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永久地驻扎在学生心中

时间:2022-05-26 10:20:28

让“诗意”永久地驻扎在学生心中

[内容摘要]:诗歌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诗歌教学还存在诸如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手段极端等问题。要革除诗歌教学的弊端,就应该在诗歌教学中实行美育教学法,这样,诗歌教学才最终会走向科学化和艺术化的轨道。

[关键词]:诗歌 误区 美育

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对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升华学生的审美追求,均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但纵观一线语文教学,我们发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诗歌教学或多或少还存在一点问题。因此,对诗歌教学误区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诗歌审美教学的策略进行寻求与探究,在当前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误区梳理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其教学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

1.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导致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采用与其它文体同样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很是机械,即“解题释词+交代背景+理清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总结艺术特色”的“五段论”式的僵化模式。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从文字符号背后,观赏到诗人内心闪现的灵光,获得一种曾经有过或未曾有过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1]。而且,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诗歌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和感发力,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观念保守

诗歌的语言凝练、高度概括,极富意蕴,而且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就认为,只要扫清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在教学时也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的确切含义。教师对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不仅使其在教学时把一首优美的诗歌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无法感受诗人内在的情感,无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意蕴美;而且也大大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导致教学结果的乏味与低效。

3.教学目标模糊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于是在诗歌教学中便出现了几种极端:一是朗读课:整堂课都在读,教师读、学生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单独读……看上去整堂课读得沸沸扬扬,但由于没有在朗读的方法上给学生以相应的指导和点拨,因而这种读,实际上是失去方向的瞎读,其结果只能是偏离了教学目标,曲解了诗歌的真意。二是拓展课:教师对诗歌内容进行一番很是粗糙讲解后,就开始对文本进行拓展。如有位教师讲的《孔雀东南飞》,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焦仲卿为什么休掉刘兰芝。学生思路是打开了,但这堂课的重点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这种拓展,给人的感觉是没了边际,实际上是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三是鉴赏课:为了将“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这一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教师对文本进行一番蜻蜓点水的讲解后,就让学生轮流朗读从网上下载的或是从一些鉴赏辞典中摘抄的有关那首诗的赏析文章。气氛热烈,文采飞扬。殊不知,下载与抄袭永远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2]。王家新教授指出:“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就是……忽视并背离‘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① “中学诗歌教学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要注意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②这几种极端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背离了诗歌教学应有的目标,让学生难以适从,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远离了诗歌,远离了文学,远离了语文。

4.教学氛围沉闷

诗歌是无声的音乐,是无形的图画,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它们的魅力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教师往往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创设课堂氛围,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在满堂问中,尽管学生有机会发言,但教师仍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们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式的结论,总是企图把学生往一个既定的方向引导,把诗歌的每一个细节贴上标签,一清二楚,以教师的独断专行代替学生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课堂貌似活跃,其实相当沉闷。因为我们从中听不到学生的心声,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味诗歌的神韵和优美的语言,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熏陶[3]。

5.教学手段极端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比起来,略显单一、平面,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发挥诗词教学的理想效果,而借助录音、录像、幻灯、电影等集声光电色于一起的诸多种媒体,则可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共振和极大的学习兴趣。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有些教师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即进行诗歌教学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点击鼠标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事实上,过分使用多媒体,会使教学过程呆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而且,过多使用多媒体,不利于引导学生感悟丰韵的诗歌意象,品味凝练隽永的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内心炙热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外,多媒体课件过多的强调形象、直观,学生在直观感觉的冲击下,会逐渐丧失鉴赏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无法深入体味、揣摩诗词的妙处,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诗歌教学误区的方法――美育教学

要革除诗歌教学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在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用诗歌引导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进而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1.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美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认知态度(“知之”)和情感态度(“好之”),往往取决于其审美的态度(“乐之”)。诗歌作为文质兼美的文体,常常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迎合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期待。为此,教师应在“乐之”氛围中,灵活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与诗歌文本相应的情境,刺激审美主体――学生的审美注意,只有在美的氛围与情境中,学生才会触景生情,产生全身心的感动与共鸣,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2.吟咏诵读,让学生感知美的诗韵

诗歌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抑扬顿挫,韵脚的回环荡漾等,都是构成诗歌音韵美的要素,这些美只有在反复的诵读吟咏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清节奏,读懂内容的同时,根据诗歌的不同感情基调,采取大声朗读、轻声低吟、齐读、个别读、听录音跟读、加手势吟诵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吟诵中,体味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批文入情,让学生对话美的诗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的就是作文与读文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即作文时先动情而后发辞,由内而外;读文时则先批文而后入情,由外而内。可见,字斟句酌,披文入情,是鉴赏与评价诗歌意境的基础。教学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感性解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继续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诗歌内蕴的多义性,让学生在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领悟诗歌美的内蕴。

4.想象联想,让学生勾联美的诗味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作为一种再创作活动的诗歌鉴赏,同样需要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将高度浓缩的诗句膨化开来,通过点面辐射、动静联想等方法展开勾连想象,使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在联想与想象中得以张显;[4]另一方面,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大胆地突破时空局限,去追求诗歌更深一层的东西,以丰富奇妙的艺术想象,去还原与填补诗中“隐”“无”“隔”等的画面空间,在美妙的想象过程中去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浓浓的诗味。

5.比较鉴赏,让学生体会美的诗魂

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的和谐,体味诗歌营造的独特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对作品进行品味涵咏之后,容易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教师此时要善于搭建平台,让学生在相关作品中进行比较鉴赏,引导学生对相同或不同时期,有着相同或不同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比较鉴赏,让学生在比较中激浊扬清,惩恶扬善;在批判中体会课堂所学诗歌的诗魂,在美学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5]

总之,诗歌中蕴含的美是丰富且呼之欲出的,从审美的层面去审视与教学诗歌,是回归诗性,真正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的一种理性做法。因此,教师应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最终会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注释:

①王家新著《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上)》,《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

②王家新著《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上)》,《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任玉霞著《走出误区,读出一片天――初中现代诗歌“读”的研究》,《魅力中国》2009年第22期

[2]杭法刚著《让“诗絮长久飘扬在学生心中”――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的现状与施教方略初探》,《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2006年第2期

[3]袁爱国著《诗意的消解与建构――新课程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语文建设》2006年第11期

[4]徐朝晖、叶红珠著《基于接受美学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语文天地》2007年第5期

[5]李迎钊著《古典诗歌:培育情商的一方沃土》,《广东教育》2007年第5期

(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大道一号宝鸡文理学院新校区中文系;721013)

电话:15829490751

Email:

上一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下一篇:功夫下在动笔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