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锅庄舞研究现状综述

时间:2022-05-26 03:39:20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锅庄舞研究现状综述

摘 要:锅庄舞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广泛流传于广大藏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日益加深,而且,由于锅庄舞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锅庄舞作为一种全民健身运动在城市间逐渐兴起,并被引入一些中学及高校。本人通过查阅近二十年的文献资料,就我国学术界对锅庄舞开展的情况和研究现状做以梳理和总结,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查阅资料或写作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锅庄舞;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3/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锅庄”的起源

锅庄舞作为我国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历史源远流长。目前学术界对“锅庄”一词不仅做了释义而且对其起源也做了考释。其中张康林先生对锅庄舞名称的来历进行了详细的考释。他首先认为“锅庄一词当有其特殊来历,而且,这个来历又鲜为人知。”随后,张先生就学术界对锅庄一词的释义进行了批判性介绍,最后提出“由于历史原因,使锅庄得以与民间舞蹈产生联系,”但由于研究藏民族舞蹈的学者们误解,“而使之暂时地成为了藏民族舞蹈品种中的一个舞种名称”。至于“跳锅庄”这种转译,它是民间早己熟悉的习惯性叫法。黄显铭先生则认为“锅庄”一词出现于明代,是藏人贵族(SKU——drag)的汉语叫法,锅庄的起源与贸易有密切关系。对锅庄起源研究的还有安珠多吉,安珠多吉首先对学术界众多“锅庄”称谓进行了简单梳理和总结,认为:“‘锅庄’一词来源于,是藏语‘古咤’(月胡)的音译,即为贵族之意。”是“藏语的一个专有名词”,宗教、政治和商业与锅庄的起源有密切关系。李刚、郑中伟先生则另辟蹊径,从明清陕西商人与康藏锅庄的关系入手,“研究了陕商与锅庄关系发展的历史和陕商与锅庄的贸易形成。”认为贸易与锅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当时经济社会的需要。”

二、对锅庄舞的特征和价值的有关研究

锅庄舞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盛不衰与锅庄舞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密不可分。其中汪桂花先生就锅庄舞的特点和价值做了专题研究:认为“在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锅庄’舞,具有生产与生活、多元与交融性、健身与娱乐等文化特征。”“藏族‘锅庄’舞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手段,在健身、健心、体育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健身价值使其在藏区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和体育旅游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简波、齐莹则从“原始的和生产活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锅庄舞的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锅庄舞的文化底蕴,并详细阐释了锅庄舞具有“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健身和具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性”等价值。严睿在查阅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基础上,认为藏族锅庄舞“不仅具有生产与劳动、教育与传承、健身与娱乐等文化特征,而且具有科学锻炼、健身健心、娱乐、旅游开发和群众性、竞技性价值。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竞技运动和体育旅游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姜明和周新林二位认为锅庄舞“具有生产与生活、多元与交融性、健身与娱乐等文化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锅庄舞具有“健身、健心和体育旅游”等方面的价值。李建英先生在对西宁市老年女性调查研究后发现:长期坚持藏族锅庄健身舞锻炼的老年女性心率、收缩压比锻炼前有明显降低,常见慢性疾病发病率有所下降,健康体适能得到提高。故长期进行藏族锅庄健身舞的练习能够增强老年女性的体质,预防肥胖,改善其心血管系统功能。”李万龙和仲瑶认为“锅庄舞蹈是表达性艺术,与表达性心理治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心理放松与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适合于团体心理治疗使用,研究藏族舞蹈锅庄的心理治疗作用有助于建立一种本土化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

三、关于锅庄舞引入高校体育教育前景和可行性研究

随着锅庄舞的普及,一些高校试图将锅庄舞引入到高校教学中,学术界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如刘世秀认为“锅庄是藏族和羌族的集体舞蹈。锅庄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和特殊的跳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高尚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形式能提高体育练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有教育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运动技能技巧,为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李琪、秀华和刘伟则认为,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改为锅庄进入课堂提供了契机,“作为一种资源提供了引入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的有利条件,根据终身体育的需要,依照体育运动规律及教育发展规律,在民族地区高校课程中引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一方面能促进高等体育改革,另一方面能保护藏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张建新认为“高等院校学生掌握了锅庄舞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以参与和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张冰松和赵文韬二位在查阅文献、民间走访、同行交流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下,民族舞蹈——“锅庄”作为民族体育游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用的可行性。刘伟,秀花认为“随着高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藏羌锅庄这种集体育、舞蹈、音乐、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民族体育舞蹈,作为阿坝师专体育系的一门特色课程引入了课堂。该课程的开设在促进民族地区高师学生身心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四、锅庄舞在广大藏区发展概况

(一)康定地区的锅庄概况

林俊华认为“康定锅庄集旅店、货栈、商品中介、衙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康定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曾在汉藏文化交流中产生过重大作用。康定锅庄产生于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清末开始走向萧条,20世纪50年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董春美对康定地区锅庄的产生、性质、发展和衰落进行论述,认为“康定锅庄并不是舞蹈的锅庄,它是汉藏民族贸易的中介机构,是茶马贸易的产物。它因“茶马互市”的发展而兴盛,又随茶马互市的沉寂而衰退。”

(二)四川藏区锅庄概况

何虑、黄莉论述了四川阿坝州羌族锅庄的音乐和舞蹈特征,认为“羌族锅庄是生活的一种艺术再现,我们通过它的原始、生活、宗教和审美特征,不仅可以认识羌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而且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羌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周瑾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探讨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四川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李柱对凉山彝族锅庄舞产生和发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认为“是在火塘边围着锅庄而跳,故取名‘跳锅庄’,亦叫‘锅庄舞’。”随后,他总结了其特点即“其舞动特点,表现为微屈膝,以双腿曲直为主,上身前旁、后的倾斜侧腰,随腿脚而变化。双腿和双脚的动作是锅庄舞体现舞动和舞姿的主要部份,特别是小腿灵活多变的踢、勾、盘、跳,使锅庄舞显得格外轻松愉快。”最后,他对凉山彝族锅庄舞的发展前景又做了展望。即“随着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彝族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嘉戎锅庄是我国西部地区锅庄的主要分支之一,马成福先生从音乐角度论述嘉戎锅庄特殊的音乐结构和音乐内涵。格西门措和斯达斯佳首先阐述了嘉戎地区锅庄的起源,即“嘉戎地区的锅庄最早来源于各种劳动姿态”,也是“锅庄形体动作发展的原始基础。”随后,他们认为嘉戎地区锅庄“基本韵律可概括为屈、开、颇、含(胸)。这四种韵律特点的形成与嘉戎地区人民独特的生括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黄银善则认为“嘉戎锅庄是流行在四川阿坝嘉戎地区的民间歌舞艺术,它在藏族民间艺术中堪为独树一帜。”他重点从“艺术形式歌词的表现内容、艺术特色、句式结构、歌词的应用等诸方面作探索和分析”。刘乾坤和黄红主要描述了嘉戎地区锅庄舞表演的宏大场面和表演形式。

(三)其他地区锅庄概况

李家平主要论述了昌都地区的历史渊源、形式和特点,李先生从考古学方面提出昌都地区的“锅庄产生于原始社会,但无文字记载。”随后,他又论述了锅庄的流布地区,即“锅庄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迄今仍盛行于昌都、那曲和阿里草原,四川的甘孜、阿坝,云南的中甸、青海、甘肃等省藏族聚居的广大地区。”最后,他对昌都地区的锅庄舞基本特点、动律、舞步和手势进行了详细的叙述。陶勇通过亲身体会,叙述了得荣锅庄主要表现表演形式——九步舞的跳法。杨英主要叙述了甘孜地区的锅庄舞表演形式、流布地区及表现精神。和树芳论述了普米锅庄“搓蹉”的表演形式及特点。即“‘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孟媞主要论述了中甸锅庄的表演形式:“大家围一个圆圈或者分为两排,一部分人唱完,另一部分人再唱。如果是同村人,一般分为男女两方;如有外村人来参加,就各村为一方,互相对唱,唱时没有乐器伴奏。”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梳理和总结后发现,目前学术界对锅庄舞的起源、特点和表演形式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各地区之间的锅庄舞异同点研究比较薄弱,尤其对近年来,锅庄舞作为一项全民健身运动中兴起的原因给予的关注则更少。

参考文献:

[1]张康林.锅庄舞种名称考释[J].舞蹈寻踪.

[2]黄显铭.锅庄[J].研究,1989,(3).

[3]安珠多吉.对康定“锅庄”一词之我见[J].研究,1990,(1).

上一篇:气韵对字体形态的影响 下一篇:发达国家服装设计教育特点与启示