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传播疾病知信行现状研究与对策

时间:2022-05-26 09:50:40

大学生性传播疾病知信行现状研究与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郑东新区大学生性传播疾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开展切实可行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对郑东新区4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性传播疾病知识匮乏:对婚前的态度相对开放,男生对性的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女生;获取性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和书刊。结论:对大学生开展符合时代需求的性知识教育迫切而必要,应从教师选择、教育过程、教学内容、学情和社会氛围等方面着手,改进性知识教育现状,提高学生生殖健康水平。

[关键词]郑东新区;大学生;性传播疾病;知信行;对策

[中图分类号]R169.1 [文献标志码]A

性传播疾病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据WHO估计,全球每天约有100万人受到感染。性传播疾病在中国也正在迅速蔓延,目前已跃居为第二大常见传染病。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他们中大多是刚离开父母家庭,独自在异地求学,高校学习环境较为宽松,自由时间充足,在社会上各种媒体信息的诱惑下,容易发生无保护等高危行为。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性传播疾病的高发年龄主要集中在15~24岁,大学生正处于此年龄段,因此,大学生群体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生殖健康现状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沿海和发达地区,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大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现状鲜有报道,本研究即选择河南省大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会郑州市,旨在通过研究郑东新区大学生性传播疾病知信行现状,为高校开展适宜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提供对策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自行设计“大学生性传播疾病知信行状况”问卷,内容涵盖受访对象基本情况、性传播疾病知识及知识来源、和性态度、性教育需求。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4月至6月间,根据学校规模和专业设置情况,随机在郑东新区选择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所有学生均自愿参加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现场回收。

共发放问卷476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回收率为97.27%。调查对象年级、性别、专业均衡,其中男生占45.63%,女生占54.37%;理科生占56.25%,文科生占43.75%;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占26.38%、25.15%、27.61%和20.86%。采用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匮乏的性知识与开放的、性态度间的矛盾为性传播疾病传播埋下隐患

性与生殖健康水平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美满和全民素质的提升,正确掌握传播途径和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是阻断疾病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郑东新区高校学生缺乏必要的性传播疾病知识。虽然有67.42%的受访者知道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种类,但对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并不了解,高达32.11%的学生认为注射抗生素可以预防性传播疾病,16.43%的学生认为服用避孕药可以预防性传播疾病,只有20.26%的受访者知道推迟首次发生的年龄、减少、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措施。对比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发现女生对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低于男生,差异极显著(P

与性知识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对婚前的接受程度高。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8.12%的男生和45.26%的女生认为“性并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在各种中,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牵手、拥抱、接吻、这些交往方式;对于婚前的态度,59.66%的受访者持相对开放的态度,认为“如果双方达成共识,可以接受”,持这一态度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78.26%和44.05%;对婚前持相对保守和极为开放态度的受访者比例均明显偏低“绝对不可以”接受婚前的受访者仅占14.27%,其中男生占2.89%,女生占23.81%;认为“婚前是谈恋爱必须的”受访者仅占3.46%,其中男、女生分别占4.74%和2.38%,还有21.3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可见,受访者对性和婚前的接受程度较高,其中,男生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落后于大学生现实需求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容易接受和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他们多希望及早得到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76.88%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从教育内容看,学生最希望接受教育的四个知识领域分别是性生理(65.01%)、性传播疾病,艾滋病预防(64.38%)、避孕知识(54.38%)、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45.63%)知识。而受访对象中,虽然有近半数(48.12%)表示曾接受过生殖健康类教育,但所涉内容主要是两性生殖器结构(45.29%)和性发育知识(31.88%),其他如性传播疾病的预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实用知识却较少涉及,可见,目前的性知识教育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亟待调整和完善。

另一方面,从教育形式看,虽然有近半数的受访者曾接受过学校提供的生殖健康类教育,但调查表明,网络(100%)和书刊(72.46%)才是大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学校(21.74%)和家庭(10.71%)教育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提供的生殖健康教育影响力却如此低,不得不引人深思。这种反差无疑给良莠不齐的媒体信息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而网络和书刊中不乏鱼龙混杂的错误甚至的信息,如何利用网络高效的传播功能和具有传统优势的书刊杂志来加强对大学生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将成为当前疾病防控有待开发的重要路径。

此外,38.38%的受访者倾向于与同一年龄的朋友或同学交流性传播疾病等生殖健康知识,这也提示,同伴教育方式可能对今后的大学生预防性传播疾病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大学生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起到以点带面,辐射推动的作用。

3 讨论

基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借鉴中外高校在大学生性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河南省高校在今后的性知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慎重选择教师。目前,开设生殖健康类课程的高校多是从思政课、生物课或其他相近学科挑选教师授课,教师本身对性知识的内容掌握的并不全面,甚至有些错误的认识,加之教师本身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授课内容有所回避,可能会侧重于性生理中比较肤浅的内容,因此,高校今后在进行性知识教育时,应选择生殖健康专业的教师或者聘请有经验的一线医生授课,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第二,优化教学过程。教育形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选修课或专家讲座形式;基于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结合案例、实物介绍避孕方法、性传播疾病预防措施等实用知识;考核形式尽量减少和避免死板枯燥的笔试,可选用调研报告、心得体会、小论文、辩论会等灵活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第三,精选教学内容。讲授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在传统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既要增加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避孕、优生优育、人工流产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要增加性伦理和性心理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妥善处理两性关系,处理好恋爱与学业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认识到婚前不受法律保护,且会给自己尤其是女生造成身心双重伤害,影响学业,甚至未来的家庭幸福,避免婚前和意外妊娠的发生。

第四,全面把握学情。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性别间的心理差异和认知主动性,设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内容,针对男生性态度更宽容的现状,侧重性伦理教育以提高责任感,针对女生在生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侧重避孕和性传播疾病方面的教育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应尽早开展,开始的越早越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效果越好,可以从大一开始开展,持续进行:同时,各年级教育有所侧重,低年级教育重点应放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及早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自我保护意识,中高年级学生即将面临结婚和生育,要注意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方面的知识。

第五,净化社会氛围。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各类媒体信息环境,从多角度、多方位给学生提供科学、系统和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知识。

(收稿日期:2014-11-27)

上一篇:牢握发展主动权 构筑信息化优势 下一篇:东风日产 启辰晨风e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