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5-27 04:38:51

试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亟需认真思考的问题。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场所,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究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战场。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改 有效性

一、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和看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有效教学是教学追求的永恒目标。而“经验”、“思考”、“活动”、“创造”是有效教学的四个基本因素。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是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效率,而是蕴涵于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的中的全面效益,获得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思维、掌握方法以及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感受,等等。新课程的有效教学,须以投入的时间带来学生学习进步和体验来进行检验;新课程有效教学提倡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普通高中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有时候答案不唯一,这一切都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歌德曾说也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如果学生不愿意去学,那我们的老师不管怎么做都不会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把他们心底里的那种求知欲激发出来,形成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达到一种形式运算阶段,且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老师不可能还像教中小学生一样把游戏教学看得很重,要从另一个侧面来引导学生走向兴趣学习的王国。我们知道,高中的学生他处在一个很朦胧的阶段,他比初中生的心理成熟,但又没有达到成人的那种境界,是心理最容易受挫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应该分出一些精力来关注学生的想法和生活,不断的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自信心有了,那么兴趣点也就有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就足了,教学取得的效果也就会慢慢的得以实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定形式或操作流程,既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率,又标志着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时代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即使是以枯燥无味见称的数学教学也变得丰富起来,形象起来。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手段变“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为“直接性知识获得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体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于渔”,使学生能动地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培养其研究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隐为明,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特别是对数学这样的抽象性知识,知识发生过程的直观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意愿,并增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板演量大的内容,都可以借助于电脑课件来完成。

四、在教学中关爱学生,重视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爱护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有可能。学生在师爱的滋润下,自然而然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我认为在教学中 关爱学生,重视情感,有以下方面

首先,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让学生从数学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其次,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五、注重个体差异

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的发展不同,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老师要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做是一种个性,让他们把自己的特点充分的表现出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选择不同的题,分类指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我们的老师要有耐心的去单独辅导,在课堂上要鼓励差生,实行“一对一”的学习形式,就是让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和一个相对来说学习差点的学生坐在一起,形成一个很有效的学习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另外在课下老师要有决心的去疏通学习有点差的学生心里障碍和自卑感,把教学兼顾到整体,让好的学生更好,让后步生也越来越好,让他们之间的差异尽量缩短,让教学的整体水平都有所提升。

总之, 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是奋斗目标。在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伪存真,推陈出新”,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数学新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周爱琴.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文理导航:中,2010.

上一篇:基于创新视角的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研究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