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问能力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时间:2022-05-26 09:17:41

学生提问能力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摘 要] 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起点,没有问题根本谈不上探究。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和解读文本,促使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学会在阅读题目中提问、在阅读文本中提问、在阅读拓展中提问,并积极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探究性阅读;提问能力;教学拓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不但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且要能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充分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感知文本和解读文本,促使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阅读方法,形成提问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以《学与问》教学为例,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试作探讨。

一、鼓励学生在阅读题目中提问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常常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有的题目能揭示全文的主要内容,有的题目能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有的题目能揭示全文的哲学内涵……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题目中进行提问,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本中心和结构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抓准阅读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题目后,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想一想、说一说根据课题能提出什么问题。开始,学生会犹豫着,不敢提问。这时教师可以说:“现在,大家可以围绕题目大胆提问,想到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你提出的问题,也许就是大家这节课所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多,谁提出的问题好!”听到教师的鼓励学生们纷纷开始举手,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学?什么是问?什么是学问?“学问”和“学与问”一样吗?题目能改成“学问”吗?“学”与“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学习《学与问》这篇文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一一给予肯定,表扬学生能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提问。对学生提出的不好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教师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建议学生围绕课题思考。

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题目时进行提问,学生就能尝试抓住文本的研究重点,明确探究阅读的方向,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对学生所提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者委婉提出修改建议,不仅能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而且有利于课堂的后续教学。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提问

学贵有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他们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要学会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起到探究作用。有效的探究性阅读其实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当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追问:问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问问文中列举的现象是否符合客观事实,问问作者表达的观点有没有依据,问问作者提出的主张能不能付诸实践……学生只有通过提问,才能弄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没有其他写法。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能真正进行主动探究,才能真正成为探究性阅读的主人。因此,提出恰当问题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桥梁”与“土壤”,也是学生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源泉之一。

初读文本后,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初步理清文本思路;再次阅读文本后,学生能初步弄清作者的写作观点是“勤学好问”。最后,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发现《学与问》一文先后讲了“哥白尼怎样发现问题”“哥白尼怎样解决问题”“沈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三个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哥白尼提了哪几个问题?沈括提了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来自哪里?学生经过探究和思考,很快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来自于各自观察到的生活现象。于是,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当代小‘哥白尼’,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很快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提问: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冬天会有雷声”,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人类要有战争”,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有线电视的节目越来越多”……阅读了沈括的故事后,教师可以追问学生根据这个故事能提出哪些问题。有的学生会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会问《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其他诗句是什么,有的学生则会问有没有类似的古诗……

在阅读文本中自主探究,自主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重点的具体体现。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不但能加深自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把握知识本质,形成问题意识。

三、促进学生在阅读拓展中提问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经说过:“写诗只能写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让读者补充。”事实上,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供学生阅读的内容往往非常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为学生阅读所提供的文本也适当“留白”了。如果教师能激活学生课外储存的知识,让学生自主“补白”,就能有效拓展想象空间和提问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拓展性内容供学生阅读。所选内容要尽量与所教文本形成结构化,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加大阅读量,使学生提问的“触角”尽量向外延伸,促进学生在多读和博读中进一步形成问题意识。当然,教师提供的拓展性阅读材料必须以学生所学文本为基础,以学生探究为中心向外延伸,在适当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实现拓展内容与文本教学之间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一个开放而活跃的学习平台中进一步提高探究性阅读能力。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既可以是文本的补充链接材料,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相关度较高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适当延伸和重组,使学生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多角度地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间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在拓展性阅读中进一步形成提问能力。

教学《学与问》后,教师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阅读所积累的关于学和问方面的名人名言或故事:有的学生说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等名言,有的学生讲起了“李密牛角挂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管宁割席分坐”“匡衡凿壁偷光”等勤学好问的故事,有的学生说出了“闻鸡起舞”“不耻下问”“悬梁刺骨”等成语……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了一则有关“学问”的故事:古时候,某户人家有一块写有“学问”二字的金匾。分家时,老二分得有“学”字的一半,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从不多问,几年都一无所获……教师问学生根据这则故事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反复阅读后,经过适当思考,然后自由提问:有的学生问老大有没有分到有“问”的那一半,有的学生问老二为什么只学不问,有的学生问老二怎样才能有收获,有的学生问怎样才能说服老二去问……这样,教师把学习者原有的“学”和“问”的认知经验作为新知“生长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促使学生广泛地探究文学作品的“言外之音”,不但能有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之,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积极营造宽松和自由的探究氛围,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09,(51):63.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活化学习方法 下一篇:分类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