症住院了,到现在头上输液时刮去的头发还没长齐。他的体力明显不如同伴们,只有眼睛里透出来一种特别灵敏的光彩。

伙伴们都健壮地呐喊着,伸展着手脚,有一个孩子甚至用手抓扯着身边的孩子,我的儿子却只是用眼睛望着我。

我赶紧抱起又小又弱的儿子。在我的心里,夏天再弱小,也是可爱的,我要悉心地照料他,让他成为一个精神上丰富的人。

这以后,6个孩子就不时地在大院里相遇,有的孩子很快地就能够独立走路了。夏天也能歪歪扭扭地走路了,但他还是显得弱小。他的头发也不肯长,又软又黄地在头上飘荡着,像秋天里的一把小茅草。我喜欢叫他小苗苗,有时候也叫他小教授。他说话比其他几个孩子都要早一些,可能是由于生病,感受的痛苦多一些,心智也就成长得快一些。

他喜欢细心地盯着童车上的花布、墙上的图片看,有时也用手触摸一下,然后回过头来用眼睛与我交流。他很少哭,可能是在医院里哭得太多了,哭了也没有人理。他只是在非常不舒服或者是找不着爸爸妈妈的时候,才放声地哭几声,当你抱起他来,轻轻地拍一拍,马上就不哭了。

我每天对着他说话,和他一起翻看画书,给他穿柔软的棉布衣服,用小小的童车推着他走出大院。我们看明亮的太阳,来往的行人,车辆,树木,动物,听风刮过来的声响。不知不觉地,他似乎开始正常了起来,正常但还不是健壮,可是我已经很高兴很满足了。

我们也许都不应该小瞧那些先天不足或者是飘落到贫瘠土地上的种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成长起来,但总有那么三两颗,会顽强并且独特地生长起来。

夏天4个月大竟然就会说话了,能喊爸爸、妈妈。喊他的名字,他也能够答应。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就用眼睛看着你,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他想吃苹果,就伸出手来抓握几下。他不会叫姥爷,就叫他A,一直叫到他长大了,能够叫清楚了姥爷为止。

对孩子心灵的照料其实与身体的养育同样重要。我想很多做父母的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睡得足、长得壮实就行。

小时候,孩子们的不同潜藏在身体里,不容易看出来,他们都会表现出一些大致相同的特征来。到十几岁以后,他们的区别就开始形成了。我到农村,跟路边那些帮大人干活的孩子说话时,发现他们只会看着你,很少能用语言表达什么。这些大都是辍学的孩子,他们能够感觉到你的好意,但是不能准确地接受一些具体的信息。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稍微好一些,他们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得多一些,交流起来更容易,也具体和准确。

这就是后天教育带来的差异。一个孩子接受的教育不仅是指读书,还包括与人的交流,所以说,生活就是教育。那些辍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忙于农活,很少关注到孩子心灵的细微需求,时间久了,孩子心灵的反应便粗糙和迟缓起来。

所有忽视了心灵教育的孩子都是这样。

在中学的课堂上,当老师在讲台上刚刚讲完了一个问题,下面的孩子们便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大部分学生总是老师一讲完他们就明白了,最好的学生能够在老师刚开始讲述的时候,就明白了,他们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讲述,理解了所有细微之处,甚至理解到了老师没有明确表述的地方。但是也总有一些学生,他们在老师的讲述中艰难地跟随着,不能做出同步的反应,总是有一些地方他们还没有理解,老师就已经讲过去了。

心灵的交流应该从小开始,从孩子一出生,就跟他说话。不要以为小孩子听不懂,他或许听不懂你的话,但是他在用心感受着。交流也是逐渐养成的一种习惯,从小就有这种习惯,以后长大了,就会自然地与同伴交流,与周围的人交流,不至于孤僻和苦闷。

两岁的时候,夏天差不多每个月都要生一次病,不是感冒,就是拉肚子。他的肠胃在住院时由于过多的药物刺激和没有悉心护理失调了,此后一直虚弱。我在他生病的时候,总是默默地祈祷,愿他早一天好起来。我甚至愿意用我的健康来换取他的健康,他还太小太小,我愿意代他去承受一次次的痛苦。

我倾尽全力地爱护着他,认真,虔诚,不敢有一点马虎。夏天从小也受到我的影响,他在对待一些重要的事情上,也像我一样,认真而虔诚。

幸福感悟

本文作者的儿子被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作者本人是作家,对人生有细致的关照,在她的养育下,又小又弱的儿子成长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孩子的交流一定是从小就要进行的,别等着孩子长到该说话的年龄。看着孩子的眼睛,跟他们说话,看他们的反应,你会有惊喜的发现,试试吧。

上一篇:孩子为什么不肯进教室 下一篇:房子,房子,还是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