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耕地日光温室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时间:2022-05-26 04:28:09

非耕地日光温室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温室辣椒在甘肃省酒泉市种植历史悠久,但由于冬春季节受设施条件及外界低温的影响,在温室生产中面积较小,产量较低,667 m2单产只有3000 kg左右,且病害严重,特别是土传性病害日益严重,导致无法进行辣椒反季节生产。2000年以来,酒泉市肃州区依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发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成功应用在设施蔬菜生产上。2007年以来,重点在非耕地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全面推广应用无土栽培技术,合理安排茬口,选择优质抗病品种,使辣椒病害得到有效控制,产量效益进一步提高,667 m2单产达到 4500 kg以上。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

辣椒在不同生育时期要求的温度不同。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 ℃,最高温度35 ℃,适温范围20~30 ℃。辣椒在变温条件下发芽更好。苗期白天最高温度27~28 ℃,夜间18~20 ℃比较合适。超过30 ℃或低于15 ℃时,对茎叶生长和花芽分化都不利。

水分

在气温和基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基质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5%时座果率可高达90%以上。辣椒在茄果类蔬菜中是比较耐旱的。一般大型果品种需水量较大,小型果品种需水量小。在幼苗期需水量少,保持基质湿润即可。从初花期开始,植株生长量增加,需水量随之增多,特别在果实膨大期开始,需要充足的水分,基质的相对湿度需保持在75%~80%。反之如水分不足有碍于果实膨大和植株生长发育,引起落花落果和畸型果增多。

光照

辣椒是中日性植物,对光周期要求不严格,光照时间长短对花芽分化和开花没有明显影响,短日照更能促进花芽的分化与发育。日照过强易引起日烧病,光合作用的饱和点为30000 Lx,光补偿点为1500 Lx,光照不足,会造成幼苗节间伸长,植株生长不良,落花落果严重。

品种与茬口的选择

品种选择

选用早熟、抗病、丰产、耐寒性和耐热性较强的品种,适宜栽培的品种有陇椒2号、3号、5号等。

陇椒2号 该品种为早熟品种,植株长势强,株高90cm左右,果实长牛角形,绿色,果长26~35 cm,耐弱光、抗逆性强、抗病性好,平均单果重37 g,单株结果数30 个以上,每667 m2产量4000 kg以上,适宜北方保护地栽培。

陇椒3号 早熟一代杂种,熟性比陇椒2号早7~10 天,生长势中等,果实羊角形,绿色,果长24 cm左右,果肩宽2.5 cm,平均单果重35 g,果面皱,果实商品性好,品质优。一般667 m2产3500~4000 kg 左右,抗病性强,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苗期人工抗疫病鉴定及日光温室田间表现,陇椒3号对疫病的抗性较陇椒2号强。适宜西北地区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陇椒5号 早熟,生长势强,果实羊角形,果面有皱折,果长28 cm,单果重30~45 g,果色绿,味辣,果实商品性好,品质优良,抗病毒病,耐疫病,一般667 m2产4000~4500 kg。抗病毒病,耐疫病。保护地和露地均可栽培。

茬口选择

温室辣椒栽培一般选用一大茬和早春茬两种栽培模式。

一大茬 7月上旬播种育苗,8月下旬或9月上旬定植,11月中下旬上市,来年6月下旬拉秧。

早春茬 1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元月下旬定植,3月中下旬上市,7月上旬拉秧。

定植前准备工作

栽培基质配制

栽培基质以食用菌生产的废料、粉碎的玉米秆、麦衣、葵花秆及鸡粪、牛粪等有机物充分发酵腐熟后与过筛炉渣按7:3比例混配,一座50 m长的温室,需发酵好的玉米秆14 m3,菇渣6 m3,鸡粪2 m3、牛粪各6 m3,过筛炉渣12 m3,混合均匀即可装料组织生产。

栽培槽的建立

在地面开“U”型槽,就地取材,用挖出的块石砌槽边,槽内径60 cm,槽深30~35 cm,槽长7~8 m,槽间走道宽80 cm,走道60 cm,栽培槽底部填3~5 cm厚的瓜子石,上铺一层编织袋,填充25~27 cm深的栽培料。

供水系统建造

在温室内一侧建造一个半地下式蓄水池,上面盖上木板和塑料薄膜,保持水温与室内温度一致,然后安装滴灌设施,把准备好的滴管软管放在基质槽的中间,注意滴灌孔朝上,每个栽培槽铺设2 根滴灌带,滴灌带距两边砖各10~15 cm,靠近作物根部。

栽培技术

穴盘无土育苗

种子消毒

将种子放入55~60 ℃的温水中搅拌至水温降至30 ℃后,再用3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 min或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30 min,然后冲洗干净后浸泡4~6 h,取出后在28~32 ℃下催芽,待50%种子露白时播种。

基质消毒

用50%多菌灵500倍液均匀喷洒基质后堆闷两小时,然后装入72孔穴盘。

播种及苗期管理

将种子点播在穴盘内每穴2~3 粒,上盖1 cm厚的基质,然后浇透水,放入28~30 ℃环境条件下育苗,浇水要保持基质见干见湿为宜,出苗后每穴留两株苗,每隔15~20 天喷洒一次叶面肥,待苗龄达到4~5 片真叶(45~50 天),株高10~15 cm时定植。

定植

基质温度达到12 ℃以上时进行定植,每个栽培槽定植两行,“丁”字型定植,同行株距30~35 cm,单株定植。

定植后管理

根据辣椒喜温、喜水、喜肥及高温易得病,低温易落果,水涝易死秧,肥多易烧根的特点,在整个生长期内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定植后至采收前以促根促秧为主,开始采收至盛果期以促秧攻果为主,后期加强肥水管理夺取高产。

温度、光照管理

采收前室内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 ℃,采收期内白天22~27 ℃,夜间保持14 ℃以上,夜间最低温度可降到12 ℃,不宜低于10 ℃。深冬季节应经常擦洗棚膜,坚持早拉晚放草苫,尽量延长光照时间。

水肥管理

浇水量必须根据气候变化和植株大小进行调整,一般定植后3~5 天开始浇水,在早晨9:00~10:00进行,根据基质湿度和植株长势每次浇水30 min左右,高温季节在下午14:00以后补浇一次,阴天停止浇水或少浇。

追肥配比为有机生态专用肥100 kg+尿素25 kg+硫酸钾复合肥10 kg+微肥1.5 kg,定植后20 天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此后每隔10 天追肥一次,将肥料均匀的埋施在离根5 cm以外的基质内,每株10 g,结果后7~10 天追肥一次,最大量20 g。

通风排湿

当室内温度达到22 ℃以上时进行通风,一是可以降低温室内相对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二是可以增加温室内CO2浓度,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植株调整

辣椒整枝一般采用双杆或三杆整枝,株高达到50 cm左右时进行吊秧,每株保持4 个生长枝结果。

效益分析

生产成本

在我区非耕地日光温室条件下,每667 m2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需一次性增加设施建造投入约25000 元,增加生产性投入约5360 元,年均新增设施成本1036 元。但和土壤栽培相比较,在非耕地发展设施蔬菜,不占耕地,每增加667 m2非耕地,就相当于增加667 m2蔬菜的收入约20000 元,加之有机生态型栽培条件下减少了农药、肥料和水电开支,节约经常性生产成本631 元,故有机无土栽培年总成本比土壤栽培降低19595 元/667m2。

生产效益

在非耕地上采用有机无土栽培技术,日光温室辣椒667 m2产量比土壤栽培平均增加820 kg,增幅达16.7%,年均每667 m2产值增加2840 元,平均增收幅度达13.4%。

生态效益

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可对生产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并通过推广有机生态无土栽培、节水滴灌应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使用等技术,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203001

**孙学录,男,农艺师,就职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E-mail:

上一篇:浅谈湿帘降温装置的使用及维护 下一篇:温室番茄叶霉病综合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