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以色列游学生活(五)

时间:2022-05-27 07:27:10

我的以色列游学生活(五)

以色列和英美澳等国不一样,不是热门的留学对象国。虽然它是移民国家,可移民对象仅限于流散在外的犹太人。它地小物资紧缺,沙漠气候也不适宜人类居住。种种原因造成了一个结果:在以色列的中国人并不多。

在以色列的中国同胞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比如我们;一类是务工人员,比如特拉维夫就有很多中国的工程队。以色列中国学生的总数量或许还比不上一所英国大学里的中国学生数量,且主要集中在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两个城市—全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就坐落于此。

初来乍到的时候,我们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怀。首先就是学校,虽然之前也有中国学生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就读(包括我们的中国老师),但像我们这样一整个班级16个人一起出现还是第一次,学校里的人都跟看稀奇一样,第一次看到在校园中出现这么多中国面孔。到达当晚,中国学联的主席也给我们组织了一次迎新会,邀请来了所有在耶路撒冷读书的中国学生。

我们的老师巧在四年前初到耶路撒冷读书时结识了一位学中文的以色列小伙,在我们大二的时候他们结婚了!因此我们在耶路撒冷做交换学生的时候,巧同时在这里攻读她的博士学位,这一年中她和她的丈夫欧仁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

还有一位中国同胞不得不提,我们都叫他Golden Luo,他原本在香港是一名牧师,后来去了美国学习,再后来就和家人一起在以色列生活,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在耶路撒冷出生的,大儿子已经上小学了。我们曾经开玩笑说咱们都输在了起跑线上,瞧人家小朋友,刚上小学就会说五种语言了——学校上午用希伯来语授课,下午用阿拉伯语授课,此外小朋友还会说普通话、粤语和英语!Golden既是我们的同学,也是我们的长辈。逢年过节,他总是会邀请我们所有在耶路撒冷的学生(约有30来人)到他的家中聚会。那些时光现在想来算是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了。

除了学生群体,还有许多务工人员生活在这个国家。有次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在汽车站碰到了一个亚洲面孔,看起来很像中国人,我们就鼓起勇气上前搭讪。这一问,对方果然是中国人,是南通通州四建的一位负责人,他来到这里负责一项工程已经有小半年了。我们上了同一辆汽车聊了一会儿,才得知其实在以色列的中国人群体,学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他们这样的务工人员。

人在国外的时候,血缘关系就变得特别亲近,特别是在这个连中国城都没有的国家,就算是在路上遇到一个同胞都能高兴好几天,这种特殊的情感怕是在国内,甚至是在别的国家留学感受不到的吧。

说完了在以色列的中国人,再说说学习中文的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尤其是犹太人,对中国人还是非常友好的,如果是老一辈的,他们总会提起二战中中国对流亡犹太人的帮助。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东亚系里有30多位学习中文的学生,这都是经过一遍遍筛选和淘汰最终留下的——据说每年中文系新生大概会有七八十人,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这些学生都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其中还有不少人曾经去过中国。他们的旅游和我们跟团游可不一样。在以色列,年轻人完成兵役后,他们通常会空出一年的时到处旅行或者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很多人就选择在这个时候来中国,他们喜欢北京上海广州这些现代化的大城市,但他们更喜欢云南广西四川甚至这些更有民族风情的地方。他们往往在当地一呆就是一两个月,甚至还学习了点当地的方言,所以我们第一次和他们见面时,发现许多人都带着各式各样的口音,真是有趣。

这些学习中文的学生中,有一位和我们的渊源最深,他叫Shimi。Shimi是世俗犹太人,我们在大一的时候就认识他了。那时他和另外一群以色列学生来到中国,来到我们北外,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和他一起逛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他原本就不错的中文也突飞猛进。大一我们第一次去以色列时,也是他主要负责接待了我们,帮我们安排车辆、住宿等等。再后来我们大三正式去交换一年的时候,Shimi已经顺利毕业了,但他并没有离开中文,而是在中文系当起了助教。他对我们也很热心,总是时不时来我们宿舍聊天,有时也会加入我们的聚会。今年Shimi来到了北大继续学习中文,而就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前两天,他还和我们一同参加了一个关于犹太教的小论坛。他是我见过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最有毅力的以色列人,他总说有志者事竟成,看来Shimi已经深刻领悟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接下来再说说耶路撒冷的中餐馆。耶路撒冷正式的中餐馆只有一家,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叫君子堂。老板是潮州人,来以色列很多年了,我们只光顾过一次,因为这家店实在是太贵了!那一次我们只点了豆腐烧牛肉,还有一些小炒,最后打完折还要了我们600多谢客(以色列货币单位)!这在中国已经能在不错的餐馆吃一桌很丰盛的饭菜了,在君子堂别说丰盛,吃饱都是个问题。果然物以稀为贵,虽然这里的菜为了老外的口味做得很不地道,但在市中心这样的市口上还是让以色列人趋之若鹜。

上一篇:那段回不去的时光 下一篇:我的大阳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