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县:“四个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时间:2022-05-27 06:06:10

元氏县:“四个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河北省元氏县以走出一条具有元氏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路为目的,深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改革创新培育方式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总结提炼了“四个三”培育模式,即“三个选对、三个结合、三个到位、三个监督”培育模式。

三个“选对”

一是选对培育对象。在培育对象遴选方面,元氏县发挥村级农业技术员和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贴近农村、了解农情、民情的优势,依托“两员”在全县范围内摸底调查,遴选培训对象。对符合条件的人选,分产业、分类型(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汇总,并建立培育对象信息数据库。各培训基地必须从培育对象数据库中遴选培训对象,同时,通过走访和电话询问,核实培训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真实性,有效掌握选定人员是否符合培育条件,是否具有参加培训意愿,对培训有什么需求、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措施,将对职业培训有迫切需求的农民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中来,确保了培育对象的质量。

二是选对培育专业。在培育专业选择上,元氏县结合当地设施蔬菜种植、特色林果种植等主导产业,精心挑选了经济效益高并能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作为培育专业方向。同时,元氏县还充分考虑到当地粮食主产区的特殊地位,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专门设立了小麦和玉米种植专业方向。受到了培训对象的欢迎。

三是选对授课教师。在选择授课教师方面,元氏县一方面注重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让农民更多地了解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形势,接受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元氏县还十分注重选择一些本地专业技术人员和乡土专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现场教学,进行示范操作,让农民易学易懂易用,逐步形成了“知名专家+地方专家+乡土专家+技术指导员”与长效培育机制相衔接的师资队伍组建模式。同时,元氏县还探索建立了“技术指导员”制度,要求技术指导员定期与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或职业农民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需要,聘请相应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老师进行现场指导,或利用农业技术信息化平台进行远程技术指导,及时主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或职业农民提供个性化成长指导与专业服务,实现了专家的“零距离”服务。

三个“结合”

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为了让学员学以致用,元氏县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始终将学员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学员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实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活用。

二是教室授课与田间课堂相结合。为了适应成年学员的学习特点和职业农民培养目标要求,在搞好教室授课的同时,创新开展田间课堂授课。通过田间课堂实现现场教学、现场提问、现场解答,使专家和学员们在讲解中配以互动环节,边讲边学、边学边改、边学边干,使培训在内容上、形式上、效果上都有新的突破。这种新颖的培训方式,使农民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学得会、记得牢、用得上,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得到农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三是集中实习与分散指导相结合。集中实习可以使学员精力更集中,保证教学标准统一,在实践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减少实习老师需求量,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分散指导可以解决因学员文化基础水平不同,对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致的问题,可以根据每位学员的不同情况,结合每家每户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集中实习与分散指导的结合,使学员对技术的掌握更加全面,更加牢固,这既适应了差异性学员的不同需要,又达到职业农民培养目标要求,大大提高了培训实效。

三个“到位”

一是教育培训到位。在教育培训方面,元氏县立足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通过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区域站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训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学员特点,重点抓好四大课堂建设,第一,立足乡村活动室,抓好集中培训的“固定课堂”建设,为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立足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等,强化现场实践示范的“田间课堂”建设,为现场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三,立足科技直通车,抓好“流动课堂”建设,为把教学、技术指导服务送到农民身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立足大喇叭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抓好多媒体传播的“空中课堂”建设。利用网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QQ群,实名加入,政策、技术、信息实现共享。通过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大喇叭广播和手机短信平台,向培训对象提供气象灾害预险、病虫害灾情预报以及适宜农事操作的技术规范等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服务。

二是认定管理到位。在认定管理方面,元氏县结合实际,县政府制定印发了《元氏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主体、认定原则、认定标准及条件、认定程序及管理办法等。经过对2014年参加培训的280名生产经营型培育对象进行考试、考核等,从中择优认定了182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培育对象为新型职业农民,并颁发《元氏县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使受训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也撬动了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热情,争当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政策扶持到位。在政策扶持方面,元氏县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明确了对于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落实“四优先”政策,即:优先享受涉农优惠扶持政策;优先申报安排项目扶持;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享受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比如,在具体工作中,元氏县把一部分种养殖大户列入科技示范户,给予多于一般科技示范户的物化补贴和技术服务。另外,为解决职业农民贷款问题,元氏县农牧局根据学员需要,邀请石家庄市邮政储蓄银行给学员讲解金融信贷知识,与农户进行交流互动。还协助农户与邮政储蓄银行对接,并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促成贷款业务开展。如:胡素民、张志文、胡建桥、武秀君等种养殖大户从邮政银行贷款金额达到1000余万元,切实解决了这些种养殖大户扩大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

三个“监督”

一是资金使用监督。在培训资金使用过程中,做到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每个培训班在开班之前都要先报资金使用计划,细化支出方案,方案合理后才可开班;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农业局科教科与财务科对每个班每个培训环节、每项资金使用都严格监督;培训结束后,会同县财政局、审计局等有关部门查看资金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

二是培训过程监督。培训实施前,检查培训计划、教学安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训期间,按照生产经营型至少培训15天,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至少培训7天的培训时间标准要求,安排专人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核实学员人数、授课内容等。要求对每节课教师授课、学员听课,实践实训、参观交流等情况如实记录并拍照报农业主管部门,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是培训后监督。即在培训结束后,在认定管理上要严格把关,不符合认定条件的绝不能认定;在政策扶持上,要监督各成员单位必须保证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至少享受一项扶持政策;在跟踪服务上,要确保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结合农时得到技术指导;并指导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品牌意识,进行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等,实现产品提档升级。截至目前,通过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一部分得到了信贷支持;一部分流转了土地,扩大了种养殖规模;一部分购置了喷雾飞机、大型农机具等先进的机器设备,并享受到农机补贴政策;还有一部分通过安装喷灌、滴灌、自家打井等方式改善了种植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科学种植水平,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通过“四个三”培育模式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激发了农民学科技的积极性。农民从以前的“要我学习”的状态转变为 “我要学习”的现实。大家踊跃报名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能遵守学习纪律,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效果。二是农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通过学习,受训农民对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想法,看问题、谋发展思路更加科学合理。保护生态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得到了加强。三是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意识。如张银秀,承包了50亩地,原计划引进新疆葡萄,通过参加果树培育班学习,她学到品种有适宜性的要求,栽培果树要适地适树,在专家的引导下找到了适合本地栽培品种,避免了引种的盲目性。四是增强了农民务农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如,元氏县参加核桃培育班的7名学员,通过学习先进的核桃种植技术,改进了修剪技术,变单一实施夏剪技术为冬剪夏剪并行修剪技术模式,种核桃的信心足了,也舍得投入,为了保证核桃连年丰产,自筹资金每户打了一口井。五是促进了营销方式转变。如:核桃、樱桃种植区的学员,原来到了果实收获期,他们自己采摘后到集市上卖或经过商贩卖出,现在他们组织采摘节活动,召集游客采摘方式销售产品,这不仅节省了采摘劳动力投入,而且提高了销售收入。

上一篇:制动卡钳有限元分析及其应用 下一篇:非接触电能传输实验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