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

时间:2022-05-26 08:45:45

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

内容摘要:《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性较强的篇章之一,里面的韩信也是《史记》中刻画得形象较为丰富的一个。他在军事上如鱼得水、运筹帷幄、所向披靡,但在政治上却处处碰壁,缺乏政治头脑,最终使自己走向了覆灭;他既能忍辱负重,知恩必报,胸襟广阔,却又卑鄙自私,目光短浅,追逐功名不惜背信弃义。本文将分析一下太史公笔下的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 军事天才 政治庸才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还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中有许多文学色彩浓厚的名篇,《淮阴侯列传》便是其中之一。这篇列传按照历史人物一生的几个阶段,有次序、较详尽地叙写了淮阴侯韩信一生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韩信军事才能、历史功勋的赞誉,同时对其悲惨的结局也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和同情。韩信是《史记》中刻画得较成功、形象较丰满的人物之一。他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形成对比的是,韩信在政治上显得平平庸庸,他缺乏政治头脑,不察君心之险恶,最终酿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笔者将结合文本详细分析一下淮阴侯韩信复杂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军事天才

《淮阴侯列传》首先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物形象。《史记》中虽然也刻画了不少在军事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军事人才,但韩信在这些人物中绝对算的上是独一无二的。他既不同于曹参、樊哙这些攻城野战的猛士,也不单单是像孙膑这样只能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韩信既具有军事谋划才能,又具有攻城略地的实战才能,并且,他在军事领域所表现的胸襟也是广阔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知人善用;他既懂“攻城”之法,又明“攻心”之道。可以说,韩信不仅仅是只能驰骋沙场的一介武夫,而且还是一位有着文韬武略、实战经验、远大志向、广阔胸怀的军事家。

1.谋划才能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淮阴侯列传》中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在他得志之前,韩信曾几经波折、几易其主;终于在萧何月夜追韩信,推荐给汉王之后,韩信才开始崭露头角。韩信的那种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军事谋划才能集中表现在他登坛拜将时的一番精彩的议论上。

在这番议论中,韩信从两个方面向汉王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韩信首先将刘邦与项羽进行对比,指出项羽“其强易弱”的事实。他指出,项羽徒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然又“背义帝之约”,致使“诸侯不平”;且其“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所以,项羽的强大只是表面的,是很容易被削弱的。同时,他要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任天下武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这样,刘邦便可以在天下树立自己的威名,削弱项羽的力量,与项羽分庭抗礼。其次,韩信又向刘邦分析了三秦之势,指出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不得人心,并且刘邦以前在关中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只要“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在此,韩信将天下大势了然于胸,侃侃而谈,何等的从容不迫,何等的高瞻远瞩!韩信的这番登台拜将论与诸葛亮的游说刘备的《隆中对》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无怪乎明代杨维桢说:“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卒定于韩信之手也。”(《史记评林》引)所以说,韩信在这里一鸣惊人,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谋划才能。

2.实战才能

登台拜将显示了韩信的谋划才能,但是韩信不单单是只会侃侃而谈、纸上谈兵的将军,他的实战才能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从韩信被刘邦重用到最终汉王夺取天下,韩信取得了一系列无与伦比的战功。他袭安邑,虏魏豹;北上破代,擒夏说;东出井阱,破赵兵,斩陈余,擒赵王歇;袭齐历下军,败楚二十万援军,杀其将龙且;最后与项羽决战垓下,逼得项羽走投无路,自刎乌江。这一场又一场出色的战役,将韩信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军事天才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战法上,韩信不仅善用疑兵,而且巧用奇兵。在虏魏豹的战役中,韩信设置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最后“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在井阱口之战中,韩信先令军士“背水陈”,以示“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后两军交战,韩信又令军队佯装败走,引得赵军“空壁争汉鼓旗”,韩信于是“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最后乱赵军耳目,夺赵军巢穴,大败赵军。

无论是战功还是战法,韩信都表现出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将才形象。韩信的这种才能,不仅在楚汉相争那个英杰辈出的时代是少有的,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史上也是少有能与其匹敌的。

3.知人善用

在军事领域里,韩信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将军,而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并且知人善用,有容人之度。司马迁选取了广武君李左车的事件表现了韩信的这种胸襟。

在井阱口战役中,广武君本来游说成安君断绝韩信、张耳军队的辎重,而自己深沟高垒,不与之交战,使得韩信、张耳军队“前不得斗,后不得还”,这样,韩信、张耳的军队一定失败。但是成安君不听,最终被杀。然而,对广武君这样一个差点儿令自己兵败的敌人,韩信却“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到广武君被擒来后,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并且“委心归计”,诚心诚意地向广武君询问攻燕伐齐的策略。广武君于是为韩信谋划出一套策略,韩信“从其策”,最终“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韩信的这种知人善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胸襟也为他的军事才能增添了出色的一笔。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韩信能“攻城”,也能“攻心”;能谋划,也能实战,是千古难得的将才。明代茅坤说:“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史记钞》)这样说是很有道理的。

二.政治庸才

与他天才的军事才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信在政治上说来真的只能算是一个“庸才”。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文臣武将比起来,韩信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不善于在政治上斡旋,没有政治心机。一方面,他的政治理想落后,毕生追求的不过就是裂土分封,为侯为王;另一方面,他的政治思想观念幼稚单纯,缺乏政治头脑,看不清君心险恶;除此以外,他还居功自傲,在他功高盖主被打压之后,不懂得自保之道,不知谦虚退让,反而自视功高,目中无人。这些导致了他“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命运,令人无限惋惜。

1.政治理想落后

韩信为汉家天下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终极追求却也不过就是裂土分封、为侯为王。韩信在登台拜将游说刘邦的时候就说到了“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在降服燕赵之后,韩信于是“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而在平齐之后,韩信又“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这些都说明了韩信裂土分封、为侯为王的愿望。

但是,韩信的这种裂土分封、为侯为王的政治理想是比较落后的。从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裂土封侯的理想就已经是落后的了,因为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刘邦为了得到天下,可能会暂时满足韩信的这种愿望,但一旦得到天下,像韩信这样的诸侯王必然成为刘邦巩固中央集权的障碍,刘邦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铲除他们的,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的确是这样。所以,韩信的政治理想落后,不具有前瞻性,不能顺应历史规律,也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隐患。

2.政治思想单纯

韩信缺乏政治头脑,不察君心险恶,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政治上表现得过于单纯幼稚。这突出地表现在韩信拒绝武涉、蒯通谋反游说的事情上。

武涉是项羽派去游说韩信背叛汉王的使者。武涉向韩信分析刘邦的心性,“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且刘邦“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说明刘邦不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韩信若坚持为之效力,则必“终为之所禽矣”;于是武涉劝韩信背汉连楚。但韩信认为汉王对自己有恩,所以“倍之不祥,虽死不易”,拒绝了武涉的游说。蒯通是韩信身边的人,他见韩信不听武涉的,就自己劝说韩信背叛汉王。他为韩信谋划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韩信依然以“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推辞。蒯通接着举出“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等例子来向韩信说明“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如果韩信现在不背叛刘邦,终有一天刘邦也会忘恩负义的。但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这二人的劝说,虽说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切中要害的,那就是韩信如果继续为刘邦效力,他的下场就不会怎么好了。这一点韩信既没有看到,也不愿听劝说,而是单纯固执地认为“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韩信不知道政治上功高盖主的危险,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幼稚地认为刘邦会感念自己的功劳,始终看不到君王内心的险恶,这种政治思想是何其的单纯幼稚!

3.居功自傲

韩信的这种功高盖主终于导致了刘邦对之的打击报复。在他被降为淮阴侯之后,韩信终于知道了“汉王畏恶其能”。在心中愤懑不平的同时,韩信却自视功高,目中无人。他“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对于自己的同僚是这样的傲慢,对于刘邦甚至也是这种自傲的态度。传中记载,“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这种傲慢的瞧不起人的态度,不要说是皇帝,就是一般的同僚,也是不能忍受的。

韩信功高盖主,引来刘邦的猜忌和打压,却不懂得像萧何、张良等人那样的谦虚退让,以保全自身;相反,他却侍才傲物,“伐己功,矜其能”。这样,韩信最后的覆灭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韩信的其他形象

《淮阴侯列传》主要突出刻画了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如何由于他个人性格和外部条件一步步导致他悲剧的过程。除此以外,太史公也在字里行间、细枝末节中刻画了韩信忍辱负重、知恩必报、胸襟广阔、追逐功名以及卑鄙自私等形象,这形象综合起来,一个有血有肉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1.忍辱负重

韩信年少时,在乡里被人瞧不起,有个少年便侮辱韩信“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于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韩信受到如此大的侮辱,却并没有大发雷霆,与少年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孰视之,出胯下,蒲伏”。

在这里,韩信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苏轼曾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而韩信就可以谓之“豪杰之士”“有大勇者”。韩信抱负远大,所以能够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忍辱负重,以图将来有更远大的前途。

2.知恩必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信在武涉、蒯通诱反的游说下,始终不愿背叛汉王,固然表现了他单纯的政治思想,但同时也体现了他知恩必报的性格特征。同时,韩信不仅对别人的大恩给予衷心的回报,即使是别人的小恩小惠,韩信也铭记于心,只要自己一旦飞黄腾达,也一定会回报的。

韩信还未发达之时,经常吃不饱饭饿着肚子。有一漂母见他饥饿,于是“饭信”,并且“竟漂数十日”。韩信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到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漂母之恩惠虽小,但千金谢漂母,也足以表现韩信的知恩必报了。

3.胸襟广阔

在对待广武君李左车的事件上韩信已经表现出广阔的胸襟了。除此以外,韩信对于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也表现出极为宽广的胸襟。

韩信家乡曾有一个人让他蒙受了胯下之辱,但他功成回乡之后,“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对比李广被起为右北平太守,就让以前和他有过节的霸陵尉和自己一起,却“至军而斩之”。二人比较起来,胸襟差得有多远呀!

4.追逐功名

韩信从少年开始就追求功名。他刚刚从军时,因在所投奔的人的帐下“无所知名”“未得知名”而几易其主,先是项梁,接着是项羽,然后又是汉王。后又因汉王“未之奇也”,所以月夜逃走。若不是萧何连夜追上了韩信,劝他回来,并极力向汉王推荐,不仅汉王失一大将,就连韩信是否能实现自己的功名抱负也未可知了。

而为了功名,韩信甚至可以背信弃义。在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不与汉王为敌的时候,韩信却听信了蒯通的游说“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为了争得一己之功,背信弃义,趁齐国上下放松戒备的时候攻打齐国。最终郦食其被烹,齐王败逃。这里,韩信为功名心所驱使,手段是极不光彩的。

5.卑鄙自私

背信弃义攻打齐国这件事,就已经表现了韩信自私的性格。而更突出地表现韩信的卑鄙自私的是他杀钟离的事情。

钟离一向与项羽友好,项羽失败后,逃到韩信那里。刘邦怨恨钟离,听说他在楚国,于是“诏楚捕”。又值刘邦想打击韩信,所以伪游云梦,“实欲袭信”。于是有人对韩信说:“斩谒上,上必喜,无患。”韩信为了自保,不听钟离的劝告“汉所以不击取楚,以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最终杀了钟离,但自己仍然没能避免别降职的命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韩信并非“长者”,为了自保而不惜出卖朋友,卑鄙自私,目光短浅。

总之,《淮阴侯列传》所刻画的韩信的形象是比较丰满的,丰富而又复杂。他在军事上是个天才,但在政治上却是个庸才;他长于谋天下,却短于谋自身。他既有善良忠厚的一面,胸襟广阔,知恩必报;却也表现出卑鄙自私、为了追逐功名而不惜背信弃义的阴暗性格;他既有令我们赞叹不已的军事才能,也有令我们唏嘘不已的悲剧人生。总之,韩信是司马迁笔下的一位悲剧英雄。

参考文献

[1]辛自强.一个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典型人物一一读《淮阴侯列传》[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0,2(02):91-94.

[2]刘玲娣.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读《史记・淮阴侯列传》[J].阴山学刊,2004,17(04):85-88.

[3]高岩.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形象[J].绥化学院学报,2008,28(06):72-73.

[4]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22-345.

[5]韩兆琦.史记评议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1985.271-281.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迟子建《北极村童话》的童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