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黑山羊常见疾病的防治

时间:2022-05-26 02:20:21

湘东黑山羊常见疾病的防治

摘要:近年来,由于羊肉供不应求,综合效益好及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湘东黑山羊养殖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由于养殖户缺乏黑山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黑山羊一旦发病盲目用药,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不少养羊户发生亏损。文章就黑山羊11种常见疾病的防治做了介绍,以期为临床有效进行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湘东黑山羊;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043-03

湘东黑山羊属于早熟小型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高、产肉性能好、板皮质量优、适宜系牧等特性。近些年来,畜牧部门强化对湘东黑山羊品种选育,加大保种规模,充分发挥遗传潜力,提高其产肉性能及综合效益,极大的调动了农民饲养黑山羊积极性,专业户和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因此,要发展湘东黑山羊产业,想养好黑山羊,就必须品种良种化,饲养标准化,还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疫病防治方针,做到防疫经常化。许多疾病都必须以预防为主,否则一旦发病不仅治疗困难,而且损失巨大。下面淡淡黑山羊常见疾病的防治。

1 主要疾病

1.1 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又叫传染性流产,动物的习惯性流产多是由布氏杆菌病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它不仅侵害牛、羊、猪等家畜,也传染给人。

1.11 主要症状 羊患此病后,不表现全身症状。怀孕母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母羊流产前精神不振,食欲不良,体温增高,喜欢饮水,阴道流出黄色黏液。流产后半月之内甚至仍有发烧及流出分泌物现象。有的母羊还患炎。公羊患病后大部分肿大。有些病羊发生关节炎及水肿,表现跛行。

1.12 防治方法 严格隔离病羊,流产胎儿要无害化处理,污染的羊圈和场地用烧碱或石灰水彻底消毒。用布鲁氏杆菌羊型5号菌苗对黑山羊进行气雾免疫或注射,免疫期可达一年以上。每年春秋两季对羊群应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处理病羊,培养健康羊群。

1.2 传染性胸膜肺炎

传染性胸膜肺炎俗称“烂肺病”。是黑山羊特有的接触性传染病。

1.21 主要症状 病羊高热,肺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呼吸困难,咳嗽,多呈急性发作。

1.22 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后要严格消毒,隔离病羊。每年定期用黑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进行注射。对病羊用新胂凡钠明静脉注射,成年羊每次用量0.4~0.5 g。病重的羊3~4 d后再次重复注射一次。磺胺嘧啶钠按每千克体重0.2~0.5 g,分早晚两次肌肉注射。

1.3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专门侵害出生后一周左右的羔羊,多发于生后3 d内的羔羊,死亡率高。

1.3.1 主要症状 病初羔羊精神不振,毛立耳耸,不吃奶,心跳加快,体温正常,有时稍高。拱腰,不断鸣叫。接着拉稀,严重时卧地不起,尾巴及后腿被稀粪污染。粪便初为黄色,后如稀水,带有气泡血液恶臭。临死前昏迷,体温下降。

1.3.2 防治方法 加强母羊妊娠后期管理,使羔羊在胎儿阶段发育良好。产房要注意清洁,经常消毒,冬季注意保暖。产后加强护理,提早喂初奶,增强羔羊抵抗力。用盐酸土霉素200 mg,每小时肌肉注射一次,连用一日。或用磺胺脒0.5 g,次硝酸铋0.2 g,鞣酸蛋白0.2 g,小苏打0.5 g,加水适量,混合后一起服用,每日3次。或用大蒜捣烂取汁半匙、白酒半匙、醋半匙,混合一起内服,每日2次,喂至痊愈。

1.4 腐蹄病

腐蹄病是一种羊蹄伤后感染了坏死杆菌等病菌所引起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1.4.1 主要症状 初发病时羊跛行,蹄高抬起不落地,患蹄肿大。慢慢发展到蹄化脓坏死严重时,蹄壳脱落。病羊不能行走吃草,逐渐消瘦。

1.4.2 防治方法 圈舍勤垫干土,保持干燥。炎热季节在高坡山岭放牧,少在潮湿地方放牧。蹄初肿可用10%硫酸铜浸泡,每次30 min,每日早晚各一次。化脓的蹄,用刀挖除坏死部分,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然后涂药。涂药可用花椒、艾叶、干蒜秧、食盐熬水洗,洗后用木炭末、骨粉涂,效果很好。

2 常见寄生虫病

2.1 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又叫肝蛭病,肝片吸虫寄生在牛、羊的肝脏和胆管中,危害较大,尤其是对幼畜的危害更严重,春夏季节流行较多。

2.1.1 主要症状 急性症状主要是囊蚴侵入时期引起急性肝发炎。病羊衰弱、疲倦、行走落后于羊群。贫血、黏膜苍白,迅速死亡。慢性症状表现黏膜苍白,下颔水肿,脑部腹下也发生水肿、慢慢消瘦,食欲减退,毛焦黄。母羊奶汁稀薄,有流产现象。

2.1.2 防治方法 不到潮湿和沼泽地方放牧,不让羊饮死水或有螺蛳生长地区的水。每年秋冬季各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用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0.1 g,分二次口服,每次间隔1~2 d。或用丙硫苯咪唑(肠虫清)按羊每千克体重20 mg灌服。贫血严重、呼吸困难的病羊肌注板蓝根、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12、血虫灭、卡那霉素;贫血较轻的可在饲料中添加硫酸亚铁,连用4~5 d。

2.2 疥癣病

疥癣病俗称癣病或螨病,各种家畜都能感染疥癣,是由疥癣虫寄生在家畜皮肤上引起。

2.2.1 主要症状 羊感染疥癣后2周开始出现病状。患处皮肤发痒,病畜不安,用舌舔、啃咬、蹄踢患部皮肤,或在墙上木柱上擦痒不止,最后脱皮。

2.2.2 防治方法 经常保持羊圈干燥清洁,让羊多晒太阳,病羊隔离治疗。用伊维菌素按羊每千克体重0.01 mL肌肉注射(一次量)。或用0.5%~1.0%的敌百虫水溶液给病羊药浴,每次1~2 min(如发现中毒用阿托品解救),隔5~7 d后进行笫二次药浴。或用硫磺软膏涂擦患处,2~4次即可治好。

2.3 羊虱

虱在各种家畜身上都有寄生。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2.3.1 主要症状 多在羔羊身上寄生。颈下、腋下较多,吸血时引起痒感,常摩擦搔咬使皮肤破伤。虱子多时毛脱落,皮肤发炎,患羊消瘦,幼羊受害更重。

2.3.2 防治方法 可用45%烟草水擦洗,可达到杀灭虱子的效果。也可直接用凯素灵气雾剂喷洒。羊圈可用凯素灵气雾剂喷洒达到灭死虱子效果。

3 普通疾病

3.1 急性瘤胃臌胀

羊吃了大量豆科植物或露水草,带霜草,发霉腐败的草,使瘤胃内产生大量的气体,造成瘤胃臌胀。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常见。

3.1.1 主要症状 由于瘤胃内容物过度发酵,产生大量气体,肚子很快臌胀起来,尤以左侧肷部胀得很厉害,腹壁紧张;病羊呆立拱背,用手敲肷部呈鼓音。病羊呼吸困难,心跳快而弱,不吃草,不反刍,常回头望腹,或用脚踢肚子,眼结膜发红,口吐白泡,如不急救,很快就会引起死亡。

3.1.2 防治方法 不给羊喂发霉腐败的饲料,不过多采食露水草和不易消化的饲料。治疗可用福马林3 mL加水100 mL灌服;或用醋20 mL,松节油3 mL,酒精10 mL混合后一次灌服;用花椒或茴香少许放在羊口里咀嚼,由于味麻,羊总张着口将气体放出。也可用石灰100 g,加水500 mL,溶化后取澄清液灌服。如有生命危险时可用套管针或16号针头穿刺放气。穿刺部位是左侧肷部中央,放气时要用手指闭住套管针口慢慢放气,待胃内气体放完后,用注射器吸取5%克辽林水溶液50~80 mL或樟脑油5~8 mL,顺套管口注入胃内,然后拨出套管针,穿刺口用碘酒消毒。

3.2 感冒

此病多发生在早春、秋末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主要因气候急剧变化,羊被雨淋,羊舍保暖不好等引起。

3.2.1 主要症状 病羊黏膜潮红、肿胀,流鼻涕,初为浆液性鼻涕,后为黄色浓性黏稠鼻涕,呼吸困难,常有咳嗽,体温微升,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常打喷嚏擦鼻摇头,发出鼻呼吸音。

3.2.2 防治方法 注意防淋雨,防潮,防寒,加强饲料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治疗可用氨基比林4~6 mL肌肉注射,每天一次。用青霉素40万~80万U肌肉注射,每天2~3次。或用枇杷叶16 g,桔梗9 g,苏叶9 g,黄芩20 g,知母16 g,芥9 g,北杏6 g,共煎水灌服,每天2~3次。

3.3 羔羊消化不良

该病多发生于哺乳期及断奶初期的羔羊,以多雨,潮湿的季节为多见。

3.3.1 主要症状 病羔初期不吃奶,喜卧地,有时肚胀并腹痛,粪便开始较稠,以后变稀薄,呈灰白色或绿色,并杂有气泡;体温正常,精神不振。严重病羊停食,呼吸心跳加快,便稀如水,并混有黏液或血液,常很快死亡。

3.3.2 防治方法 加强饲料管理,消除各种病因,用乳酶生每次2~4 g灌服,每日3~4次。或用鞣酸蛋白2 g,水杨酸1 g,磺胺脒或合霉素1 g,将以上三药混匀,分成4份灌服,一天服完。或服用溶菌酶。鸡蛋清中含有溶菌酶,取蛋清1份加生理盐水5份,5%柠檬酸溶液1/10份,混合即成溶酶菌,每羔喂1.5~3.0 mL。

3.4 毒草中毒

3.4.1 主要症状 转圈、磨牙、口吐白沫,肌肉和眼皮震颤,四肢麻痹,卧地不起,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3.4.2 防治方法 不要到毒草生长多的地方放牧。灌服甘草、绿豆、蛋清等解毒药物。也可灌服人尿将羊粪拌水灌服。或皮下注射1%阿托品溶液0.4~0.8 mL。

上一篇:肉仔鸡白痢和球虫病的联合防治措施 下一篇:独立学院毕业班学生特点分析及辅导员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