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独步 第2期

时间:2022-05-26 07:18:45

“就差诺贝尔奖没得了!”卡纳瓦罗获得了《法国足球》金球奖和《世界足球》最佳球员之后,又当选为国际足联的世界足球先生,西班牙媒体如此评论这位风光无限的明星后卫。 卡纳瓦罗获得金球奖后,《法国足球》杂志总编埃尔诺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金球,因为金球第一次真正授予一名后卫。”的确如此,卡纳瓦罗是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纯粹的防守球员,在他之前贝肯鲍尔和萨默尔都是凭借进攻才华而赢得这项荣誉的。

记者诺塔里安尼撰文分析了卡纳瓦罗的技术能力:“很少有球员能够像卡纳瓦罗一样理解足球。他会根据场上局面做出最及时的判断,并且做出区域防守或者盯人防守的决定。”他说,“一对一和盯人是卡纳瓦罗最大的资本,尤其是铲球,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显得游刃有余。”

诺塔里安尼还引用了德尚对卡纳瓦罗的评价:“这是一个真正的意大利后卫,他始终都出现在最需要的位置,换言之,想要过他几乎是不可能的。”卡纳瓦罗本人则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跑位很出色,这和我的预见性是分不开的,我经常在紧要关头提前反应。”

可以说以上两段评论分别涉及了后卫的两项基本技能:盯人和移动,作为能够入选后卫名人堂的一代防守大师,卡纳瓦罗在这两项上都达到了极致。

移动主要指对方控球时后卫在场上的跑动,防守球员需要具备良好的预判和位置感,能够像卡纳瓦罗那样“始终出现在最需要的位置。”德国世界杯半决赛第14分钟,德国队博洛夫斯基左路拿球,右后卫赞布罗塔上前逼抢,右中卫卡纳瓦罗适时地向右移动,博洛夫斯基将球传到中路,左中卫马特拉齐盯人不紧,后点的克洛斯将球踢到中路,波多尔斯基高速插上,这时卡纳瓦罗迅速归位,弥补了防线空当,抢在波多尔斯基之前将球解围。

此外后防线的造越位也能体现后卫的移动意识,这是一位常年在圣西罗看球的球迷的话:“我用我自己的眼睛观看了无数场比赛,巴雷西的位置在其他后卫的身后。让后卫得以向中线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对手的前锋不陷入越位陷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不得不靠近清道夫。巴雷西需要做的,就是当他判断到对手要给前锋传球时,选择时机进行移动,他和马尔蒂尼一起向前移动,让对手陷入越位。这种做法几乎被运用到了极致。”

在比赛中这两个因素不可能完全分开,只有配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后卫的行动常常将两者包含在一起,如回追和上抢,既包括了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了采取的动作。

盯人和移动这两者保持着微妙的动态的平衡,1925年越位规则发生改变,现代足球后防线的雏形渐渐显露了出来。在此之后,盯防球员和盯防区域这两者的扬抑丰约促进了足球防守两大流派,盯人防守和区域防守的分野。盯人防守的思路是每名后卫盯防一名球员;区域防守的思路则是每名后卫负责一个区域,彼此的区域有纵向和横向的重合。

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一直在流动不居地波动式发展,到了70年代中期,二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区分,但随后又马上出现了“汇合”的趋势,彼此越来越接近,作为二者结合的产物,区域盯人被越来越多的球队接受。

1986年世界杯在墨西哥举行,国际足联在这届杯赛的技术报告中开篇就总结道:全部24支球队都优先采用了区域盯人,根据球员的训练情况和心理状况会进行一些调整。

1996年欧洲杯结束后,丹麦足协技术调研小组在进行了调研后指出:各队的防守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届欧洲杯各队的表现让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的定义变得模糊不清,欧足联技术委员会在给各队防守情况进行分类时,根据的是对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的重视程度,提交的技术报告认为两类球队各占一半。

从1996年到现在,区域防守渐渐占据了上风,现在以区域盯人为防守思想的平行四后卫防线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防守得到空前重视和发展,同时区域防守降低了后卫的单兵作战能力,因此卡纳瓦罗能够鹤立鸡群,表现得极为突出,卡纳瓦罗是盯人防守在意大利盛行时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最后一代球员的代表人物。

越位规则让两项变革问世

1863年10月26日,英格兰12家俱乐部的代表在-伦敦皇后街的互济会酒馆举行会议,开始制订第一个正式的比赛规则,人们通常把这一天作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12月18日在克鲁米沙街的一家小酒店通过了14条规则,当时来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生负责起草,手稿被英格兰足总保存,后来捐献给了牛津大学图书馆,这部手稿曾被英国《卫报》的文章评为改变世界的12本书之一。

规则第六条规定:当一名球员踢球时,他的队友如果比他更为靠近对方的球门线,就处于越位。这使得队友控球时,其他人只能跟在他的身后,进攻方只能通过带球来向前推进,这对球员的盘带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3年之后规则第6条便被修改,球员可以跑到控球队友的身前去接到传球,但条件仍然十分苛刻:在他们和球门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防守球员。

在足球诞生初期比赛呈现出明显的重攻轻守,最早的阵型被称为“9锋1卫”,这种粗线条的阵型里只有一名后卫,防守谈不上有什么组织。到了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118阵型,前锋减少为8人,增加了1名中场,随后格拉斯哥的女皇公园俱乐部又使用了226阵型。1872年11月30日,历史上的第一场国际比赛在格拉斯哥举行,交战双方是苏格兰和英格兰,英格兰采用了127阵型,他们的对手选择了226。苏格兰人敏锐地意识到了1866年越位规则修改带来的影响,他们大量采用了短传,虽然双方都派上了多名前锋,但最后还是以互交白卷收场。

19世纪90年代2名后卫、3名前卫和5名前锋组成的235阵型开始流行,到了20世纪初叶它已经成了主流。造越位是这种阵型的主要防守方式。在那个年代,获得过1910年足总杯冠军的纽卡斯尔联队非常擅长让对手落入越位陷阱,在1905-1911年间,他们5次打进杯赛决赛,3次获得联赛冠军。纽卡斯尔队成为了造越位战术的先锋,他们安排两名后卫2号卡尔和3号麦克拉肯前后站位,两人移动灵活,配合娴熟,他们之间的区域成了对方进攻球员难以逾越的地带,当时人们流传这样一句话:“圣詹姆斯公园(纽卡斯尔的主场球场上,球门前的草要比中场附近的草绿得多”。

纽卡斯尔取得成功后许多球队争相仿效。造越位被发挥到了极致,足球比赛的中断次数越来越多,进球数也大大下降,观赏性江河日下让观众人数越来越少。1925年2月11日,纽卡斯尔和博里进行了一场互交白卷的甲级联赛,这已是纽卡斯尔队该赛季的第6场零比零。英格兰足总坐不住了,他们认为罪魁祸首是越位规则,开始酝酿修改越位规则,因此这场比赛入选了英国足球杂志《442》评选出的十大零进球比赛。

4个月后,也就是1925年6月15日,英格兰足总在会议上通过了新的越位规则,并报经国际足联批准。新的越位规则为:在传球给进攻球员的瞬间,该球员

前方的防守方队员如果不足两人,那么这名球员为“越位”,之前为三人。这一变动给现代足球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新的越位规则实行后,球队不能像从前那样依赖造越位来进行防守了,防守变得更有组织,投入的人数也逐渐增多,现代足球防守的雏形逐渐显露了出来。英格兰足总采取的这项措施适应了比赛发展的需要,收效几乎是立杆见影的,进球数上升约40%,1925年进球数为1192个,而1926年进球数就达到了1703个。

新的越位规则让235阵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适应了越位规则的变动,两项载入史册的战术革新应运而生了,两位战术巨匠走上了历史舞台,英国人查普曼在阿森纳队构思出WM,奥地利人拉帕恩在瑞士塞维特队开创了瑞士门闩。

查普曼1925年开始接管伦敦的,这个伟大的人物通过把235阵型进行调整,构思出了崭新的战术蓝图――WM。

查普曼把防守任务重新进行了分配,当时中锋是比赛中最有威胁的人物,所以他将三名前卫里中间的那个(center halfback)回撤到后卫线上,来盯防对方的中锋,这个位置就成了盯人后卫(stopper)。这宣告了现代人盯人防守的诞生。原来的两名后卫被拉到边路,去盯防对手的边锋,这两名后卫再也不能光靠越位陷阱来有效地防守对方前锋了。通过在中场两个内锋和两个前卫的安排,WM阵型有许多变形,但是作为这种阵型的根基,三人区域后防体系一直没有改变。 在进攻方面,查普曼的做法是让边锋和中锋的位置向前移,而两个内锋保持纵深拖后,成为了三个锋线尖刀人物身后的组织者。边锋在这种体系中成为关键因素,大多数进攻通过边锋的边路传中发起,两名边锋也经常内切射门得分。

现在很多英国媒体仍然用“center-half”来称呼特里和亚当斯那样的中后卫,“center-half”应该是“center―halfback”的简称,即235阵型中的中前卫,这个渊源可能是查普曼开创的WM,235中的中前卫,回撤就成了WM中的中后卫。

每一种战术体系的兴衰沉浮都伴随着将这种体系付诸实践的球员,阿森纳的WM盛行一时。是因为天才的查普曼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球员来踢他创建出的位置。边锋在进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休姆和巴斯汀在查普曼手下屡立奇功,前着有“灵提犬”之称,后者曾经单赛季打进33球;而在后撤内锋位置上,擅长组织的苏格兰人阿列克斯・詹姆斯成了阿森纳队进攻的核心人物。

在接下来的25年里,这种后防线一直统治着比赛,当一支采用WM球队,防守一支WM或者235的球队时,后场的5名球员会盯防对方的5名球员,盯人后卫,也就是235阵型中位置回撤的中前卫,会盯防对方的中锋――进攻中最有威胁的人物,边路的两名后卫会对付对方的边锋。

对方中锋得球时一名边后卫会为中后卫提供保护,另一名边后卫会注意保持防线的平衡。反之亦然,对方边锋得球时回撤的中前卫会提供“协防保护”。两名前卫则看管对方的两名内锋。尽管他们在中场的边路有活动空间,两个边后卫并没有被要求向前助攻。因为这样会使防线失去平衡,在球员失去位置时就不能彼此补位了。

查普曼1934年去世,不过在1927年和1938年间,他组建的这支球队共赢得了5次联赛冠军和2次足总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WM已经成为每一家英国俱乐部的标准阵型。

在查普曼时代,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还没有明确的划分,这个M防守体系中,三名后卫实行紧密的人盯人,同时各自也有明确的防守区域。这种后防线的特点在于有三名队员把全部精力都用于防守,在基本原理上,它和现代三人区域后防如出一辙。

从M防守体系的演变过程来看,这个“M”朝着区域防守的方向发展,米歇尔・S・罗宾森在《清道夫过时了吗》一文中认为:从WM发展出了现代足球的“区域防守”,从瑞士门闩发展出了清道夫。匈牙利人和巴西人的先后尝试对这种防线进行革新,最终诞生了平行四后卫。大致过程为从WM到MM,再从MM到424。

(典故:在不列颠群岛之外的其他地区,WM阵型不那么流行,235阵型中的进攻型中前卫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匈牙利、奥地利和南美地区。1930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杯上,参加决赛的两支球队,阿根廷和乌拉圭都采用了235金字塔阵型。南美国家追求的是艺术足球,注重个人天才来解决比赛,将整体战术减至最小。乌拉圭左后卫马斯切罗尼参加了第一届世界杯,在被问及教练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时,他回答说:“教练能做什么用,场上只有球员才能解决问题。当一名球员遭遇假动作时,他会怎样做?是去问教练?”)

从WM到MM,再到424

无论攻方的三前锋怎么变化,这种“由回撤的中前卫担任盯人中卫的防线”,都可以应对自如,所以在25年间,它一直是主流防守阵型。假设防守队员的能力超过或者相当于他们的对应球员,即对方的中锋和边锋,那么三后卫体系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不过到了50年代,匈牙利,以及随后的巴西推出了M型的进攻体系,他们把中锋和边锋回撤,把两个内锋的位置前移,这样就倒置了字母W,成了字母“M”,如图所示。战术革新带来了丰硕成果,匈牙利队获得了1954年世界杯亚军,巴西队使用424获得了1958和1970年的世界杯冠军,使用433获得了1962年世界杯冠军。

匈牙利国家队在50年代前后辉煌一时,引发了足球革命。那时还没有出现用数字组合来描述战术体系的习惯,他们当时的阵型大致介于334和424之间,当对方控球时,一名中场会回撤到后防线上,组成四后卫防线。

阵型转换的关键是中场球员扎卡洛里斯,他在1953-54赛季的匈牙利国家队中不太引人注目,所发挥的作用也被低估了,当时没有人明白左前卫扎卡洛里斯在球队里踢的是什么位置,现在弄清楚了他根本不是一名左前卫。而是一名左中卫,防守时他会回撤到后防线上。和队友组成四后卫防线,匈牙利队采取的做法接近于“三个半”后卫。

在后场三个半后防线是匈牙利队的特色。而在前场,匈牙利队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M进攻阵型,二是球员们频繁交换位置,传球速度和次数显著提高。

主教练塞贝岑让中锋希代古提位置后撤。埋伏在科奇士和普斯卡什的身后,三人组成了三叉戢。从而组成了M进攻阵型,1953年匈牙利国家队在温布利大胜英格兰队,采用的阵型大致为MM或者3214,其中这个1就是希代古提,希代古提身披传统中锋所穿的9号球衣,却不像中锋那样顶在里,而是频频出现在中场,神出鬼没的跑动让习惯了盯防中锋的英格兰队中后卫摸不着头脑。实际上当时希代古提的位置就相当于现在的“前腰”,他在前锋身后策动进攻。同时自己也可以亲自操刀解决战斗,他在这场比赛里上演了帽子戏法。科奇士和普斯卡什两个进攻箭头,充

分利用了希代古提创造出的空间,匈牙利最后以6:3大胜马修斯和拉姆塞领衔的英格兰。一败涂地的英格兰人不甘受辱,几个月远征布达佩斯试图挽回颜面,结果输得更惨,1:7。

中前场球员上演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快速地面配合,这得益于一系列三人配合的训练,凭此普斯卡什、科奇士、希代古提和伯兹克形成了高度默契。从1951年前后开始进行这种训练,配合建立在交换位置和撞墙式传球的基础上。随后在1954至1956年间,这些配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撞墙式配合不再只包含两名球员,开始由三名球员共同参与。

回到1953年这场在温布利举行的流芳百世的经典大战。比赛开始之前,普斯卡什在场边热身,他神乎其神的控球立刻让整个温布利球场安静了下来,但匈牙利队高人一筹的不仅仅是球员的个人技术,他们对自己的战术同样充满自信,普斯卡什说:“比赛之前我就坚信我们会胜利,他们的打法太过时了。”赛后,英格兰的中后卫欧文感叹“简直是在跟外星人比赛!”

这场比赛的意义深远。斯宾格勒说,战争的精华不在于胜利,而在于文化命运的展开,那么我可以说,比赛的精华不在于胜利,而在于战术思想和足球哲学的传播。正如这场比赛中苦不堪言的英格兰后卫表现得那样,所有的三人区域后防体系。在防守M攻击阵型的两个箭头人物时都遇到了困难。M进攻阵型的出现,暴露了三人区域防守体系的内在缺点,引发了四人后防体系的问世和发展。

防守对方边锋和中锋(希代古提)的三名后卫,当对手(希代古提)回撤到中场附近时,很容易被吸引到中场,这样不能保证彼此之间的盯防和保护,后防线出现了空当,从而破坏了后防线的组织,普斯卡什和科奇士有了发挥空间。另外,如果他们固守在自己的防守区域,实际上就给了对方边锋和中锋自由跑动的空间,回撤的中锋(希代古提)可以从容组织起进攻,从而让对方掌握了中场的主动权。

两个前卫也遇到了问题,如果他们继续进行贴身盯防,紧跟对手的两个内锋(科奇士和普斯卡什)的话,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无法完成赋予他们的中场防守职责。如果不跟随的话,那么对方的两个内锋就可以移动到他们的身后,出现“中卫”的身边,在球门前形成二打一。两名内锋充当进攻箭头,抓住空当。插入到了中卫与边卫之间的肋部,这就摧毁了看似牢不可摧的三人后防。

巴西队给出了解决办法,他们采用了双箭头,把一名前卫回撤到后防线上,结果就成了图所示的424,四名后卫组成的后防线与现在的平行四后卫运转方式几乎完全一致。有文献认为,率领巴西队夺得1958年世界杯的费奥拉是424的创始人。安迪・格雷在《平行四后卫的秘密》一书中谈道:

“所谓的平行四后卫,最早是由巴西队开创的,他们在1958年世界杯上把这种体系带到了世人面前,当时绝大多数球队仍然在踢WM,后卫盯防专门的进攻球员,巴西人提出了盯防区域而不是盯防球员的思想,所以当一名进攻球员从中路向左路移动时,中后卫不会被吸引出自己的位置,他会任由这名攻击球员移动,让右后卫去看管。如果一名前锋回撤到中场,后防线会听之任之,中场球员会去对付他。”

这种组合非常灵活,无论是对方一个中锋两个边锋的三叉戢,还是两名内锋的双箭头,都能应对自如。它也解决了一个M防守阵型在长期应用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那就是仅靠三名后卫覆盖不了整个球场宽度。

灵活不仅体现在防守上,也让后防线发挥了进攻威力。首先实行区域防守后,盯人任务得到了减轻,后卫(尤其是边后卫)在助攻时有了更多的自由,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在边路的时间和空间,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的进攻才华。其次,边后卫可以放心地助攻,因为如果被对方打反击或者自己失去了位置,平行四后卫防线上新增加的一人可以为他补位。边后卫不仅要有出色的防守能力,还要具备传统边锋那样的进攻才能。

当时巴西队阵中的两个桑托斯占据了边后卫位置,两人均以超强的助攻能力而著称。在1958年世界杯上巴西同奥地利的比赛中,左后卫尼尔顿・桑托斯打进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球。他在后场得球后一路冲杀到前场,教练在场边大声呼喊叫他停下,但他装作没听见,最后杀进。自己打进一球。

从WM到MM。再到424,平行四后卫终于问世了。由于中场的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些球队把前锋从攻击线上撤掉,然后安放在中场,这就形成了变化多端的433和442等阵型。尽管有了这些变化,在巴西队发明了四后卫防线之后,四后卫体系的组织,原理和要求一直没有改变。

上一篇:魅力达人 第2期 下一篇:寂寞让他们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